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大豆低聚糖功能性的研究及大豆低聚糖在食品中的应用

改性大豆低聚糖功能性的研究及大豆低聚糖在食品中的应用

李晓东[1]2001年在《改性大豆低聚糖功能性的研究及大豆低聚糖在食品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改性大豆低聚糖是通过大豆低聚糖经过酶改性将其中蔗糖转化为功能性低聚糖的一种新型低聚糖,该糖的功能特性需被证实,通过建立小鼠的便秘模型和龋齿模型,对其润肠通便和抗龋齿功能作详细研究。另外,建立了小鼠胀气的动物模型,通过测量胀肠容积的方法对大豆低聚糖、改性大豆低聚糖和低聚果糖的胀气现象进行研究,在研究胀气方面是一个创新。 给予小鼠改性大豆低聚糖10天,增加小鼠的小肠推进运动,缩短便秘小鼠的首次排便时间,增加便秘小鼠的排便粒数和排便重量。改性大豆低聚糖具有润肠通便功能。 改性大豆低聚糖与大豆低聚糖致龋程度相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改性大豆低聚糖致龋程度大大降低。改性后的大豆低果糖有抗龋齿功能。 小鼠胀肠容积试验,大豆低聚糖和改性大豆低聚糖各剂量组(高、中、低)均无胀气现象。低聚果糖的中、低剂量组也无胀气现象,而高剂量组(成人实际用量的100倍时)有极显着胀气现象。 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国产大豆低聚糖在几种食品中的应用。 酸奶在发酵后七天时大豆低聚糖损失率为9.8%,添加量为2~2.5%。 乳酸菌饮料最佳配方果汁为4%、发酵脱脂乳为6%、蔗糖为12%、柠檬酸为0.20%,大豆低聚糖4%,稳定剂(PGA∶CMC=1∶1)0.30%,L-V_c0.05%,香料0.10%,色素适量,水73.35%。大豆低聚糖保留量达90%以上。 冰淇淋的最优组合为蔗糖量为11.2%,大豆低聚糖的量为3.0%,奶粉的量为12%,稳定剂(CMC∶明胶=1∶1)为0.4%,鸡蛋2%,乳化剂单甘酯0.2%,香草香精0.04%,奶油0.5%,水72.06%。大豆低聚糖保留量达到94.7%。 果汁饮料最佳配方酸量0.1%,糖量0.7%,大豆低聚糖3%,果汁(100%纯橙汁)10%,L-V_c0.1%,香精0.1%,乙基麦芽酚0.005%,色素橙黄(柠檬黄25%,日落黄75%)加入量0.1mg/kg。大豆低聚糖损失率为4.9%。 主食面包中添加大豆低聚糖能延长面包老化现象,延长货架期达到2~3天,大豆低聚糖保存97.8%以上,主食面包含蔗糖量6%(以面粉计),加入大豆低聚糖量为5.14%以下。 点心面包中,90%以上大豆低聚糖保留下来,在24h内,加入大豆低聚糖的面包与对照组相比硬度有显着性差异(P<0.01),48h后几乎无差别(P>0.05)。添加1.31%纯大豆低聚糖的面包,在贮存1~9天内,水分活性和细菌总数明显低于空白组。 大豆低聚糖在挂面中的添加量在2~4%之间,超过4%易出现浑汤。 大豆低聚糖应用于馒头时,能延长一天的货架期,加入量3~5%之间。

方伟辉[2]2004年在《大豆糖蜜分离及低聚糖生物纯化的研究》文中提出大豆糖蜜是生产大豆浓缩蛋白过程中得到的副产品,大豆糖蜜中含有丰富的大豆低聚糖,可作为功能性大豆低聚糖的生产原料。本论文主要对大豆糖蜜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研究了从大豆糖蜜中提取大豆低聚糖过程中脂质和胶体物质的去除条件,大豆粗糖浆的脱色工艺,及用酿酒酵母生产改性大豆低聚糖产品的条件。通过对大豆糖蜜成分的常规化学分析,确定其中主要成分含量为:总糖54.64%(其中蔗糖32.17 %,棉籽糖4.27%,水苏糖17.54%),总类脂 18.00%,总甾甙3.06%,总磷脂8.79%,粗蛋白8.71%,灰分8.69%。用溶剂分提的方法,将大豆糖蜜分成六个组分,并对此六个组分进行常规化学分析、IR、HPLC和 LC-MS分析,确定了甾甙类物质、磷脂类物质、中性脂肪类物质、低聚糖等物质的存在,并从中鉴定出四种异黄酮和一种大豆皂甙。对大豆糖蜜的成分分析和鉴定为从大豆糖蜜中制备大豆低聚糖提供除杂依据。用正己烷和乙醇的混合液(2:1)去除大豆糖蜜中的脂类物质,去除率达69.9%。用磷酸- Ca(OH)2絮凝的方法去除胶体杂质。在pH2.4时,得到的沉淀量最大,并对其进行成分分析,其主要成分含量为:总糖为9.1%,总脂肪为8.4%,粗蛋白为19.0%,矿物质为4.6%,皂甙为22.0%,异黄酮为6.4%,其它为30.5%。通过单因素分析和正交试验得出,磷酸钙絮凝澄清大豆糖蜜水溶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糖液用磷酸调节pH值为3.0,加Ca(OH)2调节pH值到7.2,一次加热温度为90℃。通过几种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对大豆粗糖浆脱色效能的比较,选择D290与活性炭对比,对大豆粗糖浆进行脱色。通过单因素分析确定D290和活性炭对大豆粗糖浆的脱色最佳工艺条件。D290:常温,pH4-6,12h;活性炭:采用粉末状活性炭进行脱色,活性炭用量4%,吸附时间为80min,吸附温度为55℃。D290在波长260nm处和420nm的脱色率分别为83.5%和70.5%。活性炭在波长260nm和420处脱色率分别为76.5%和94%,总糖的损失率为3.33%。将大孔吸附树脂和粉末活性炭联合使用对大豆粗糖浆进行脱色,活性炭用量仅为2.5%,在波长260nm和420nm 处脱色率分别为85.5%和95.9%。脱色后产品进行HPLC分析,其产品的低聚糖组成为:棉籽糖含量为6.21%,水苏糖为22.91%,蔗糖为70.88%。最后,论文通过酿酒酵母对碳源利用的选择性,选择对蔗糖利用最大的酿酒酵母C发酵生产改性大豆低聚糖。通过单因素分析确定了发酵最佳工艺条件:温度30℃,接种量3%,初始pH值6.5,初始糖浓度6%. 得到的低聚糖产品进行HPLC分析:蔗糖含量为14.71%,去除率达93.26%;棉籽糖保留率为92.98%,水苏糖保留率为95.71%。功能性成分提高了56.17%。

刘啸[3]2014年在《大豆提取物对发酵酸面团馒头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类食品乳杆菌412(Lactobacillus paralimentarius412)与安琪酵母菌(Anqi's yeast)作为制备馒头的酸面团发酵剂,分别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水解物和大豆低聚糖对酸面团发酵以及馒头品质的影响,特别是二者结合对酸面团发酵性能和馒头品质的作用,优化了发酵工艺过程,证实添加大豆分离蛋白水解物和大豆低聚糖到酸面团中是可以改善馒头品质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Alcalase蛋白酶水解大豆分离蛋白获得大豆分离蛋白水解物,将大豆分离蛋白水解物按0.5%到2%添加到面粉中,通过粉质曲线和拉伸曲线研究其对面粉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粉质曲线数据表明,大豆分离蛋白水解物添加比例越高,形成的面团越不稳定,面团软化程度越高。拉伸曲线数据表明,与对照面团相比,添加蛋白水解物的面团有更低的拉伸比和更大的延伸度。综合考虑,添加1%的大豆分离蛋白水解物明显改善了面团的流变学性能。2、将大豆分离蛋白水解物替代MRS(或YPD)培养基中的蛋白胨,与对照相比,添加1%大豆分离蛋白水解物可以刺激类食品乳杆菌412以及安琪酵母的生长与代谢。在大豆分离蛋白水解物存在下,培养24h后类食品乳杆菌412的菌落数从6.32±0.00log cfu mL-1增加到8.43±0.04log cfu mL-1,安琪酵母菌落数从5.80±0.01log cfu mL-1增长到7.72±0.03log cfu mL-1。与对照面团中360.10±5.59mg/kg的游离氨基酸含量相比,添加1%蛋白水解物的酸面团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高达2,340.27±25.54mg/kg。同时,添加1%的蛋白水解物刺激了发酵剂的快速生长,促进了酸面团的发酵。3、面团中含有游离氨基酸越多,越有利于面团的发酵,促使面团的流变学特性进一步改善,并增加了馒头的挥发性香气成分。从扫描电镜图上看到,与对照相比,添加1%蛋白水解物的酸面团的淀粉颗粒大部分被水解了,且水解后的淀粉颗粒紧密结合,从而使馒头具有更好的弹性和更有韧性的口感。进一步的,与对照样品相比,添加1%蛋白水解物的酸面团馒头中可以检测到45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相对浓度最高的3-甲基-1-正丁醇和苯乙醇等化合物。本研究首次证实采用分离大豆蛋白水解物可以提高馒头的品质。4、本文对添加大豆低聚糖影响酸面团发酵特性的研究表明,大豆低聚糖均能作为类食品乳杆菌412与安琪酵母生长和代谢所需的碳源。分别向面粉中添加30g/kg的大豆低聚糖、蔗糖、葡萄糖,通过测定面团发酵力、pH值和滴定酸度等指标表明,大豆低聚糖影响酸面团发酵的效果优于蔗糖和葡萄糖,而蔗糖则优于葡萄糖。5、鉴于大豆低聚糖主要是由水苏糖和棉籽糖组成,因此对比大豆低聚糖、水苏糖和棉籽糖对酸面团发酵的影响表明,尽管在水苏糖存在下,发酵酸面团中的最终pH最低,但添加大豆低聚糖的面团发酵力和滴定酸度明显好于水苏糖和棉籽糖;大豆低聚糖中的单一组分在改善面团的发酵性能方面不如大豆低聚糖复合物。综合上述结果,确定大豆低聚糖在发酵酸面团中的适宜添加量为3%。在添加1%蛋白水解物的情况下,从碳水化合物的选择及最适添加量等研究可以看出,蛋白水解物和大豆低聚糖联合使用对酸面团发酵影响的趋势与不添加蛋白水解物的趋势基本一致,但是面团的最大发酵力更大,持气能力更强,酸化程度更高,这说明二者共同添加更有利于刺激酸面团发酵剂的生长和代谢活动,有利于酸面团更好的发酵,且馒头具有较好的感官品质。

励慧敏, 韩锦华[4]2008年在《大豆蛋白和大豆低聚糖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对大豆蛋白和大豆低聚糖的营养价值、功能特性、生产工艺及其在面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水产品加工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马莺[5]2000年在《大豆低聚糖的提取及酶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豆低聚糖中功能性因子(棉子糖、水苏糖)与非功能性因子(蔗糖)共存。目前我国生产的大豆低聚糖产品中功能性低聚糖的含量较低30~40%。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制取大豆低聚糖的同时,通过酶改性将其中非功能性蔗糖转化为功能性低聚糖,增加大豆低聚糖中功能因子的含量,提高大豆低聚糖的功能性。 本研究采用调酸、加金属盐和加热方法沉淀大豆乳清蛋白,确定大豆乳清预处理的最优工艺参数为pH4.3,CaCl_2浓度3~5%,加热温度为80~90℃,加热时间为20min,该处理过程蛋白质沉淀率为85.20%,大豆低聚糖的保存率为91.24%。经预处理的大豆乳清采用截留分子量为10000的膜超滤,超滤压力P:3.0~4.5psi,超滤温度:40~50°,蛋白质的截留率为87.32%,大豆低聚糖的截留率为8.91%。 本研究从两株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100、Aspergillus oryzae 200)和一株假丝酵母(Candida guilliermondii 2.1510)中筛选出高产β-D-呋喃果糖苷酶的菌株Aspergillus oryzae 100。并确定了Aspergillus oryzae最佳培养条件为30℃,95-100小时,菌体接种量为每10g麦麸接种1mL,最佳培养基组成为:麦麸∶大豆乳清(2—3%固性物)(1∶0.9),3%蔗糖。试验证明该酶液为复合酶,麦芽糖、棉子糖、蔗糖、鼠李糖、阿拉伯糖都可以作为底物发生转糖基作用生成新的糖,其中β-D-呋喃果糖苷酶的活力最强。采用乙醇法浓缩β-D-呋喃果糖苷酶的粗酶液,浓缩倍数为2.5倍。β-D-呋喃果糖苷酶的特性是:(1)在温度≤40℃时,β-D-呋喃果糖苷酶稳定,β-D-呋喃果糖苷酶反应的最适温度为35~45℃;(2)β-D-呋喃果糖苷酶在pH5-9范围内稳定,β-D-呋喃果糖苷酶反应的最适pH为7~9;(3)Ag~+对酶有较强的激活作用,K~+、Zn~(2+)、Hg~(2+)对酶也有激活作用,但程度不如Ag~-,其他金属离子基本上对酶的活性没有影响;(4)葡萄糖、鼠李糖、甘露糖、麦芽糖、七叶苷可使β-D-呋喃果糖苷酶活性降低,松叁糖可使β-D-呋喃果糖苷酶活性提高,但总的来说,酶活性变化幅度不大,其他糖源对该酶的活力基本上没有影响;(5)β-D-呋喃果糖苷酶在常温下保存两天,酶液变质,失去使用价值。在冰箱中4℃保存两个月,酶液略有变质,但活力降低较大,已经失去使用价值;(6)酶反应动力学方程为:采用二次旋转正交回归设计优化β-D-呋喃果糖苷酶合成低聚果糖工艺参数,确定了以蔗糖为底物,β-D-呋喃果糖苷酶合成低聚果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35℃,酶反应体系的pH为8.0~8.2,酶用量为2.7μmol/min.g(蔗糖),酶反应时间为8小时。低聚果糖的最大转化率为54.27%,82%的蔗糖被转化。在上述工艺条件下以大豆低聚糖为底物,进行酶反应,61%一的蔗糖被转化,产物中低聚糖的含量由原来的 38.98%M高到 55 SCh。 经酶改性大豆低聚糖的酸地稳定性:()低聚果糖:PH 5 5时,随着温度的升高,低聚果糖的稳定性阀氏;PH6~8范围内,低聚果糖对热稳定;(2)水苏糖:PH叁2时,水苏糖随着温度的升高,稳定性阎氏:训>4时,水苏糖的热稳定性好;门)棉子糖:在整个试验 pH范围内棉子糖对热稳定。 经采用AIn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睾丸染色体畸变分析试验叁项致突变试验证明改性大豆低聚糖是安全的。 在成人推荐剂量下食用低聚果糖、大豆fffe糖和改性大豆低聚糖不会产生胀气。改性大豆低聚糖对双歧杆菌、乳杆菌和肠秆菌的增殖 优于其他两 氏聚糖。

黄贤校, 谷克仁, 赵一凡[6]2006年在《大豆低聚糖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从大豆低聚糖的结构、含量、分布、理化性质、生理功能、提取方法、含量检测等方面介绍了有关大豆低聚糖的一些研究进展及应用开发前景。

单黎然, 龚月桦, 贾建光, 罗瑛婕[7]2006年在《4种重要功能性低聚糖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对低聚异麦芽糖、大豆低聚糖、低聚果糖和低聚木糖4种功能性低聚糖的化学组成、分布及生理功效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功能性低聚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程云辉, 贾振宝[8]2004年在《大豆低聚糖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大豆低聚糖对人体具有多种保健功效 ,因而在食品中的应用日趋广泛。文章论述了大豆低聚糖的分布、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生理功能和理化性质 ,并从提取、纯化方法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大豆低聚糖制备的研究进展。

薛艳芳[9]2014年在《大豆乳清低聚糖的超滤提取及纯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豆低聚糖具有多种生理保健功能和良好的加工性能,被广泛关注及利用,消费需求也在逐年增加。本研究以生产大豆分离蛋白所产生的乳清废水为原料提取和富集大豆低聚糖,减少大豆乳清废水的排放及其所引起的环境污染,提高附加值,同时改进提取大豆低聚糖生产工艺,研究通过絮凝、超滤、离子交换树脂技术等方法分离纯化大豆低聚糖,并对其理化性质及降低超滤膜污染技术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超滤分离大豆乳清低聚糖预处理方法的研究。实验以大豆乳清废水为原料,对比了壳聚糖絮凝,石灰乳絮凝,转谷氨酰胺酶聚合法对大豆乳清中蛋白脱除率、蛋白截留率、总糖透过率及膜污染度的影响。综合比较分析表明,壳聚糖絮凝法优于其他两种方法,并优化反应条件为:壳聚糖添加量0.8g/L,静沉时间60min,温度30℃,pH值5.5。在此条件下,大豆乳清中蛋白质含量由0.63%降至0.24%,去除率达61.21%。总糖损失率为3%。色值减小了24.5%,透光率增加了99.4%。通过预处理大豆乳清液,超滤膜通量衰减值从6.31L/m2h减小到2.5L/m2h左右,超滤膜污染得到了有效降低。2.超滤分离大豆乳清低聚糖的研究。以预处理液为原料,研究分子截留量为5000Da再生纤维素膜对超滤分离大豆乳清低聚糖过程中总糖透过率、蛋白截留率、、膜污染度及膜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死端式操作、错流单程操作相比较,错流间歇超滤方式适于分离大豆乳清低聚糖;由单因素实验优化超滤参数为,最适浓缩比4:1,压力40~60KPa, pH6.5~7.5,稀释倍数0-2倍。通过响应面分析法(RSM)优化实验表明,条件为压力(x1)、pH值(x2)、稀释倍数(x3)对蛋白截留率和总糖透过率影均显着,且影响顺序均依次为x2>x3>x1;最佳条件为压力55KPa、pH值7.3、稀释倍数1倍。在此条件下,蛋白截留率、总糖透过率分别为95.87%和82.14%,蛋白含量减少93.54%,色值降低了62.42%,透光率由68.4%提高到90.1%。经HPLC分析,超滤液中蔗糖、棉籽糖、水苏糖含量分别为1.77mg/ml、0.57mg/ml、4.89mg/ml。超滤有效分离提取了大豆乳清中低聚糖,所得粗糖液黄色,澄清透明。3.降低超滤膜污染的清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水力冲洗时,在压力50KPa,35℃条件下,冲洗时间10min,膜通量恢复32%。化学清洗时,采用浓度0.2mol/L的NaOH溶液,清洗20min时,膜通量恢复达90%以上。动洗后一般采用NaOH浸泡增加膜通量恢复,膜污染程度越大,浸泡时间一般相应增加。4.离子交换树脂富集大豆低聚糖研究。以超滤后粗糖液为原料,研究离子交换树脂静态吸附及动态吸附对大豆低聚糖脱盐脱色性能的影响。静态吸附性能比较得出,阳离子001×7、D113交换树脂脱盐率较高,阴离子D301-T、D301-R交换树脂脱色率较高。动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阴阳离子交换树脂联用纯化大豆低聚糖,最佳条件为:001×7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柱与D301-T大孔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以先阳后阴顺续串联,柱体积比1:1,流速2.4BV/h。在此条件下,室温下处理4BV大豆低聚糖,5BV去离子水洗脱浓缩后,脱盐率为81.12%,脱色率为94%,低聚糖保留率为91%。通过HPLC成分进行分析,与相同固形物含量的超滤后样品对比,纯化后大豆低聚糖含量提升了13.43%,总低聚糖含量占固形物含量的51.64%,功能性低聚糖占37.96%,棉籽糖、水苏糖含量分别为4.74%、33.22%。大豆低聚糖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处理获得较好的除杂提纯效果,低聚糖损失率较小,低聚糖含量得到有效提高。5.大豆低聚糖理化性质研究。大豆低聚糖液在真空冷冻干燥后呈白色粉末状,气味、滋味、杂质、水分、灰分均符合GB/T22491-2008中理化标准;大豆低聚糖水溶液粘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且浓度越大降低越显着;大豆低聚糖在酸性及中性条件下溶解性较好,碱性条件下有所降低;褐变度在酸性及中性条件下变化不显着,碱性条件有利于褐变反应。

孙有通[10]2009年在《葡聚糖凝胶合成及浓缩低聚糖稀溶液研究》文中指出低聚糖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被产业界认为新一代功效食品,替代蔗糖的新型功能性糖源,是一种具有广泛适用范围和应用前景的新产品。结晶葡萄糖生产过程中通过色谱分离方法,可以分离出大量的低聚糖,但是分离出的低聚糖溶液浓度很低仅5%左右,不能直接使用。本课题研究采用葡聚糖凝胶对低聚糖稀溶液进行浓缩分离,该法具有能耗低、设备与操作简单、凝胶可再生重复使用等特点,有利于降低成本、节约能源。本课题通过合成葡聚糖凝胶以萃取浓缩低聚糖溶液,考察了反应条件对葡聚糖凝胶合成的影响,后处理方法对产品形态的影响以及葡聚糖凝胶对低聚糖溶液的浓缩效果。结果显示反应温度对合成反应具有显着的影响,但是葡聚糖凝胶的浓缩效果并不理想。以高碘酸钠为改性试剂,采用氧化法对葡聚糖凝胶进行了改性,即在葡聚糖凝胶接上强吸水性官能团羧酸基。反应中影响取代度的因素作用大小为:NaIO4的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当NaIO4的用量为0.05mol(等摩尔的葡聚糖凝胶),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3.0h,产物的取代度可达0.84以上。相对于改性前,改性后的葡聚糖凝胶的吸水性能有了很大提高,吸水量可提高到未改性凝胶的4~5倍。其次,利用改性葡聚糖凝胶对低聚糖溶液进行了浓缩分离。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低聚糖稀溶液浓缩前后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考察取代度对低聚糖稀溶液浓缩效果的影响。在取代度为0.5~0.7时,功能性低聚糖浓度提高率可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可达40%以上。最后,研究了改性葡聚糖凝胶的再生条件。对于不同的离子,再生能力按序排列为K+< Mg2+< Ca2+。通过对各种再生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发现CaCl2可作为较为理想的再生剂。凝胶的取代度对再生剂CaCl2的再生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脱除率随凝胶取代度的增加而增加。但DS>0.6时,脱除率变化趋于稳定,脱除率可达85%以上,此时凝胶的再生效果普遍较好。另外,随着CaCl2溶液浓度的增加,凝胶的脱除率先迅速增大后逐渐减小,在浓度为0.1%时,凝胶的脱除率达到较高的水平。对于0.1%的再生剂CaCl2溶液,脱除率随再生剂体积的增大近似呈直线上升,线形相关系数为0.9976。

参考文献:

[1]. 改性大豆低聚糖功能性的研究及大豆低聚糖在食品中的应用[D]. 李晓东. 东北农业大学. 2001

[2]. 大豆糖蜜分离及低聚糖生物纯化的研究[D]. 方伟辉. 江南大学. 2004

[3]. 大豆提取物对发酵酸面团馒头品质的影响[D]. 刘啸. 北京林业大学. 2014

[4]. 大豆蛋白和大豆低聚糖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J]. 励慧敏, 韩锦华.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8

[5]. 大豆低聚糖的提取及酶改性的研究[D]. 马莺. 东北农业大学. 2000

[6]. 大豆低聚糖研究概况[J]. 黄贤校, 谷克仁, 赵一凡.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06

[7]. 4种重要功能性低聚糖的研究进展[J]. 单黎然, 龚月桦, 贾建光, 罗瑛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8]. 大豆低聚糖的研究进展[J]. 程云辉, 贾振宝. 食品与机械. 2004

[9]. 大豆乳清低聚糖的超滤提取及纯化研究[D]. 薛艳芳. 东北农业大学. 2014

[10]. 葡聚糖凝胶合成及浓缩低聚糖稀溶液研究[D]. 孙有通. 江南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  ;  

改性大豆低聚糖功能性的研究及大豆低聚糖在食品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