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检验的作用及价值分析论文_肖斌文

安乡县人民医院 湖南安乡 415600

【摘 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检验的作用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2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A、B、C三组,每组41例;另外选取我院体检健康的体检者123例为D组。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血生化和血常规等指标进行检测,研究红细胞的宽度和心力衰竭的关系。结果:A、B、C三组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正常的死亡率明显低于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大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越大,心力衰竭的程度越严重,A、B、C三组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明显大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应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状况较为准确的方法是检测红细胞分布宽度,其是判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及病情程度的主要依据,在临床中检验红细胞作用突出,且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 红细胞 分布宽度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血管疾病,造成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是心肌梗死及血流动力学的负荷过重导致心肌损伤及心肌病,心肌病的复发率及死亡率高达50%[1],其临床主要表现有心悸、体潴留、乏力及呼吸困难等。多数患者因腹部及腿部出现水肿来医院就诊,同时患者会感觉心悸、呼吸困难、活动能力下降及乏力等情况。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延迟心肌的重构,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病情,尽可能减少住院时间和病亡发生率。近几年,患病人数大幅度增加,很多学者、医生及专家在研究中认识到,此病的进展与红细胞的分布宽度有紧密的关联。选取2013年3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2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析红细胞检测的作用及意义,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2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3例,女性60例,病程7个月-5年,平均病程(2.34±0.28)年。经诊断所有患者均患有慢性心力衰竭,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A、B、C三组,每组41例。A组为II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23例,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60.13±4.35)岁;B组为III 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1例,年龄36-73岁,平均年龄(59.39±3.89)岁;C组为IV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龄42-86岁,平均年龄(58.54±6.42)岁。另外选取我院体检健康的体检者123例为D组,其中男性68例,女性53例,年龄36-79岁,平均年龄(57.89±3.69)岁。排除患有胃肠道出血、甲亢、心力衰竭为I级等严重疾病的患者[2]。

1.2方法 对所有的研究对象进行血常规和血生化等指标检测,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心力衰竭预后及红细胞分布宽度与病情程度之间的关系。

1.3仪器 检查血常规中红细胞分布宽度的仪器采用Sysmex-1500。

1.4心功能等级标准 据美国心脏病协会分级方法将心功能分I-IV级,当患者常常感到心悸、乏力及呼吸困难,且不能进行正常的体力活动为IV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若患者出现心悸、乏力及呼吸困难且明显感觉不适的为III 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日常生活中患者会感到心悸、乏力及呼吸困难且经常感到不适的为II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偶尔会出现心悸、乏力及呼吸困难,其体征不明显的为I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

1.5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1.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及均数±标准差表示,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大与红细胞分布宽度正常患者病死率的比较 本实验组123例患者中,红细胞分布宽度正常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大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讨论

复杂症候群之一是心力衰竭,其属于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造成心排血量不足及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主要原因是功能性或心结构的病变导致射血能力或心室受到损害[4-5]。身体会出现肺循环和体循环的淤血症状,且病因及机制相对复杂。心肌衰竭是一种进行性的病变,患者一旦患有此病,即便当前未发现新的心肌损伤,并且处于稳定状态,也有极大可能因自身的发展导致病情加重,因此此类疾病一定要及时治疗。

传统的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检验项目多且复杂,其医药成本费用相对较高,因此,传统的检验项目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检验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伴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临床工作的重点是提高检测及诊断的完整性和准确性[6]。近几年,很多研究者将检验红细胞宽度作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检验的一项重要指标。检测红细胞分布宽度实质上是检测红细胞体积的离散程度,以往检测缺铁性贫血这项指标。病患的病情与红细胞分布宽度及预后问题关系较为紧密[7-8],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大的死亡率高达20.69%,经比较红细胞分布宽度正常的患者死亡率明显较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心力衰竭与红细胞分布宽度有紧密关联,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大,表明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疾病状况恶化,进一步表明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病亡发生率也较大。反应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状况较为准确的方法是检测红细胞分布宽度,其可以成为判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及病情程度的主要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建辉,肖妮,周军,等.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检验的临床作用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5):61-62.

[2]雷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检验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信息,2015,28(37):27.

[3]李文滔.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的医学检验价值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16):64-65.

[4]殷宇刚,徐军.红细胞分布宽度和血清尿酸检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9):934-935.

[5]阿依帕夏,哈尼克孜玉素甫.红细胞分布宽度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5):3408-3409.

[6]李晓辉.慢性心力竭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心功能的关系及对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16(2):174,177.

[7]刘秋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的检验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8):52-53.

[8]王雯婧,郭敏.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13,15(7):890-894

论文作者:肖斌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6年7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8

标签:;  ;  ;  ;  ;  ;  ;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检验的作用及价值分析论文_肖斌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