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空间共同体中心自由度的体现
艾 伦
摘 要: 学习空间的第三自由度是学习共同体中心,体现学校学习共同体中心的学习空间设计应该特别关注学校学习的社会性与生态性条件。通过对社会性与生态性学习环境的分析,指出学习空间共同体中心的设计特点。
关键词: 教育装备;学习空间;共同体中心;学习共同体;社会性;生态性
共同体中心是从教育装备的角度出发研究学习空间所确定的第三自由度,在学习空间中相对于其他两个自由度,共同体中心自由度涉及的内容最多,特别是在人、知识、装备三者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讨论学习空间共同体中心自由度的特点与实现。
一、共同体及其特征
“共同体”的英文名称为“community”,它还可以被翻译成社会、社区、社群、团体等,所以共同体与社会两个词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其实这两个概念又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önnies)在他的《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一书中对共同体和社会的概念进行了严格的界定。滕尼斯在最开始就已经区分了这两个概念,在著作中“共同体与社会”被命名的德文是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翻译成英文为Community And Society。滕尼斯认为,人们之间的关系“是由促进、方便和成效组成的”,人们“通过这种积极的关系而形成族群,只要被理解为统一地对内和对外发挥作用的人或物,它就叫作一种结合”,而作为共同体的这种结合“被理解为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但作为社会的这种结合则“被理解为思想的和机械的形态”[1]。在滕尼斯看来,共同体是自然生成的群体,最典型的共同体就是家庭;而社会则是人们理性的结合,是人为造成的结果。
利用ArcGIS的空间叠加分析,统计得到2005—2008年、2008—2010年、2010—2013年、2005—2013年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表2~表5)。
在这里讨论共同体与社会的关系其实是想说明一个事实,即共同体具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征:第一,共同体具有社会性,因为它是一种人类群体的结合;第二,共同体具有生态性,因为它的成员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联合体,且其中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具有强烈的相互依存性。社会性和生态性决定了共同体的基本性质,社会性使得共同体的成员间产生明确的分工,生态性则使得共同体的成员间存在相互的依赖性,而且生态性还强调共同体的生存不仅仅依靠人力资源,同时还需要有自然资源和人工资源参与其中。
合理设置通识教育内容,强化动漫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能有效改善动漫专业存在的问题。动漫专业通识教育内容,除了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英语、计算机应用等课程之外,可以增加以下内容:
二、学习共同体及其特征
(2)国际上对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要求体现出作为社会人只需要能够融入社会即可的理念,要求不高;而我国对学生的要求是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突出个人在社会中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
1.学习共同体概念
(1)对教育产业化现象的批判。从20世纪20年代起在教育界兴起的实用主义思潮其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的产业化方面。教育的产业化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教育的商业化,另一种是教育的工业化。教育的商业化特征是学生花钱向学校购买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的是商家与客户的关系;教育的工业化特征是学校将学生视为机械化大批量生产的制品,研究者希望发明一种“教育技术”、设计一个教学机器,并按照一个标准模式成批培养人才,学校与学生之间建立的是工厂与产品的关系。学校作为学习共同体概念的提出是希望改变上述状况,让学校中的成员之间建立类似家庭成员一样(又非家庭成员)的和谐关系。
将learning community译为学习社区时人们给它赋予了地域性,强调了这是一个用于学习的地区环境;学习共同体则只是描述了其成员间的相互关系,与地域无关。当人们在计算机网络上构筑学习群体环境时常使用“虚拟学习社区”,而基本上不使用“虚拟学习共同体”。所以,讨论学校作为学习空间的学习共同体特性时更加关注的是其内部构成,强调其成员之间的社会性与生态性,重视成员相互之间的分工与相互依存特点。
2.学习共同体的社会性
对图1的观察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表1 对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要求
表1(续)
通过对表1中开列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规律。
从图4可知,在N2环境中,随着PDA温度的升高,EOT先保持不变、再显著降低。例如,与450 ℃ PDA相比,550 ℃ PDA的EOT几乎没有变化,这说明提高PDA温度到550 ℃,对Al掺杂的HfO2结构和界面层的厚度几乎没有影响;而650 ℃和700 ℃ PDA条件下的 EOT分别减小了0.09 nm和0.19 nm,这主要是由于Al元素的存在使得HfO2在相对低温条件下形成了具有更高k值的四方晶相(纯HfO2四方相结晶温度>1 000 ℃)。该现象与文献[14]中的报道一致:即PDA温度达到650 ℃及以上时,Al掺杂的HfO2从单斜晶相转化为四方晶相,k值从20提升到35。
研究学习空间共同体中心时所关注的核心概念是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在上述讨论的共同体概念之前冠以学习的定语,它继承了共同体的性质,同时又被赋予一些新的意义与内涵。
(3)学校作为具体的学习共同体其社会性应该注重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而对于社会参与度的衡量应该有量化标准,在这方面国内外的研究都表现不足。
3.学习共同体的生态性
生态原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与发展,以及它们之间、它们和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或有机群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科学”[2]。而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education)则研究教育系统中人与人、人与环境或人与物之间的依存关系;特别是学校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学习共同体形态,重点研究其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与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依存性[3]。生态学、教育生态学具有许多基本原理,如胜汰原理、拓适原理、反馈原理、循环原理、机巧原理、乘补原理、瓶颈原理等,但是它们反映的最根本问题就是两个:生态平衡与可持续性发展。
(1)学校作为共同体的生态平衡系统。学校的成员包括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学校的物质条件则包括一切教育装备和其所处的自然环境,这些构成之间形成了生态平衡则学校是一种良性结构。在成员结构上的生态平衡表现为比例合适、分工到位,在教育装备上的生态平衡表现为配备合理、充分应用,在自然环境上的生态平衡表现为绿色校园、节能环保。
(2)学校作为共同体的可持续性发展。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表现为其进入了一种良性的循环。教育界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一些优秀学校的管理、师资、生源水平都处于相对稳定且逐步提高的状态之中,教育装备的配备也都逐渐趋强,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良性发展,良性的生态结构促成了良性的循环。但是一些学校只要在管理、师资、生源某一方面处于不利,并且没有及时调整,便会处于恶性的循环之中。
图1是笔者在本栏目文章中多次提到过的英国小学校园设计图,原图来自英国教育部颁布的学校建设标准《建筑公告99:小学建筑设计总体框架》("Building Bulletin 99: Briefing Framework for Primary School Projects")[6],此处做了简单的翻译。
4.学习共同体提出的目的
在国际上学习共同体的提出尤其是学校作为学习共同体出现其实并不遥远,它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4]。学习共同体提出的目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也曾被称为“学习社区”,描述的是其成员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全面成长为目的,以沉浸的周边环境为物质条件,以人与人、人与物整体的相互作用推进学习过程,以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学习资源为学习目标的学习群体。从词意上说,学习共同体就是用于学习的共同体,所以它具有共同体的特征:社会性与生态性。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但学习共同体并非“学习者共同体”,因为它的构成除了学习者之外还有属于教育的人力资源—教学者与教育管理者、教育的人工资源—教育装备以及教育的自然资源。同时,学习者在其间的角色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时是学习者,有时又成为助学者,甚至还可成为学习情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2)知识构成的社会性。一个人知识构成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建立外界事物概念的过程。人在初生时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是混沌的,以后通过家庭、社会生活对外界事物逐渐建立起一个个概念,形成知识和认知的逻辑结构。所以,知识既是个人头脑中建立的,也是社会共有的,是社会共同的认知。不符合这个共同认知的知识都应该属于错误概念。将学校这个学习空间铸成具有社会性的学习共同体对学习者的认知具有促进作用。
1.青年价值观的变化总是与政治经济的变化相呼应。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的多元化趋势体现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计划经济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反映在价值观上就是一元化的,对青年的思想观念强调整齐划一。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制度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走市场经济的道路,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开放、自由,与青年思想活跃,重视自我,追求个性独立的心理特点一致,所以市场经济客观促进了青年追求多元化价值目标的倾向。
(3)教育的社会起源说。教育有4种起源学说—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心理模仿起源说、劳动起源说和社会需求起源说,各自从一个视角描述了教育开始的过程,其中更被现代人们接受的是教育的社会需求起源说。学校教育构筑生态的社会条件形成学习共同体可以回归教育的初衷,使教育教学健康而持续发展。
(4)新型的学习模式。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学习模式出现,这种学习模式不同于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团队学习等。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团队学习往往是以一个特定的教学目标为前提,其成员共同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共同体学习模式则是更加关注其全部成员的整体进步,其中对学习者的教育教学面向整个人生的规划。
我国规范中未对直线最大长度做出明确限制,公路规范中规定“直线长度不宜过长,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而采用长直线时,应结合沿线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美国对道路直线最大长度规定为3mile(约为4.83km),德国则规定直线最大长度不超过20V(V为行驶速度)。国内认为一般直线路段的最大长度(以m计)应控制在设计速度(以km/h计)的20倍为宜。
三、校园学习空间共同体中心设计
中小学校园学习空间对学习共同体的体现应该重点表现在社会性与生态性两方面。在世界各国学生核心素养的社会性要求中提出了学生社会参与的问题,而且在这方面各个国家也都投入了不少的物力财力。2016年,教育部联合国家10个部门发布了《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5],提出全国中小学生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活动是必要的,但是必须指出,这与学校校园作为学习空间体现共同体中心的意义完全不同。中小学校园的学习共同体社会性体现重点在于成员与环境条件的完整、和谐,类似家庭一样的特点,但又是一种不同于家庭的人与人、人与物的有机构成。所以在学习空间的设计上应该考虑体现社会性的整体化、有机化,还要考虑生态性的持续化、平衡化。
(1)国际上对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具体要求主要在沟通交流、社会交往、合作共处、公民意识等几方面,我国在这些方面没有非常明确地提出来。
1.校园学习空间社会性设计
学习共同体的生态性要求与社会性要求不同,社会性重点反映共同体中学习者的社会参与能力,生态性则是对共同体构成的整体协调发展的规定。
学习共同体的社会性反映在对其成员的社会参与能力训练、培养与提高的作用方面。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三大素养维度的社会参与能力要求具有十分明确的规定。表1是根据国际经合组织(OECD)、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一些发达国家提出的人才“核心素养”要求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提炼出的社会参与能力要求。
图1 英国小学校园学习空间设计
(1)校园中各个功能性空间的设计没有使用冷冰冰的建筑示意方框图,而是将学校中成员间需要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以一个平面的方式展现出来,即使校园的主要建筑是多层楼也不影响这种整体考虑的社会性设计。
“卓计划”从2010年启动至今,一大批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学校与空军联合,首创国防生“卓越计划”培养模式。受到教育部和总政干部部的高度评价,并将其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高校推广经验。并与电子信息领域的知名企业如中兴、德州仪器(TI)等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可以预见,随着“卓计划”的深入开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在产教融合中探索并实践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校园中各个功能空间之间使用线段与箭头联系起来,表达出这个整体的组成之间具有相互的关联性。这些线段与箭头并非只是简单地表示通道与行进方向,它们指出了整个校园是一个教育有机体、学习共同体。
2.1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上的比较经过观察发现,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更高,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3)校园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的空间,设计中考虑了多处与外界社会的交互区域,如:与社区共同使用的场所、户外(校外)游戏区、社区运动场、社会接待处等。
为了进一步促进农业供给侧框架变革,深度发掘农业潜力,需要注重培育工作,按照科教兴农新战略思路发展。而新型培育思路的重点是注重技术、文化、经营、人才和扶贫等一体化发展。
2.校园学习空间生态性设计
图2是英国中学校园设计流程,原图来自英国教育部颁布的学校建设标准《建筑公告98:中学建筑设计总体框架》("Building Bulletin 98: Brie fi ng Framework for Secondary School Projects",简 称 "BB 98")[7], 此 处做了简单的翻译。
图2 英国中学校园设计流程
这一设计流程体现的生态性主要表现在可持续性发展方面,校园的建设要具有长远规划,既要考虑到今后的发展需求,也要顾及目前的现实条件。设计强调了“全寿命成本”(whole-life costs)或称“终身成本”。"BB98"中规定,“校园设计需要计算出理论上的‘全寿命成本模型’,其原理是在初始建造成本的基础上,并在合理的‘寿命期’(如25年至60年)内增加构成建筑物的项目的运行成本和重置成本。”[7]这种依据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Life Cycle Cost,简称 LCC)进行建设的设计是体现生态化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举措。
参考文献
[1] [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2.
[2]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
[3]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5-19.
[4] 赵键.学习共同体:关于学习的社会文化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1-2.
[5] 教基一〔2016〕8号.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Z].2016.
[6]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Building Bulletin99:Briefing Framework for Primary School Projects[S].1999.
[7]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Building Bulletin98:Briefing Framework for Secondary School Projects[S].1999.
作者简介: 艾伦,教授,本刊特约撰稿人。首都师范大学,100048
标签:教育装备论文; 学习空间论文; 共同体中心论文; 学习共同体论文; 社会性论文; 生态性论文; 首都师范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