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凯恩斯价值与分配理论述评_凯恩斯主义论文

后凯恩斯主义的价值论和分配论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凯恩斯论文,价值论论文,论述论文,分配论文,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后凯恩斯学派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以投资率为中心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这一学派摒弃了新古典主义的微观经济理论,而着手制定自己的价值论和分配论,试图以此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提供一个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后凯恩斯主义的增长和分配理论的突出特征是收入分配不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均用一组宏观经济条件来解释,而不使用新古典主义理论家强调的微观经济因素。

关键词:后凯恩斯主义 投资率 价值论和分配论 新古典主义

后凯恩斯学派[①a]是凯恩斯、哈罗德和卡莱茨基的联姻。琼·罗宾逊于1956年在其《资本积累论》一书中将这三种不相干的理论传统综合为一个整体,这部开创性的著作标志着独立的后凯恩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除琼·罗宾逊外,还有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尼蒂、艾克纳、克雷格尔和哈考特等人。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系统阐述后凯恩斯学派理论体系的著作,如罗宾逊夫人等著《现代经济学导论》(1974),A·艾克纳的《大公司与寡头垄断——宏观动态学的微观经济基础》(1976),《发达市场经济的宏观动态学》(1987)等等。综合起来看,这一学派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以投资率为中心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

后凯恩斯学派形成于与新古典综合派的论争之中,与其争论的对手不同,这一学派摒弃了新古典主义的微观经济理论,而着手制定自己的价值论和分配论,试图以此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提供一个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尽管价值论不能不说是核心,但这一理论的各个断片直到1976年才由艾克纳连缀为一个整体,《大公司和寡头垄断》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它的最终完成。

艾克纳将美国标准产业分类法中的十大产业进一步组分三次经济活动。初级部门为工业活动提供基本供应品,如食物、燃料和基本原料等;第二级部门将原料加工成成品以供投资和消费之用;第三级部门分配产品或提供其他劳务。以初级部门为一方,以第二级、第三级部门为另一方,可以将整个经济划分为两类市场,即初级产品市场和工业市场。

初级市场也包括因卖主数目众多,规模很小、个别卖主无法影响价格这样一类市场。在决定生产多少时,它们必须把价格看作是既定的,按照亚当·斯密描述的方式,直接响应市场压力而变动,供求的任何不平衡可通过价格调整而消除。

与初级产品市场相对应的是工业市场,它支配着经济的所有其他部门。在其中,价格是由生产者确定的,厂商制定价格,然后在这个价格上出售它能够出售的产量。在供求不平衡时,调整将是数量调整。凯恩斯模型被认为是一种由工业市场支配的经济模型。工业部门可进一步划分为寡头部门和非寡头部门。寡头部门几乎包括了全部技术水平较高、增长较快的产业。少数厂商供应该行业产品的绝大部分,新厂商因为各种障碍很难进入。

后凯恩斯理论假定各种投入之间的技术系数是固定的,利用里昂惕夫投入产出分析,可确定每个产业的产量水平和价格解。

定义P为价格向量,A为技术系数矩阵,D为最终需求向量,Q为总产量向量,则

据此可知,产量水平与价格解是彼此独立的,产量水平决定于真实项的最终需求向量和里昂惕夫逆阵(I-A)[-1];价格则决定于增加价值(货币工资率与利润和)向量里昂惕夫逆阵(I-A)[-1]。价格解方程中没有需要方面,在成本既定的情况下,由反映着生产技术条件的里昂惕夫逆阵(I-A)[-1]决定。这样新古典派的效用价值论便成为毫无用途的东西。

以上是后凯恩斯主义者对定价生产条件的论述。在这个前提下,后凯恩斯学派集中对寡头厂商的定价行为进行了分析。

后凯恩斯经济学家认为,工业市场上实行价格领袖制,工业品的价格和初级产品价格不同,不是“由市场结算”的,这种管理价格是由厂商根据成本决定。企业首先区分出可变成本,然后按工厂的标准开工率计算出平均一般管理成本(包括折旧费),最后在以上两种成本之上,多少按照企业对现有情况的判断,再加上一个成本加成额(markup)。

用AVC表示平均可变成本,FC表示固定成本,SOR为企业的标准开工率,ERC为企业的设计生产能力,则单位成本C可按下式计算:

C=AVC+FC/SOR·ERC

价格P是在成本之上加成:P=(1+m)C

就成本而言,决定因素是人力资源投入成本。讨论短期内单位劳动成本是分配论的内容,在此抽象掉这一因素,视人力成本为常数。可以认为:Δp=Δm,ū[,2]

Δp为价格变动量,Δm为成本加成额的改变量,u为单位劳动成本WL。

企业通常是要扩大经营的,如果它静止不变,就有倒退的危险。若产业的计划增长率,即生产能力的扩大速度是g,而产业的资本产出系数是b,它决定着生产能力增加某个份额所需要追加的资本投入量,则二者的乘积gb正是企业所需要的投资率ψ。这个投资率也被看成是一种“成本”,即扩张成本,需要在直接成本之上加上一个加成幅度来“补偿”。所以利润率μ至少应等于这个投资率:μ=ψ=gb

m可由μ导出,其数值为gb/1-gb,即成本加成的大小取决于产业的计划投资率ψ。

这样,厂商的定价行为可归结为三个方程式:

C=AVC+FC/SOR·ERC(1)

m=gb/1-gb(2)

P=(1+m)C(3)

综上所述,后凯恩斯主义的结论是:正是投资决策通过对内生投资资金的需求,制约着定价决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资率决定着价格水平。为了说明这个微观经济学基础如何成其为基础,还有必要分析后凯恩斯学派的增长和分配理论。

后凯恩斯主义的增长和分配理论是建立在哈罗德和卡莱茨基的开创性工作基础上的,这两条相互独立的分析路线由罗宾逊夫人综合在一起。近来帕西尼蒂又将稳态扩张模型与固定技术系数生产模型合并,作出了更为广泛的综合。将这些模型联系起来的纽带是投资或积累率的核心地位。它同时决定着经济的长期增长、周期波动和作为其结果的收入分配。这个理论的突出特征是收入分配不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均用一组宏观经济条件来解释,而不使用新古典主义理论家强调的微观经济因素。

首先我们看利润份额和利润率的决定。罗宾逊夫人论证到:“现假设工资没有储蓄起来并总结所有厂商的经验,我们知道一年净利润总额等于净投资支出的价值加食利者的消费,这可以归结为公式:P=1/1-C[,p]·I”,“P(譬如说)是一年的净利,净投资(I)是一年中资本价值的增加额,C[,p]是利润用于消费的比例,所以1-C[,p]是净储蓄在利润中所占的比例(S[,p])”,“现在我们可以提出卡莱茨基格言的长期说法:工人花费他们所得到的,资本家得到他们所花费的。”[①b]。

设利润率Π=P/K(K为资本数量),1/K是经济增长率g,这一长期公式可写为:

P/K=I/K/S[,p] 即Π=g/S[,p]

利润率决定于积累率和资本家的消费倾向。“……经济社会的活动决定综合的利润率而不是工资水平。因此工资份额变成一种剩余,它取决于技术条件[②b]。”

若其他条件,包括技术进步速度不变,可以证明投资率越高,从而经济扩张的步幅越大,在开工率一定时工人的相对收入份额越小。实际工资的增长也依赖于另外一个因素:出于利润的消费,即不是用于私人投资目的而是花费在其他用途上的利润份额。出于利润的消费增加,和投资增长一样会降低国民收入中归于工人的份额。

这样,后凯恩斯主义者便用投资或积累率这个关键变量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统一起来,使其宏观理论具有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在微观的一端,投资率决定了价格水平,在宏观的一端,投资率又规定了增长速度和收入分配的相对份额。

后凯恩斯学派的功绩首先在于它建立了一个迥然不同于新古典理论的微观经济学。这一学派以当今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作为研究对象,抛弃充分就业和完全竞争的理想假定,而以过剩生产能力、寡头垄断和操纵价格作为出发点;它所刻意强调的“成本加价”或“目标利润率定价”模型,也为战后美国各方面的调查研究所证实;它将企业扩张归因于资本积累,认为积累率是经济体系的枢纽,是资本主义经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这比起新古典学派在利润最大化假定下的静态分析大大前进了一步。它通过对资本主义厂商定价行为的分析,提出了较为一般的寡头理论。把寡头市场置于微观经济分析的中心,抓住了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的主要特征。其次,在宏观部分“后凯恩斯主义者分配理论的实际意义在于这一理论试图把分配的比例同再生产的主要比例结合起来,就有可能扩大关于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机制的概念。”[①c]

第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结合问题是战后西方经济学家深感兴趣并竭力想予以解决的问题。后凯恩斯学派以投资率或积累率为核心,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微观——宏观经济学体系,打破了长期以来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一直相互隔绝的状态。

在后凯恩斯学派的分析框架中,企业为扩大生产而积累,积累率及其变动因此决定了价格水平及其变动。积累过程本身又决定了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投资率成为微观与宏观的结合点,是定价、增长和分配的统一决定因素。尽管这种综合仍然是板块式的,但它毕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仅就强调积累或投资的核心地位这一点来说,后凯恩斯学派与马克思不无相似之处。马克思独特地从微观动力机制角度提出资本主义企业积累问题。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又直接在宏观层次上研究了积累的条件,研究了社会总资本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即宏观均衡条件问题。不难发现,在整个推理过程中,积累是联结马克思的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桥梁和纽带。“积累啊,积累啊!这就是摩西和先知们”![②c]

我国学者已经证明,马克思对社会再生产的分析暗含有g=ae/(k+1)[③c]这样一个增长公式。其中g为经济增长速度,e为剩余价值率,a是剩余价值中用于积累的比率,k为资本有机构成。如果我们按马克思的符号将e(k+1)项还原;可以看出:

e/k+1=m/v/c/v+1=m/c+v=p'

这里p'是利润率。于是,马克思的增长公式可以改写为:

g=ap'p'=g/a

这与后凯恩斯学派的π=g/S[,p]并没有什么两样。

最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结合问题,实际上是有关国民经济运行理论同有关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经营活动理论进行协调的问题;即政府管经济的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相协调的问题。这同我国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稳定与搞活的关系不无相关之处。

抓住投资这个关键环节,建立起统一的微观宏观调控机制在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一方面,如果企业拥有充分的自主权能将企业定价决策和投资决策结合起来,微观经济的活力和效率便有可能得到保证;另一方面,通过指示性计划等社会机制规范投资行为,投资水平和投资结构,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也是可以实现的。这也许是后凯恩斯学派理论能给我们带来的一点重要启示。

注释:

①a “后凯恩斯学派”一词在西方经济学文献中,有的泛指凯恩斯主义,有的特指新剑桥学派。本文用来指以新剑桥学派为思想先驱的后凯恩斯主义思潮。

①b 琼·罗宾逊:《现代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43-244页

②b 琼·罗宾逊:《现代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43页

①c 米列伊科夫斯基等著《现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批判》(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83页

②c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652页,并参见该书第872页注199

③c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上石景云同志的文间《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中的增长公式》

标签:;  ;  ;  ;  ;  ;  ;  ;  

后凯恩斯价值与分配理论述评_凯恩斯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