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是初级中学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学生用到的很多药品都是有腐蚀性和有毒性,为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对广大学生渗透生命教育。
一、激发实验兴趣开展生命教育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原动力,在实验教学中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对化学实验过程中的生成沉淀、产生气体、颜色改变、发光放热等实验现象总是很好奇。老师若把握时机,对学生适时地融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命教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如在讲授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将长短的两支蜡烛固定在实验桌上并点燃。问“将烧杯倒扣在燃着的蜡烛上,哪支先熄灭呢?”课堂热闹了,同学争得不亦乐乎,但都不能解释为什么。我引导着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大家见证实验结果,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长的一支先熄灭了,不一会短的一支也熄灭了,我乘机引导同学们进行大胆猜想、讨论和分析。原来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在受热的情况下先积满在烧杯的上部,而二氧化碳是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所以会出现以上现象。接下来,我便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分析,如果房屋失火,屋里的人要逃生,应该怎样做才是科学合理的。学生很容易地回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寻找安全出口。在浓厚的实验兴趣中,生命教育的渗透显得自然而然和顺理成章。
二、搞好实验演示开展生命教育
演示实验是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一类实验。教师在演练中的每个操作细节与习惯都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的眼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如为讲清楚浓硫酸的腐蚀性,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分别于纸上、木条和棉布上观察。一会儿后,现象很明显,纸与木条上蘸有浓硫酸的地方都变得漆黑,而棉布上蘸有浓硫酸的部位都烧成了洞。学生对这种无色液体产生的“杰作”显然很惊诧。我借此机会向学生解释: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现象,是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腐蚀性很大,能将木条、纸张、棉布中的氢、氧元素按水的元素组成比脱去,留下碳元素。而人的皮肤也是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的,浓硫酸如果沾到了皮肤上,若不及时处理也会使皮肤变黑甚至烧伤皮肤。因此,在操作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规范操作,杜绝让浓硫酸沾到自己和同学的皮肤上。浓硫酸一旦沾到了皮肤上,要及时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组织实验探究开展生命教育
探究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点是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合作完成。在学校探究实验往往是分组进行的。
如学生在做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时,因为实验室空间小、组数多,加之有的小组的同学也不按要求取用氨水的量,使得浓氨水的使用数量增加,尽管排风扇和窗子都已经打开了,但强烈的刺鼻氨味,让一些同学不得不捂着鼻子实验……,是什么物质让同学们如此受罪呢?原来浓氨水极易挥发出氨气。氨气对接触的皮肤组织都有腐蚀和刺激作用,可以吸收皮肤组织中的水分,使组织蛋白变性,并使组织脂肪皂化,破坏细胞膜结构。氨的溶解度极高,所以主要对动物或人体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常被吸附在皮肤粘膜和眼结膜上,从而产生刺激和炎症。若吸入的氨气过多,导致血液中氨浓度过高,就会通过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而引起心脏的停搏和呼吸停止,危及生命。因此,我们在实验时要按规定取用氨水的量,及时打开排风扇和窗子,取用氨水之后应及时盖上瓶塞。规范的操作能让实验安全、顺利、成功地进行。
四、引导实验反思开展生命教育
在每次实验完毕后,教师除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实验报告之外,及时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进行反思、讨论。总结成功点,克服缺点,以促成更规范的操作和更完美的实验。
如在实验课上,一个实验小组在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一个组员不小心将燃着的酒精灯碰倒在实验桌上,造成酒精外溢,导致酒精在实验桌上燃烧起来了,实验小组的同学都惊呆了……我及时上前用湿抹布覆盖上去,火焰熄灭了,没有造成安全事故。实验过程中一旦发生危险,要沉着冷静,小组成员要共同出谋划策,想办法解决问题,将即将发生的危险控制在萌芽状态。同时,将知识进行合理的迁移,引导学生思考,在家里炒菜的油锅着火,应怎样处理?这时学生就会成竹在胸地响亮地回答,盖上锅盖即可。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这让学生很有成就感。
总之,化学教学实践证明,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探究实验,学生对二者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在学习中动眼、动脑、动口和动手的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的生命教育往往是刻骨铭心的教育,教师要善于捕捉这样的教育机会,对学生适时地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
论文作者:姚文静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20年1月总第2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9
标签:学生论文; 生命论文; 氨水论文; 皮肤论文; 浓硫酸论文; 操作论文; 氨气论文; 《教育学》2020年1月总第20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