金融危机对全球寿险业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危机论文,全球论文,寿险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全球历史上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一,引发了从美国到欧洲,乃至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寿险业作为完整金融链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冲击。经过分析研究,我认为全球寿险业能平安渡过本次金融危机,并可望在金融危机过后获得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总体而言,中国寿险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直接冲击不大,但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经验和教训,有许多问题值得认真思考。
金融危机对全球寿险业的冲击
保费收入历史上首次呈负增长
受次贷危机冲击,2008年全球寿险保费收入出现历史上首次负增长,同比增长-1.9%。与2006年全球寿险保费收入增长5.8%、2007年增长8.8%形成鲜明反差。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欧美发达市场寿险保费收入显著下降,特别是受资本市场大幅下跌影响,投连险、变额年金等投资性较强的险种保费收入大幅萎缩,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仍维持了较强劲的增长。
据瑞士再保险等机构预测,2009年主要发达国家的寿险销售仍将非常困难,2010年才能逐步复苏。
资产减值,股东资本盈余下降
次贷危机对寿险公司的主要冲击在于部分资产减值,集中在资产抵押债券、公司债和商业地产上。寿险公司持有的高风险次级贷款相关资产远较银行业少,但评级较高的中、低风险债券仍受到金融危机的牵连,违约率上升,有一定幅度的贬值。尽管在现行会计准则下,该部分资产损失不会完全体现到损益表中,但仍会直接导致寿险公司的股东资本盈余和偿付能力下降。
日本大和生命人寿保险于2008年10月10日宣告破产,成为金融风暴下第一家破产的日本金融机构。该公司在日本寿险业里属于规模最小的一家,由于经营成本高,为追求利润而热衷于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如在风险较高的公司债上,投资比例达到68%,另有9%用于外汇澳元的投资,7%用于房地产及其他金融板块的投资。在2008年3月末,该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仍高达555%,但至9月末,随着资产的大幅减值,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到26.9%,财务陷入困境,随之宣布破产。
股价大幅缩水六成,融资能力下降
受金融危机、业绩下滑、市场恐慌等多方面因素影响,2008年全球寿险公司股票大幅下挫,年跌幅普遍在40%以上,最高为美国国际集团(AIG),跌幅达-97.3%。进入2009年后,欧美保险股股价的下跌程度仍在加深。截至3月底,各大保险股的年跌幅(2008年3月底至今)已普遍扩大到60%以上,荷兰国际集团(ING)、美国林肯国民人寿(Lincoln National)、美国哈德福德金融(Hartford Financial)等公司的股价跌幅均超过80%(详见表1),表明资本市场对寿险公司的财务稳定性与盈利性相当担忧,寿险公司的融资能力大大降低。
表1 主要上市保险公司股份与市值变动表
2008年12月
市值 2008年 2009年3月
市值2009年
公司 币种 26日股价 (亿美元) 涨跌(%) 26日股价 (亿美元) 涨跌(%)
美国国际集团(AIG) 美元1.6
210.1-97.3
1
136.5
-35.0
美国大都会人寿美元33.2 263.7-45.9 24.5 200.3
-24.0
美国保德信金融美元26.8 113.5-71.2 22.2 94.0
-17.2
美国信诺环球保险
美元15.9
43.1-70.9 17.9 48.512.6
加拿大永明人寿加元26.2 120.5 -53
22.4 101.2
-16.0
加拿大宏利金融加元19.6 259.3-51.2
15 194.8
-24.9
意大利忠利保险欧元19.2 381.7-38.2 13.5 253.0
-33.7
荷兰国际集团 欧元 7.2 208.2-73.3
4.6 133.0
-36.1
荷兰全球人寿 欧元 4.6 101.2-62.2
3.3 69.2
-31.6
德国安联
欧元73.1 467.6-50.6 66.2 398.2
-14.8
法国安盛(AXA) 欧元 15
442.4-45.1
9.2 255.6
-42.2
法国国家人寿 欧元 50
104.9-42.9 46.9 92.3
-12.0
英国保诚
英镑
380.3 139.6-46.5
327 116.5
-16.5
英国商联(Aviva)英镑
375.3 146.6-44.2
237 89.9
-38.7
美国林肯国民 美元16.843 -71.1 10.4 26.6
-38.1
美国哈特福特金融
美元15.6
46.8-82.1
9.4 30.6
-34.6
美国联合保健 美元26.3 317.7-54.9 21.1 256.3
-19.3
美国圣保罗旅行者
美元42.5 248.2-21.6 39.4 230.1-7.3
美国丘博
美元48.2 171.5-11.5 41.6 146.8
-14.4
ACE Ltd.(美国)美元51.9 173.2-16.1 40.2 134.2
-22.5
日本安田火灾海上
日元63068.6-37.7
572 57.5
-16.2
韩国三星火灾海上
韩元 180500
66.8-28.7168000 58.2
-12.9
瑞士再保险 瑞郎 47156 -41.6 18.1 55.9
-64.2
慕尼黑再保险 欧元107312 -19.4 94.8 259.6
-16.8
苏黎世再保险 瑞郎
222.3
297 -33.1 184.3 228.7
-23.0
中国人寿 人民币
19.2 802.8-66.9 22.5 936.016.6
中国平安 人民币
26.8 306.8-74.7 38.9 434.141.5
中国太保 人民币
11.1 125.3-77.5 15.7 177.241.4
中国人保
港币 4 58.1-62.9
4.5 65.112.0
中保国际
港币11.6
21.3-43.7 13.4 24.716.0
信用评级被调低,资本金需求增加
2008年9月17日,美国国际集团(AIG)被标普、穆迪、惠誉三大评级机构下调了至少2个信用等级,主要是受海外子公司——伦敦金融产品公司大量售出的金融衍生品债务担保证券(CDO)和信用违约互换业务(CDS)拖累所致,而每调低1个等级,AIG需要追加至少价值133亿美元的抵押品。当天,AIG股价开盘即暴跌74%,欧美股市陷入新一轮恐慌,随之美国政府宣布紧急援救AIG。10月份,由于担心寿险公司大量持有的原本风险程度较低、评级较高的资产抵押债券也需要计提减值,三大评级机构又调低了部分寿险公司的信用等级,并将美国寿险业的行业前景从“稳定”调降至“不乐观”。评级下调造成保险股价的新一轮大跌和额外资本金的需求。2009年2月,三大评级机构再次下调了10家保险公司的信用评级。
当保险公司需要募集资金以应对资产减值、提高财务评级时,评级下调又使寿险公司的筹资成本上升,难以募集到资本金,这已经成为当前资本市场的一个突出矛盾。
全球寿险业能够平稳渡过金融危机
与银行业相比,全球寿险业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程度相对较小。我们认为全球寿险业能平稳渡过本次危机,主要基于以下四点判断:
寿险资金来源与负债性质决定了流动性风险较低,现金流压力小
寿险业与银行业资金来源与负债性质存在较大不同。寿险业的资金主要来自收取的长期性保费。保费进入后需要提存为保单负债,责任准备金留存在公司,而资金的流出只有两种情况,一是保险赔付,二是退保。保险赔付必须达到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赔付或满期条件,在现代精算技术下是可预期的;而退保通常是受限制的,在前期需要蒙受一定退保损失。因此,寿险资金的长期性决定了寿险公司的流动性风险较低、现金流压力较小。此外,相当部分的寿险保单为期缴保单,每年固定收取的保费也能为寿险公司提供较稳定的现金流。
保险风险有别于本次金融危机的核心——信用风险,且寿险公司的专长就在于管理风险
本次金融危机的核心是信用风险,欧美出问题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包括AIG的主要问题在于高杠杆操作的表外衍生金融工具业务。一旦信用风险上升,高杠杆操作下的资产损失就会急剧放大、相互传染,因此银行业面临痛苦的、漫长的降低信用风险即去杠杆化的过程。而保险业的主业是建立在对保险风险——不确定的赔付风险的转移、分散与管理上,金融市场风险、交易对手风险、信用风险远较其他金融机构低,而寿险公司对保险风险的管理技术,如核保、核赔、精算、资产负债管理等是比较成熟的;从杠杆率看,在严格的保险监管下,寿险公司的杠杆率远远低于其他金融机构,最高时约为十几倍,而部分商业银行的杠杆率约为数十倍,部分投资银行更高达上百倍。因此,寿险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较低,不需要经历太长的去杠杆化阶段。
此外,当公众对未来经济预期悲观时,保险的需求会上升;保险风险有所上升,但在现代精算技术下,也可以通过提高费率、设定赔付条件等方式转移、分散风险,因此在风险管理方面,寿险公司面临的困难并不大。
寿险业的本业一直处于严格监管下,持有的高风险资产比例较低,偿付能力仍然充足
各国对寿险业一直采取严格监管,并以基于风险的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因此寿险公司比较注重资产组合管理,持有的高风险资产比例较低,资本金盈余一直较高,杠杆率较低。因此,尽管寿险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导致股东权益减值15%~20%,但偿付能力仍然保持充足,现金流相当充裕。
美国国际集团(AIG)的案例值得深思。该公司出问题的并不是受到严格监管的保险主业,恰恰是在“监管空白”的海外子公司(伦敦金融交易部门)。AIG的保险业务仍然是该集团中最有价值的一块,因此已安排独立进行重组出售以偿还美国政府对该集团的贷款。
寿险业盈利性有所降低,但仍能维持正的净资产收益率(ROE)
正的净资产收益率表明寿险业仍然是难得的盈利行业,对行业吸收资本具有积极作用。2009年,各国保险监管部门相继传递出了强调保险业理性回归保障、稳健经营的重要信息。部分保险公司已表明将减少甚至放弃对非传统保险业务的投入,部分保险公司将通过增资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承保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也有部分保险公司将重新调整资产组合结构以平衡风险。可以预期,一旦平稳渡过本次危机,随着资本市场的复苏和全球实体经济逐渐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保险业可望在金融危机过后获得新一轮的高速增长。
对中国寿险业几个问题的思考
强化保险监管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之后,国际上金融监管的力度、范围和作用都在降低。“金融过度监管”的提法充斥于西方主流媒体,甚至在2005年英国一家名为金融创新研究中心的智库对金融业高管的调查结果显示,压倒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过度监管是金融业面临的最大威胁。很多领域的监管都十分薄弱,甚至出现空白,比如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造成巨大损失的金融集团、衍生金融产品、对冲基金。
透过金融危机,西方交了学费,我们要汲取教训。监管不应当被弱化,而且在以下几个领域还要大大加强:
一是加强对于保险集团的监管。当前,我国对于保险集团的监管是比较薄弱的。而在公司方面,集团的业务往往跨多个领域,成员公司的资本结构错综复杂,子公司的很多职能逐渐被转移至集团层面。以整体的眼光看待保险集团,全面理解其提供的产品与服务,防止出现系统性的风险,是十分必要而且紧迫的。
二是继续加强偿付能力监管。增强广大消费者对寿险行业的信心,形成资本对业务的约束机制,促使公司推进结构调整,坚持做有效益的业务。
三是会计准则要符合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观。国际会计准则走得过快,不符合客观实际,对此次金融危机负有不可推卸责任,在政治、公司层面都受到了很多的指责。G20伦敦峰会在2009年4月2日的公报中“呼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尽快与监管机构进行合作,改进资产估值和准备金标准,完成一套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4月1日改变了资产“盯住市场”的会计准则,改用公司内部的模型。我国保险市场、资本市场都处于初级阶段,在会计准则建设方面尤其不能求新求洋,更不能成为各种新潮思想的试验场,务必要尊重中国的实际情况。
关于综合经营和突出主业
当前,有实力的保险公司搞集团化、推行综合经营是潮流。大公司想搞金融综合平台,比如银行、证券、信托、基金甚至实业什么都想做;寿险公司想搞产险,产险公司想搞寿险。这种潮流值得推敲。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以保险为主业的金融集团出事,往往不是出在保险主业,而是在其他金融领域。比如AIG濒临倒闭,主要是旗下金融衍生产品部门出事;富通集团出现问题,诱因是收购荷兰银行。历史地看,保险公司办银行的,鲜有成功的例子。
从道理上说,保险行业是一个受到严格管制、有很高的进入门槛的行业。如果这样一个行业都做不好,贸然进入高度竞争的其他行业,就能够做好,那真是让人怀疑。
当然,我们强调突出主业,并不反对以主业为基础,有约束地发展辅助性、延伸性的相关行业,比如寿险公司做大了,有很多资金需要管理,就建立一家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不仅管理本集团的资金,也管理一些外部的资金。但是,发展相关业务一定要建立在受到严格约束、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我们不认为进入一个完全不相关的行业是明智的抉择。
关于结构调整
我国寿险业的结构面临突出性的问题,呈现出短期业务多、趸缴占比大、去保障功能的特点,过于注重短期投资性业务,发挥风险保障和长期储蓄功能的业务占比并不高。
这样的业务结构不利于保险行业的科学发展。一是不能发挥保险行业的技术优势,即风险管理与长期资产负债匹配管理,难以形成保险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受金融市场影响大,弱化了抗金融危机的能力;三是业务增长的可持续性不强,续期保费难以提供稳定的支撑,保费增长大起大落的风险加大;四是产品同质化,业务技术含量低,保险公司进行低层次的价格竞争,损害行业的盈利能力。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保险业应该加大力度推进结构调整。通过调整结构,可以将保险风险与信用风险有效区隔,有利于保险公司在困难时期渡过难关;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业务发展的稳定性,突出保险行业优势,增加业务内含价值,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保险行业调整结构,就是要大力发展有价值的业务、发展体现保险业优势的业务、发展满足消费者真实需求的业务。特别是对寿险业务,应当坚持“短期变长期,趸缴变期缴,加大风险保障成分”的方向,逐渐使内含价值高、抵御金融危机风险能力强、业务稳定性好的长期期缴保障型寿险产品成为业务主流。
强化管理,控制成本
寿险公司机构多、管理链条长、队伍庞大,费用支出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比如中国人寿2008年各项费用支出415亿元,相当于当年保费收入的14%,即使只计算业务及管理费这一块,比上当年保费收入也达到了5.85%。整体而言,我国寿险公司的管理还比较粗放,费用方面还有一定的节约空间。实践证明,只要加强管理,公司经营成本还是砍得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