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索论文_余江

对话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索论文_余江

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

对话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独白式”教学而言的,以“沟通”为其本质,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对话能力的现代人。本文着眼于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自我对话进行实践探讨。

[关键词]对话理论 阅读教学 对话教学

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本应鲜活丰富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教学,最终的检验方式基本都是一场考试,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语文教学更多的应该让学生领略其人文性,为此我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对话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对话理论

二十世纪初,德国马丁·布伯认为,个体与世界上各种存在物发生关系的方式有两种,即“我——你”关系和“我——它”关系。“我——它”关系中双方是对立的,“我”不能在“它”中发现自身存在的意义,“它”(客体)只是“我”(主体)认识利用的对象,是达到“我的目的的手段;而‘我——你’关系二者是平等、交融、包含”关系,“你”不再是“我”的经验物,“我”也不再是关系中的唯一主体,通过对话我可以走向你,你可以走向我。真正的“对话”关系是“我——你”关系。所以,对话的本质意味着参与各方的平等,以及表达各自观念和意见的自由和权利。[马丁•布伯《我与你》 ,商务印书馆,2015年1月]

二、对话教学的内涵

对话教学,是指师生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氛围中,以言语、理解、体验、反思等方式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提升人生品位、境界及价值的教学形态。

对话教学意味着教学从传递知识到生成知识的转换,知识的价值不在于给人现成的东西,而在于提供不断创造的起点。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过程中的知识生成。

三、对话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一)师本对话

师本对话是教师和文本的融合过程。教师有自身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这些都会形成他作为解释者的“先见”;文本指作为被解读者的内容,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情感痕迹的流露。“只有当这两个历史背景,即解释者的‘先见’和被解释者的内容,能够融合在一起,产生意义,才会出现真正的理解,加德默尔称这种过程为‘视野的融合’。”[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1月]此时,文本的意义世界已不再是其原有的世界。“它新生于两个不同世界交融时刻的理解,解释者在理解中,不仅重新规定了他的精神世界,也给作品开拓了可能造成的意义世界。”[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68、73页]

可见,教师理解文本的过程,是教师与文本通过积极对话不断形成新意义、新思想的过程。如本人在讲李清照《声声慢》,反复诵读,与李清照对话:您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首愁苦深重的千古绝唱?您早期的作品俏皮温婉,即使忧愁也淡然,为何这首词却愁得入骨?……翻检李清照的诗文和生平,查阅相关传记文章以及两宋历史。在此基础上,想象还原,披文入情,以至唏嘘感慨、佩服有加。这样亲近文本、走进文本的情感体验,才能知人论世,深入思考,从而获取丰厚的对话资源。

(二)生本对话

生本对话是指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实际是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情感去体验和建构文本意义世界的过程。

如讲曹禺的《雷雨》时,让学生探讨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诚的还是虚伪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认知,绝大多数认为:周朴园怀念三十年前善解人意的侍萍,是建立在侍萍已亡,对自己现有名利不造成任何坏的影响的前提下的。加之,婚姻不幸福,于是对往昔美好的人和情感的追忆就有了脉脉温情。但三十年后再相见,意识到侍萍会危及他现有的名利时,他立马表现出了自私冷酷的一面。所以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曾经有真,现在是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再如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让学生探讨为什么那时的“我”与那时的“地坛”那么契合?为什么作者那么笃定地坛为“我”的到来等待了400多年,而我们读完全文丝毫不觉得他矫情、一厢情愿?学生根据自己遇挫的经历,大多能认识到:“我”在最轻狂的年纪上,失了双腿,觉得被全世界遗弃,自怨自怜,了无生机;有这样一个剥蚀了繁华、褪去了绚烂的世界,矗立,无言,静静地包容我所有的怨怼、颓丧和伤痛,任我发泄和沉沦,然后以生命的本真启发我,让“我”审视自我、审视生命的意义,寻找活着的价值。它是“我”的精神家园,让我觉得它久立于此就是为了等待我的到来。

(三)师生对话

德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68、73页]师生对话是老师和学生在对话中的精神相遇。师生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共同步入教学领域,并在其中相互理解、平等交流。

如讲鲁迅的《祝福》时,我们共同探讨:生活中有祥林嫂这样的人吗?如果我们自个儿身处鲁镇、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面对祥林嫂的生死,我们会是其中的谁?鲁四老爷、柳妈、短工,还是鲁镇上的群体?

师生畅所欲言,最后明确:生活中确实有祥林嫂这样的人,逢人便说自己的不幸,一次又一次,最后遭人厌弃。如果我是其中的亲历者,我可能是冷酷自私的鲁四老爷,也可能是愚不可及的帮凶柳妈,还可能是冷漠麻木的短工,更可能是鉴赏他人不幸的鲁镇群体。但是读了这篇文章,我希望给予她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她感受人世的温暖,活得有尊严,有奔头。在这次灵魂叩问中,我们正视了最真实的自己,在精神深处被卷入,沉浸与被吸引到对话之中,完成了情感教育和价值养成。

再如讲《荷花淀》时,我们围绕一个问题展开对文本的读解:这篇“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的抗战小说何以一经发表就惊艳文坛?

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明确,这篇战争小说与常规战争题材小说最大的不同有二:其一,为较少笔墨写战争场面,更不用说血肉横飞的场景,而是用诗意笔法写环境之唯美,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其二,小说主角是一群没有名字、淡化了肖像的农村妇女,她们从守在家里等丈夫、牵挂丈夫寻丈夫的贤惠小妇人,转变为亲历战争后学会射击“来回警戒”守护家园、配合子弟兵作战的女战士。文章细腻婉约,如诗如画,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惊艳1945年的延安文坛,甚至入选2000年《亚洲周刊》评定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都在情理之中。

在这样的师生对话中,学生真正理解了这篇非典型小说的价值,也深刻明白了爱国爱家是人捍卫美好的本能,从而唤醒了学生真挚的爱国情感。

(四)生生对话

指学生之间就某一共同话题所展开的讨论与交流。如学莫泊桑的《项链》时,关于“造成路瓦栽夫人悲剧的原因是什么?”的讨论,答案基本是:虚荣心。但绝非教参所说的“资产阶级虚荣心。”联系当今社会现象,学生认为虚荣是人性弱点,超越时代和阶级存在。路瓦栽夫人身上有人性的优点,比如她丢失项链后,以一种“英雄般的气概”,用十年的辛劳,从一个妩媚动人、富于幻想的小书记员之妻变成了“胡乱挽着头发”“拎着一桶水从楼下走到楼上”“高声大气地和肉铺讨价还价”的劳动妇女。十年后遇见佛朗思节夫人时,她的“得意”与“天真”,让我们在同情之余,也不禁对她诚实守信、捍卫自尊的人格肃然起敬。

再如,对于《致橡树》独立平等爱情观的讨论,同学们热烈非凡:有男生喜欢做参天大树,给予爱人依靠和庇护;有女生愿意做依人的小鸟,社会挣扎太辛苦;有人认为,生活压力太大,所有责任都让男性扛,太自私;有人联系社会现实,例举经济不独立,从而人格不独立,最终导致婚姻不幸福的诸多现象……大家自由言说,相互倾听,思维碰撞,学会了欣赏与发现、理解与尊重。

(五)自我对话

自我对话是指个体对自身内在经验和外在世界的咀嚼与回味、认识与探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同学成为他人的参照,而课文中的人、事、情也成为一个他者。语文阅读的对话教学中,教师的自我对话常常表现为:我是否尊重了学生?我是否很好地阐释了文本内容?学生能否在我的阐释中走向敞亮?……

如讲莫言的《卖白菜》一文,我从“白菜最终卖掉了吗?”来设问,让学生寻找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而追问“为什么”,让学生理清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再然后讨论这件小事之于我一生成长的影响;最后分享莫言在瑞典文学院的颁奖演讲,感知母亲对于“我”的人生意义。课堂紧凑,效果理想。

但在随后“对我影响至深的一个人”的记叙文练笔中,学生表达不感人,缺少细节描写和情感投入。为此,我又找了多篇不同角度写人叙事的情感类美文与学生共读,启发他们沉淀情感,从细微处着笔。

在这样的反思、完善中,我逐渐摸索搭建了引导学生由读到写的通道。从此,教学反思成了我的日常习惯。在这种持续的自我反思中,我形成了自我督查的能力,形成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不断完善自我。

对话教学作为教学的又一新理念,充满了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的人文情怀,可以发展成语文教学的主流范式。要使民主、平等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还需我们不断努力。

论文作者:余江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4

标签:;  ;  ;  ;  ;  ;  ;  ;  

对话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索论文_余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