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农业经济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研究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后,“三农”问题再次成为全国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2003年1月9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在贯彻十六大精神的背景下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农村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在全面建议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重点加强农村小康建设;强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并将它作为新世纪新阶段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新思路。会议还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显示了新领导层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
2003年3月5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三农”问题更是成为众代表关注的热点话题。
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我国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针对“三农”问题,提出了以城乡统筹为基础,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的政策指南。
2003年12月25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讨论稿)》,把提高农民收入作为下一步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
在这种政策背景下,2003年我国农业经济研究又掀起了一股高潮。其研究对象之广泛、研究内容之深入都值得关注。从《农业经济导刊》(以下简称导刊)2003年所转载的文献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本文在统计《导刊》转载文献的基础上,对2003年农业经济研究做出简短的评论。
2003年《导刊》共转载各类文章近400篇。从转载文献的内容可以看出,农业经济研究的对象越来越细化,研究的方法越来越科学,研究的范式越来越规范。
2001年起,我们尝试着对《导刊》(当时为《农业经济学》)转载文献进行分类。就2003年的情况来看,以设置的栏目为统计基础,辅之以适当的调整,转载文献的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2003年《导刊》转载文献的内容分布
从《导刊》转载的内容来看,2003年的农业经济研究中,有几个领域的研究非常值得关注。
一、农村要素市场的研究
要素市场的充分发育是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要素市场不仅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基础,同时也是利益分配的基础。因此,在选录文献时,我们特别关注了我国要素市场的建立与完善。
1.在我国农村要素市场中,土地是农民最宝贵的财富和资产,也是当前“三农”问题中的一个关键。学术界对此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我们选了30篇相关文献。从收录文献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基本土地制度建设问题;二是农地流转问题,其中包括耕地流转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三是与农民利益保护和农民收入保障密切相关的土地征用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从实践中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可以保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民增收;另一方面,也对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2.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完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国小康的宏伟目标。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小康不小康,关键看农村”,而农村的小康关键之一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此领域,《导刊》选用了16篇文献。内容涉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个层面,如不少学者就此问题在原来的“国民待遇”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民市民化”的命题,有些学者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提出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有一些文献涉及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3.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随着1997年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步缩减其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压缩其在农业领域的资产业务,农村的金融支持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选录的文献涉及农户家庭储蓄与借贷行为分析、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缺失与金融扶持、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农地金融制度的创新以及农村金融服务的规范等;另外,还涉及了农村保险的需求与供给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运作等。
4.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现代经济中的重要生产要素。经济增长理论把经济的增长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水平效应(提高或降低平衡增长路径而不改变其斜率的参数变化),二是增长效应(能沿平衡增长路径改变增长率的参数变化)。“技术差异是…唯一能解释收入水平和增长率差异的因素。”(卢卡斯,2002)。在此领域本刊选录的文献主要涉及加入WTO后,我国农业与科技创新问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组织机制、以及21世纪农业科技革命等。我国的农业技术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尚有许多潜力,许多农业实用技术未能适时地进行推广,因此,如何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的培训是当前的重要工作之一。
二、农业部门经济
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出的抉择。因此,农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保证。
1.从《导刊》收录的文献来看,粮食部门仍然是关注的重点,2003年共收录31篇相关文献。主要涉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政策、粮食价格政策、粮食补贴方式等研究。其中也选录了一些针对大宗粮食产品的研究,如关于大米、玉米、大豆等的发展战略与政策的研究等,我们认为这应当是深化粮食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2.林业最能体现出的农业多功能性。在强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前提下,如何搞好林业,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新时期林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考虑。因此,我们选录了10篇文献,内容涉及林业主管部门对林业发展战略的思考、从产权角度对林业政策的思考、国有林区的经济重构、林业经济与环境政策评价以及林业资源的国际合作开发等。
3.畜牧业产值在我国农业产出结构中的比例逐年提高。我们选用了7篇与畜牧业相关的文献,内容涉及畜牧业产业化战略与对策、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牧场管理策略与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美国的畜产品经营与流通对我国的启示等。
另有一篇文献涉及WTO环境下我国海洋渔业的战略选择。
从选录的文献来看,明显与农业内部各部门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不匹配。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在选录文献时,对粮食部门以外的研究关注不够,今后应该更多地选录除粮食部门外的其他部门的经济分析;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农业经济界对粮食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关注不够,与粮食部门的经济分析相比,其他部门的分析尚有一定差距。
三、农产品市场的研究
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有完善的市场体系。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要素市场之外,完善的产品市场体系也是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应有之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产品市场体系中逐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和其他零售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选录文献的内容涉及农产品价格保护、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安全生产、农产品拍卖市场中的技术经济问题、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等。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如何提高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选用了不少与农产品竞争力有关的文献。
四、农村经济组织
重塑农村微观经济主体是我国推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经营的规模,加强农业生产经营中的技术贡献率,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前提。但如何在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同时,保障农民收入和农民利益,也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一大现实问题。在实践中,广大农村地区涌现了一大批各种各样的合作经济组织。因此,不少学者在总结国外经验及国内实践的基础上,对重塑农村微观经济主体提出了各种思路。就目前来看,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应当是重要的思路。《导刊》2003年选取了10多篇与农村经济组织有关的文献,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探讨了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作用。
五、农民收入问题
农民收入与经济发展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我国农业经济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所出现的新情况。当前我国农业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加大的问题。因此我们不仅从宏观层面选录了一些文献,如市场化改革以来农民收入水平变动趋势、农民收入水平的省际差异等;同时也选录了一些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分析,如科技进步、农村人力资本培育、农民负担、金融支持等。当然,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还有很多,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六、农村财税政策与农村公共产品
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配套措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举措。我们选录了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农村税费改革的目标及实现方式、农村乱收费的经济学分析等。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对此问题的研究目前受到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正因为如此,我们也选择了近10篇相关文献。从研究的内容来看,涉及农村供给产品的供给渠道、农村公共产品与农民负担、农村公共物品与农业发展等。
与农民收入和负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相关的是农村公共财政问题。近年来,随着对农民实行“国民待遇”的呼声的提高,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推行,农村公共财政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从选用的文献来看,对于中央财政支农政策的研究关注比较多,而从地方财政支农的角度考虑得较少。另外,乡镇债务危机也是近来农村公共财政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因此,我们选录了与此问题有关的几篇文献。
七、农业产业化问题的研究
农业产业化是现阶段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农业产业化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对于农业产业化原有的两种模式的经济绩效尚没有深入的分析和比较,但对于农业产业化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反思。从选用的文献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
随着我国农业领域对外开放,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因此,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的思路。更有些学者和政府官员近来提出了以发展工业的思路来发展农业。对这些观点需要认真剖析。
八、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领域。在2003年的选文中,我们一方面选录了一些从宏观层次把握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涉及加入WTO后中国“三农”战略的转变、中国农业支持政策的执行与改革方向、中国农业面对的国际补贴环境的分析、中国农业保护政策的选择、农村政府的改革与体制创新;另一方面也从加入WTO对区域农业经济、农业部门经济的影响等方面选取了一些文章。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定性分析过多,定量分析及其理论基础的研究还不充分。
九、反贫困问题
根据目前所执行的贫困线标准,我国尚有3000万贫困人口。但随着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目标的提出,贫困线会有所提高,这会使更多的人口被划分为贫困人口。因此。反贫困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能放松的一个问题。针对反贫困,我们选用了8篇文献,内容涉及中国农村贫富差距的成因、21世纪中国扶贫战略研究、人力资源开发与反贫困、能源使用对缓解贫困的影响等,此外,我们也选用了一些介绍地方扶贫开发经验的文献。
十、“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最大国情。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以来,“三农”问题再次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2003年1月份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还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可以说,2003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词就是“三农”问题。
如何看待“三农”问题、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有不少相互冲突和矛盾的观点。“三农”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造成“三农”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但主要是制度上的原因。因此,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有大智慧、大战略。从当前的形势来看,主要是农村各领域的制度创新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除此以外,农村小康建设、农村城镇化、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等也选录了不少文献。
总体来看,2003年的农业经济研究在良好的政策背景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三农”问题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可以期待我国农业经济研究将会取得更多的成就。中国的农业经济研究将率先走向世界。
标签:三农论文; 农业论文; 农民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经济论文; 农村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