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盛传与天津海防建设论文

周盛传与天津海防建设论文

周盛传与天津海防建设

★ 李元鹏

摘要 :天津是北洋海防重镇,是拱卫京畿的重要屏障,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周盛传所统盛军作为游击之师自1871年驻防天津以后,在李鸿章的总体设想下,对天津海防进了较为系统的重建和新造,尽管这些措置仍以海口设防为旨归,但客观上对于提高天津海防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 :周盛传 天津 海防建设

Zhou Shengchua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astal Defense in Tianjin

周盛传,字薪如,早年随李鸿章镇压过太平军、捻军,屡立战功,是淮军著名战将。同治九年(1870年)李鸿章移督直隶后,调周盛传所统盛军1.2 万人驻扎天津马厂,后移驻新农镇,作为留备缓急、拱卫京畿的游击之师。周盛传遂受李鸿章之命,“遍察大沽、北塘海口及津通各处形势”① 《李鸿章全集》第4 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06 页。 ,在此基础上主持建设了新城的炮台工程,对于大沽、北塘炮台的重建和改造提出了颇多细致、中肯的意见,多为李鸿章采纳。可以说,周盛传是晚清天津海防建设的主要谋划者和执行者,为加强近代天津海防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加强大沽、北塘炮台

天津自明代以来就是海防重镇,大沽、北塘则被认为是“神京门户第一要区”② 《周武壮公遗集》,台湾: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第141 页。 ,是防卫海疆、拱卫京畿的前沿和屏障。清朝自道光年间开始在天津大沽口修造炮台,在大沽口南北两岸各建有一座圆形炮台。咸丰八年(1858年),僧格林沁设防大沽,在南岸建有炮台5 座,驻兵3 个营;北岸建有炮台3 座,驻兵2 个营。庚申之役中大沽、北塘多座炮台被毁,至同治九年,大沽南岸存有炮台3 座,北岸存有炮台2 座,“营垒被海潮冲刷已多坍坏,炮台布置不尽合法,随炮子药器具亦未齐备”③ 《李鸿章全集》第4 册,第213 页。 ,无法发挥抵御外侮的功能。至于北塘,尚存南北岸炮台3 座,但由于未拨营驻守,颓废益甚。

李鸿章总督直隶后,为加强北洋海防,着手对大沽、北塘两处炮台进行整修。至光绪十年(1884年),形成大沽口南岸大炮台4 座,小炮台40 座;北岸大炮台2 座、平炮台6 座④ 参见《李鸿章全集》第10 册,第486 页。 ,基本恢复了庚申之役之前大沽炮台的建设规模。李鸿章认为,“海口炮台但求土木兴筑均宜,不在兵数过多,而后路数百里间必须重兵坚垒、巨炮相望,节节布置联络,乃可自立不败之地而争胜于人”⑤ 《李鸿章全集》第4 册,第206 页。 。因此,除整修和新建炮台之外,对大沽、北塘炮台的兵力进行了重新配置,并着重在体制上强化南北岸炮台间的接应与配合。大沽南岸以淮军统将罗荣光出任大沽协副将,率6 个营共1800 人守之,亲兵炮队1 个营为接应;北岸以总兵刘祺统直字2 个营守之,副将史济源带保定练军1 个营为接应,同时令丁汝昌调派“镇中”“镇东”“镇西”“镇北”四炮船收入海口,与炮台相依护。北塘南岸炮台2 座、平台7 座,北岸炮台1 座、平台3 座。派永镇总兵周得胜(后改为广西提督唐仁廉)遵化练军1000 名移扎北塘,后路则由直隶提督李长乐率武毅等营为接应。至此,形成了两处炮台南北岸间的配合与支援,岸上力量与海上力量之间的彼此照应,从而最终形成陆海相依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李鸿章出任北洋大臣后,在海防建设观念上较之以往有了较大改变。李鸿章认为:“军事未有不能战而能守者,况南、北洋滨海数千里,口岸丛杂,势不能处处设防,非购置铁甲等船,练成数军,决胜于海上,不足臻以战为守之妙”① 《李鸿章全集》第8 册,第510 页。 。可以看出,李鸿章海防战略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海军,具备与敌决战于海上的能力。同以往的海口设防、被动防御相比,他的构想符合军事近代化的发展趋势,军事行为的展布空间更大,进取性更强。因此,创建海军、建设与海军相配套的泊港要塞,就成为李鸿章主政北洋期间海防建设的中心任务,人力、物力的投入也围绕这个中心目标进行分配。大沽、北塘由于自身条件所限,“两岸沙滩一望无际,掘地三尺即见水,无高阜可倚,亦不能添挖地沟”② 《李鸿章全集》第10 册,第488 页。 ,无法停泊大型舰船,也就无法建造与未来海军相适应的近代化军港,所以李鸿章主政北洋期间,为将战略防御前沿前推,优先建设仿西式的旅顺和威海军港,大沽、北塘的战略地位则由过去的防御前沿,变成抵御海上入侵的第二道屏障。从后来中日甲午战争的实际情况也大体可以看出这一变化。所以,李鸿章主政北洋期间,对大沽、北塘炮台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如旅顺和威海,仅期望两处炮台具备基本的防护功能,即“大船巨炮不能驶入,军士定能凭险扼守”③ 《李鸿章全集》第10 册,第488 页。 。

多数高校图书馆开展新媒体阅读推广方式和具体内容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基本都是图书“推荐”与“评论”,或是将传统阅读时代的推广内容“电子化”,并进一步融合、丰富了所推荐图书的相关信息,给读者提供了更直观、更具参考价值的选择性内容[4],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鼓励学生阅读。但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丰富,对图书馆依赖性降低,还是单纯采用以往的模式推广阅读,不再像以往那样吸引学生,活动效果大为降低。

(二)加筑伏道、护墙。炮台防护是周盛传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他认为:“海口险要全恃炮台,惟敌炮久轰,不无坍塌,一有损坏,则立脚不稳,放炮较难,兵勇虽多,势成束手”③ 《周武壮公遗集》,第233 页。 。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在炮台营垒处预挖伏道。伏道类似一般暗道,但以木栅或贝壳加固,道壁留有射击孔,一旦炮台坍塌或受损,士兵可以躲入伏道,“于沟旁横处开炮轰击,如古巷战之法,敌人虽悍,断不能抢我营台,庶可转败为胜”④ 《周武壮公遗集》,第244 页。 。对这个办法周盛传曾做过多次试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所以他建议,“凡海口及城垣有炮台之处皆宜仿行”⑤ 《周武壮公遗集》,第244 页。 ;二是加筑护墙。由于当时的炮台多孤悬外露,毫无拦蔽,极易在敌舰炮火下被击毁,因此,周盛传认为“就目前而论,海口非有炮台不能御敌,非有护墙御弹不足以守炮台”⑥ 《周武壮公遗集》,第195 页。 。护墙即防护敌炮火袭击之墙,“须宽至二丈,又须于炮台后另筑一墙,以资捍御,始为合式”⑦ 《周武壮公遗集》,第277 页。 。有时一道护墙不足抵御敌炮火,则需要建造多道护墙。

当前,数字化是各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对于木工行业来说,全球的制造商正密切关注着这一趋势:世界著名木工机械制造商们及其客户为简化操作流程,优化机械工具,对数字平台的依赖性日渐增强。2019汉诺威国际林业木工展览会(LIGNA 2019)作为世界领先的木工和木材加工行业机械、工厂与工具的贸易盛会,其数字化主题必将再次引爆全球狂潮。

周盛传的这些建议,虽极细微,但都是战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实际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出,周盛传不似当时一般武将粗陋和保守,他的军事素养深厚,对西方军事学术的发展也始终保有比较客观和开放的态度,而且思考问题周密、精细,皆能从实战需要出发,扎扎实实讲求实效,这在当时尚空谈不尚实际的官场氛围下的确难能可贵。

然而,有相当多的化学家不认可这一发现。瑞利和拉姆塞对氩气做了更深入的实验研究,证明了氩气原来就包含在空气中,其化学特性极不活泼:把氩与其他气体、固体或液体混合在一起加热或者通电,都未发生任何化合和分解现象,它是化学性质不同于其他元素的惰性元素;用物理法测得氩的恒压热容Cp与恒容热容Cv之比为1.653,从而推知氩为单原子分子,原子量为40。他们无可辩驳地确证了新元素氩的客观存在。

对于发展海军的重要性,周盛传的认识基本与李鸿章相同。对天津在北洋海防体系中的地位,他也秉承李鸿章的看法,视“津防以旅顺为外障”④ 《周武壮公遗集》,第265 页。 。不过,外障作用的发挥是以海军具备相当战斗力及旅顺、威海两处要塞均已形成规模为前提,而这些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实现,短期很难见效。周盛传作为天津海防建设的主要负责人,必须面对和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当旅顺、威海建设尚不完备,“外障”作用无法发挥时,大沽、北塘的海防建设应当如何进行,是静待外障的逐步完善,还是在旧有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大沽、北塘的防御功能?周盛传颇能体会“局内之艰难”,所以从不发“局外之臆论”,在他看来,“与其多所议论而无济要需,曷若照旧经营而稍资捍御”⑤ 《周武壮公遗集》,第195~196 页。 。他坚持认为,“现有之师船,不足抵御,临时尚须收入内港,安能阻遏敌冲,则仅恃炮垒遥轰”,“洋面既宽,岂能拦阻”⑥ 《周武壮公遗集》,第265 页。 ,在海军成军之前,外障不可恃。周盛传的解决办法是:“今日防海欲求万全,必于大沽北塘两河后面多筑炮垒,多置利器,多集重兵,始无罅漏”⑦ 《周武壮公遗集》,第195 页。 。

同治十二年(1874年),日本侵扰台湾,中国面临来自东南海上的威胁趋重,李鸿章遂重起建设天津新城之议,“檄公(周盛传)相形执修守备具,故明新城屏蔽天津,而旁控大沽、北塘,公首议城之”⑧ 冯煦:《蒿盦类稿》,台湾: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年,第1390 页。 。周盛传遍访天津港汊,最终确定在明代天津城旧址上建立新城。该地距大沽三十里,“揆其形势,则上蔽津郡,旁控大沽、北塘附近扼要之区,殆莫与比”⑨ 《周武壮公遗集》,第74~75 页。 。新城工程开始于同治十二年三月,终于同治十三年九月,历时一年半。工程主要由盛军前军、左军、右军及仁军部分营伍督造。

(一)增设炮台、炮位。在缺少海上力量,无力与敌争竞海上的形势下,炮台是阻止外敌侵入内河的主要武器。大沽炮台“一面孤悬外露,毫无拦蔽”,对此,周盛传曾向李鸿章提请“在后面(即原有炮台后方)填筑大炮台一座,外圩墙加筑灰土厚三四丈,守以五百人作为犄角,庶守卒有所恃以为援”① 《周武壮公遗集》,第199 页。 。此外,由于经费难筹或炮位挪往他处等原因,大沽、北塘炮位始终不足。如1876年前后,“大沽北塘仅炮两尊,似不足供应用”② 《周武壮公遗集》,第207 页。 。鉴于这种情况,周盛传曾多次致信李鸿章,提出炮位应当优先考虑大沽、北塘。他认为68 磅、48 磅田鸡炸炮最为利器,应于大沽、北塘、新城各处,各发数十尊。为补炮位不足,他甚至提出将旅顺口的炮位匀拨至大沽、北塘二口,同时请求加大从国外引进新式大炮的力度,并提高国内兵工企业的装备制造能力,以便与炮位需求相适应。可惜的是,限于当时实际条件,大沽、北塘炮位短缺的局面始终未能得到根本改观。

(四)铺设铁路、电线。周盛传思想并不守旧,他始终关注着西方军事技术的发展动向。在天津期间他已注意到,“西人遇有战事,通信则用电线(电报),调队则用铁路、轮车,取其捷速”① 《周武壮公遗集》,第142 页。 ,所以在筹建天津海防过程中,他特别重视电报线的铺设,并强调要将沿海诸要口电报线联络成网。他曾建议从祁口(歧口)到天津新城,铺设一条电报线,“此线一通,则畿辅海防信息异常灵便”② 《周武壮公遗集》,第150 页。 。在周盛传看来,铁路与电报建设当相辅相成,所以他建议从天津到江宁之浦口铺设一条铁路,若该铁路贯通,则“消息灵通,气象开阔,足使外洋闻而却步,实于商务、海防大有裨益”③ 《周武壮公遗集》,第150 页。 。

关于建设天津新城,李鸿章在入主天津后不久即有此想法。他在同治九年十二月上奏的《筹议天津设备事宜折》中阐述了在天津建设新城的必要性。庚申之役中,天津弃守,英法联军得以直入通州,李鸿章认为,这是“津城卑薄,又在运河南岸,控扼殊不得势”⑥ 《李鸿章全集》第30 册,第159 页。 的缘故,因此设想“据运河北岸屹筑一城,围以炮台炮船,兼用子牙、大清、北运诸河之险,以鲠塞由津赴通之喉牙,只要布守得人,似较海口尤有依据,京城亦多一遮蔽”⑦ 《李鸿章全集》第4 册,第206 页。 。后因经费难筹等原因,这一设想被搁置。

1874年以后,日本侵台、英国人制造马嘉理事件以及中法战争爆发,这一系列事件,都使来自海上的安全威胁步步加剧,而缺乏外障的天津海防面临更大压力。周盛传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并立足现有条件,寻求应对危机的解决办法。周盛传认为,“查中国轮船水师未经战事,即使添购铁甲,刻日成军而训练未精,驾驶未熟,骤与驰逐重洋,亦恐漫无把握,目前固圉之计,自以守口为急”⑧ 《周武壮公遗集》,第139 页。 。也就是说,当海军建设仍是“空中楼阁”时,与敌战于海上只能是无稽之谈,而依托海岸炮台,与陆防紧密配合,才是直面现实的可行办法。周盛传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对来自海上的威胁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特别是中法战争期间,他曾多次上书李鸿章,要求加强天津防务,并在不同时期,针对大沽、北塘炮台暴露出的问题,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建设天津新城

此外,周盛传在中法战争之前强调要预先架设浮桥,他说:“海河风潮顺逆不时,游击之师两岸驰援,渡河不便,似宜仿西法建置铁浮桥,以备有事渡兵,冀免贻误”④ 《周武壮公遗集》,第142 页。 ,因而建议在大沽、新城等处至少架设浮桥3 座,北塘等处至少架设2 座,以备援兵往来。周盛传还多次请求战前多备炮架,他认为,“无炮架移至旁所,利器即成废物,况台墙一坍,炮位孤露,呼吸之际,生死相关。若有炮架可移,尚可背城借一为死中求活之计。若并此而无之,惟有束手待毙而已。”⑤ 《周武壮公遗集》,第209~210 页。 因筹备铁制炮架工费极繁,他甚至考虑以木架铁轴四轮平车作为铁架的替代品。

(三)多设水雷。大沽素称天险,所依靠的仅是拦江(港)沙,如李鸿章所言,“大沽、北塘口外各有拦港沙一道,潮落不通轮舟,潮长亦不能进铁舰”⑧ 《李鸿章全集》第10 册,第532 页。 。然而这些被李鸿章等视为天险、无法跨跃的拦江沙,对于当时的西方列强不构成进攻阻碍。英法均拥有挖泥机器船,“拦江惟是沙非石比,但有挖泥机器船,挖掘即亦无难,即未挖之时,四五寸厚铁甲船,亦能长驱直入”⑨ 《周武壮公遗集》,第274~275 页。 。所谓天险者,已非天险。既然天险不足恃,那么唯一可以阻挡列强舰船的只有水雷。周盛传特别看重水雷的作用,他认为,“至水雷一项,西人每遇敌船来攻,辄安置于塞口缺处……海口既有拦阻,则敌船不能径冲而过,我台上之炮乃可尽力冲击”⑩ 《周武壮公遗集》,第140 页。 ,就是说利用水雷对敌舰的迟滞作用可延长敌舰海口滞留时间,使岸炮的防卫攻击能得以充分发挥。周盛传强调要发挥水雷的集团作用,要求“水雷面上横直预开数孔,孔内洋铁管中另凿小眼,埋时务使孔孔相对,眼眼相通,一遇燃放乃可连声轰击”⑪ 《周武壮公遗集》,第203 页。 ,这样产生的阻滞作用更为明显。为防止敌船趁夜暗捞尽水雷,兵船阑入,周盛传特别叮嘱海口需设小轮船二三号,分班梭巡,严加防范。

新城建设不拘守成法,而“俱参用外国制”⑩ 《周武壮公遗集》,第75 页。 。新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千余丈,城脚宽七丈,城上海漫走道宽三丈三尺,合之垛墙为五丈五尺,每十丈筑一隔堆,上面安放大炮一门。内城四角各筑三个大隔堆,每两隔堆之间安放大炮一门,计每个城角安有大炮两门。总计城上炮位共七十一门。每处隔堆下方有弹药库和券洞,库藏子药,洞藏炮兵。每城上下筑有马道。城上筑有门楼,中间安设炮房,房中可容二百余人,房外三方皆筑有三合土子墙。子墙顶角架设大炮两门。内城之内设有圆形炮台三座,安放转盘炮一门,大田鸡炮三门。外城周长一千一百二十八丈,比内城矮八尺。城四角安装有转盘,各有大炮一门,小炮三门。小炮旁设有券洞,用以储药藏兵。隅隈之间环以圆炮台四座。炮台之间设有券桥,以备联络。针对当时炮台普遍存在的弊端,即“(炮台)露出在外,若无土遮蔽,砖石虽厚,而夷炮利于攻坚,一触其上,未有不登时轰裂者”① 《李鸿章全集》第10 册,第545 页,《附徐琪奏海疆多事敬陈管见折》。 ,周盛传在组织建造新城时,特别加强了对炮台本身的防护,在每个炮台外墙加造三合土斜坡,以缓冲炮弹冲击力。新城建设的另一特点是因地制宜。由于工程所需石灰量大,而采集又在百里之外,转运经费甚巨,为解决这一难题,周盛传细心访查,获知“蛤蜊之甲烧成灰,其功用与石垩等”② 《周武壮公遗集》,第77 页。 ,于是以贝壳粉代替石灰。用这样的办法,不仅解决了建筑材料问题,而且节省费用数十万两。

新城建成后,周盛传根据城内所设炮位,核定了驻兵人数。“城内建有三大炮台,规制宏廓,配炮二十位,共需二百四十人驻守。每炮台领以一将三处,约需守兵七百二十人,内外城门每炮台安炮五位,以五十人守之,八处共需守卒四百人。每门责成千把哨弁一人,专主操防,内外门守勇百人,归其钤制。每城隅须炮三五位,往来策应须置巡兵五十人,内外八处亦须增设四百人,守城统将须另选亲兵五百人,乃足以资镇慑。统计四项兵数已在二千人以外。”③ 《周武壮公遗集》,第196~198 页。 其后,周盛传又多次对炮位进行升级改造,特别是与大沽、北塘炮台形成相互联络、互为援应的体系,使整个天津的海防建设趋于完备。

Two recent studies reported a sensitivity of 85% and 89% based on cytology for the diagnosis of malignancy.The speci fi city for the same was found to be 98% and 99% respectively[28,35].

三、结语

周盛传的海防建设思想与实践,目的明确,即将海上入侵之敌阻击于海口,其具体建设和布防也围绕这个目标展开。他针对天津海口的自然特点,在海防建设上突出炮台与炮台之间的联络与援应,突出海口设防与兵力部署的相辅相成,突出海上力量与陆上力量的相互配合,这些做法具有良好的全局视野和战术意识,使天津的海防建设在系统性和实战能力上都有了较大提升。周盛传的海防思想与实践,尽管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仍是陆上或海口设防思维,并不先进,也算不上高明,但如果将当时捉襟见肘的财政、海军未能快速发展等实际因素考虑进来,就会发现,他的认识和解决办法不是空而无当的不实之论,而是立足于现实,从实战需要出发而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大概这也是当时军事将领运用手中掌握的资源所能达到的最佳效果。

我国是一个滑坡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而重庆作为典型的山地城市又尤为严重。传统滑坡灾害防治多采用工程措施,初期效果明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混凝土老化, 钢筋锈蚀加剧, 致使防护工程的强度降低、效果也就越来越差。在日益注重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生态防护凭借其防护成本低、景观效果和环境效益明显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中图分类号 :E29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4883-(2019)01-0072-05

[作者简介] 李元鹏,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闫茁草]

标签:;  ;  ;  ;  

周盛传与天津海防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