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县人民医院 湖南娄底 417600)
摘要:目的 探讨周围性面瘫采用择期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入院治疗的9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入院时间为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4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进行分期针灸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不分期针灸治疗,观察、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评价指标为治疗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80.00%,数据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周围性面瘫采用择期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能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择期;效果
周围性面瘫也称为面神经麻痹,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面神经在面神经管、茎乳孔中炎性水肿压迫作用下发生面肌瘫痪。根据周围性面瘫不同时期特点,可将该病分为急性期(发病7天)、静止期(发病8~15天)和恢复期(发病15天以上),应用针灸治疗该病时,有学者认为应尽早进行治疗,以控制面瘫发生、发展。现对本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接收的周围性面瘫患者90例进行研究,分析周围性面瘫采用择期针灸治疗的疗效,研究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入院治疗的9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入院时间为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45例。在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8例、17例,年龄16岁至63岁,中位年龄(38.29±10.44)岁,病程1~24天,平均病程(9.29±4.57)天,急性期患者20例,静止期患者15例,恢复期患者10例,在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7例、18例,年龄19岁至65岁,中位年龄(38.46±10.09)岁,病程1~26天,平均病程(9.45±4.11)天,急性期患者21例,静止期患者16例,恢复期患者8例。观察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分期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诊断标准;患者一侧面肌麻痹,病程小于70天,且初次发病;患者均知情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妊娠、哺乳期;面肌痉挛、亨特氏综合征以及继发于其他疾病的周围性面瘫等;精神疾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造血功能障碍等。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不分期针灸治疗,主穴位为:颊车、太阳、合谷、阳白、地仓、下关、翳风、颧髎,抬眉困难患者增加攒竹,人中沟歪斜患者增加禾髎,鼻唇沟变浅增加承浆。观察组患者进行分期针灸治疗,急性期患者,健侧合谷穴,患侧翳风穴和面部穴位,常规消毒穴位,轻轻针刺穴位,应用平补平泻手法,频率低于60次/min,留针期间不行针;静止期患者,健侧合谷穴,患侧翳风穴和面部穴位,平补平泻法进行针刺,太阳透颧髎、地仓透颊车、下关穴,捻转提插,捻转90~180°,提插0.4cm左右,频率60~90次/min,留针20~30分钟;恢复期患者,患侧翳风穴和面部穴位,主穴位增加足三里,双侧合谷穴,太阳透颧髎、地仓透颊车,平补平泻法针刺穴位,留针30分钟。两组患者每天针刺1次,以5天为一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根据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进行评价,治愈:患者面部区域均恢复正常;显效:患者面部有轻度功能障碍,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眼睛可完全闭合,上额运动中等,口轻度不对称;有效:面功能显著减弱,面部有无损害性不对称,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需要用力才可完全闭眼,上额和口的运动均不显著;无效:静止时面部显著不对称,无法闭合眼睛,上额、口无明显运动。
1.4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的研究中,以数据的形式来表达统计结果,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和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卡方检验进行统计推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T检验进行统计推断。检验水准为P=0.05。
2 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80.00%,数据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患者的睡眠、心情等与周围性面瘫的发生有着紧密联系,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发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人数在不断增多[1]。有学者指出,周围性面瘫在急性期、静止期以及恢复期的临床表现各有特点,而根据不同分期特点予以对应的针灸治疗,有助于强化治疗效果[2]。但是也有学者提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正处于急性炎性水肿阶段,针刺会加重,神经组织水肿,会使得面神经损害愈加严重。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80.00%,数据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根据周围性面瘫分期,予以患者适宜的针刺治疗,能提高治疗有效率。周围性面瘫分期针灸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机体所处状态予以对应的治疗,具有针对性,是中医辨证治疗的重要体现。在中医理论中,周围性面瘫的病机是卫气营血失和,脉络空虚,经络闭塞而失濡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3]。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病邪在表,邪气浅,因此,针刺轻浅。且颊车、地仓是足阳明经穴,颊车传输胃经精微物质上行头部,地仓舒筋活络,活血化瘀,针刺该穴位具有疏经通脉的作用。翳风、太阳祛风散邪、温通经络、调和营卫。合谷镇静止痛,攒竹吸热生气,承浆祛风通络,针刺可有效达到祛风散寒、活血补气、通经活络的作用。翳风在面神经出口位置,针灸该穴位能促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使得面神经缺血水肿症状得到改善,从而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相关研究指出,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予以面部良性刺激,能有效强化治疗效果,认为治疗周围性面瘫最佳时机即为急性期。有学者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分期针灸治疗,发现急性期痊愈率明显比静止期和恢复期高,且治疗次数也少于静止期和恢复期。尽早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治疗,有助于减少治疗时间,促进患者尽快恢复。静止期,病邪深且在肌肉,因此,针刺较深,并予以穴位中度刺激,从而有效达到通经活络、疏通气血的目的。周围性面瘫恢复期,面部局部气血未通,予以适当地针刺,能有效促进气血循环,且针刺足三里,有助于强化机体免疫能力,可进一步促进面部神经恢复。综上所述,周围性面瘫采用择期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能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贾莹梅,高杨.针灸配合中药熏洗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8):1147-1149.
[2]谢卓君.针灸分期治疗与常规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对比分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38(2):66-68.
[3]李勇华.针灸分期治疗8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7(3):218-218,219.
论文作者:吴建权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1
标签:患者论文; 面瘫论文; 针灸论文; 针刺论文; 穴位论文; 面神经论文; 面部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