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永县中医院 四川泸州 646400)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72例参与研究,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征。结果:72例患者经过对症处理,69例病情好转出院,3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结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发病比较隐匿,病情进展快,临床缺乏典型临床症状表现,必须加强诊断以及治疗。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自发性气胸;老年患者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0-0004-02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lderly chronic obstructive emphysema concurrent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patients clinical manifesta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Randomly selected in January 2015 - January 2016 in our hospital for treatment of 72 patients with senile chronic obstructive emphysema concurrent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participate in the study,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summarize clinical features. Results 7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treatment, 69 cases improved and discharged, 3 cases of patients died. Conclusio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emphysema concurrent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is hidden, progress fast, clinical lack of typical clinical symptoms, we must strengthe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Key words】Chronic obstructive emphysema;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Elderly patients with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自发性气胸是发生率较高的一类。因为老年患者通常都伴有多种肺部基础疾病,同时由于年龄增长导致肺功能以及心脏功能退化,患者本身的基础疾病病情较重,导致气胸没有较为典型的体征以及症状表现,发病比较隐匿,且病情进展速度快,很容易并发心肺功能衰竭,如果患者没有及时得到诊断以及治疗,患者很容易出现死亡[1]。本研究主要分析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72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特征,现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在下文进行详细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2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来源于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其中男61例,女11例,年龄最小56岁,最大87岁,平均年龄(67.2±8.2)岁;肺部基础疾病:52例伴有慢性支气管炎(30例伴有肺心病),5例为支气管哮喘(4例伴有肺心病),矽肺8例,粉尘职业病7例。诱因:43例为呼吸道感染,12例为过度劳累,8例为剧烈咳嗽,4例为大声喊叫,3例为排便用力过度,2例诱因不明显。气胸情况:9例为交通型气胸,58例为闭合型气胸,5例为张力型气胸;左侧气胸有29例,右侧气胸有26例,双侧气胸有17例;42例患者气胸为第1次发作,21例患者气胸为第2次发作,19例患者气胸发作超过2次;肺压缩程度:17例低于20%,31例在20~50%之间,24例超过50%;23例伴有呼吸衰竭,17例伴有皮下气肿,13例伴有胸腔积液,9例伴有纵膈气肿,7例伴有昏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临床症状
21例为急性起病,患者出现端坐呼吸、呼吸困难、胸痛、烦躁不安、大汗淋漓伴心悸、发绀等症状突然加重情况,严重患者还有昏迷以及休克症状。51例患者为慢性起病,主要有原有基础上发绀、胸闷、刺激性咳嗽、呼吸困难等症在逐渐加重表现。气胸体征:36例患者器官移位情况明显或者不闻局部性呼吸音,21例为三凹征,19例气胸体征不典型;心电图表现:51例患者有心动过速表现,26例患者出现肺性P波,6例为房性早搏;血气分析:18例为呼吸性酸中毒伴代谢性酸中毒,36例为呼吸性酸中毒,18例为呼吸性酸中毒伴代谢性碱中毒。
1.3 诊断
52例患者通过拍摄影像学胸片诊断为气胸,占全部患者的72.22%;由于病情严重程度较高无法进行X线拍片的患者有14例,占全部患者的18.44%;11例经诊断性穿刺抽气确诊为张力性气胸,其中由于病情变重抢救无效出现死亡的患者有1例;误诊为哮喘持续状态的患者有2例,误诊率为2.78%,之后通过诊断性穿刺诊断为自发性气胸,但是由于没有及时接受治疗,病情加重导致死亡。
1.4 处理方法
对于确诊后的患者马上给予针对性治疗处理,依照气胸的类型不同以及患者肺压缩程度采取相应方法进行处理,确保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呼吸道持续通畅,实施止咳、解痉以及吸氧等各项对症治疗,保持患者酸碱平衡、电解质平衡,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2.结果
52例患者通过影像学胸部摄片检查诊断为气胸,其中42例患者马上实施水封瓶闭式引流或抽气减压,持续治疗后3天左右病情得到好转,17例患者肺压缩低于20%,临床没有出现严重症状,无需进行抽气治疗,对患者的原发疾病进行积极治疗后7~10天,患者病情好转出院;11例通过诊断性穿刺确诊的患者,有10例通过负压吸引和引流治疗后好转出院,另外1例患者由于病情变重抢救无效出现死亡。出现误诊的2例患者由于没有及时接受治疗,病情加重导致死亡。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主要特征为气道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临床表现主要为渐进性缓慢气流受限,一般是因为肺部对有毒颗粒或者气体出现的炎症异常反应导致。自发性气胸一般继发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属于其并发症的一种,由于近些年我国老年化程度不断加深,导致同时提高了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并发自发性气胸的发病率[2]。由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一般有存在慢性支气管炎这一原发病,病情反复多次发作导致降低了肺泡弹性,很容易发生破裂导致肺大泡。如果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过度用力或者大力咳嗽,肺大泡很容易发生破裂导致气胸的出现。因为患者肺功能下降,气胸出现后患者的换气以及通气功能更加降低,由于气胸出现程度不受临床症状的影响,所以就算只有不到10%的气体对肺脏形成压迫,患者也会有呼吸困难表现,还可能由于发生心肺功能衰竭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因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本身就存在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气胸出现后部分患者仅有呼吸困难加重的表现或者胸闷的表现,很可能混淆原发病。同时由于患者多为老年人,机体对于疼痛的敏感程度降低,所以出现胸痛的可能性下降;大部分表现为局限性气胸,肺受压没有较大面积,所以临床一般没有气胸的典型体征表现。存在肺气肿体征的患者气胸出现后病变位置没有明显变化的叩诊音,并且没有明显下降的呼吸音,所以误诊以及漏诊的发生可能性很大。
通过上述分析,所以只要出现以下情况,都应该考虑是否为气胸:(1)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突发性呼吸困难、胸闷加剧,特别是同时存在刺激性咳嗽以及胸痛的患者;(2)短时间内紫绀症状加重,出现意识障碍、休克的患者;(3)气管发生移位,某侧呼吸音减弱,或者局限性呼吸音消失;(4)检查发现没有气胸典型体征表现,不会存在肺压迫症状;(5)患者经过肺部感染控制、支气管扩张剂、呼吸衰竭纠正、激素等治疗后没有明显效果。对于上述五类患者,医生接诊后必须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询问,做好全面体检工作,拍摄胸部X片,尽可能缩短确诊的时间。如果某些患者为高度怀疑气胸患者,但是胸片却没有明显变化,必须及时对患者实施CT扫描。通过CT扫描对患者气胸发生的位置以及范围进行确定,同时通过CT扫描还有助于定位后抽气。
如有必要,还可以对患者实施诊断性胸腔穿刺,对于确诊后的患者,必须马上实施针对治疗,具体选择减压以及排气处理方法,促进患者肺部复张,促进患者肺功能恢复。如果患者出现长时间不停止的漏气或者反复发作的漏气,或者存在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导致无法适应手术治疗,应该选择药物注入胸腔,也可以实施套扎、电凝、肺大泡切除术、激光等处理。本研究结果显示,72例患者经过对症处理,69例病情好转出院,3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
综上所述,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发病比较隐匿,病情进展快,临床缺乏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会出现一定误诊,必须加强诊断以及治疗,减少死亡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淑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并发自发性气胸的护理探讨[J].西部医学,2012,24(3):594-595.
[2]洪琦.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急性自发性气胸97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4):916.
论文作者:邓江琴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
标签:气胸论文; 患者论文; 肺气肿论文; 呼吸论文; 老年论文; 病情论文; 阻塞性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