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蛙的饲养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蝌蚪的早期培育
孵出12天前的小蝌蚪独立生活能力差,因此还应留在孵化池中培养。蝌蚪孵出3天内不要投喂饲料,3天后开始投料。此时期蝌蚪身体细小,摄食能力差,只能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等细小的食物。开始3天可投喂豆浆、熟蛋黄以及牛肝汁为好。豆浆可全池泼洒,熟蛋黄先揉碎,然后加水化开,用40目的纱布过滤后全池洒投喂,每6000尾蝌蚪每天喂1个蛋黄,早晚各喂1次。另外,也可将牛肝洗净加水磨成浆状,用40目的纱布过滤后取法全池泼洒。
持续喂了液体饲料3天后,蝌蚪身体开始长大,摄食能力加强了,这时可投喂细末粉状的饲料,如米糠、蚯蚓粉、豆渣、鱼粉等。每1000尾蝌蚪可喂蚯蚓粉或鱼粉40克,加上米糠或豆渣10克,先将2种粉料混合均匀后全池撒放,每天早晚各1次。当小蝌蚪适应摄食粉料后,可由孵化池转入蝌蚪池中饲养。
(二)蝌蚪池中蝌蚪的饲养
转入蝌蚪池中放养小蝌蚪时,每个蝌蚪池中应该放养日龄相同、大小规格相近的蝌蚪,这样,小蝌蚪生长发育均匀,同时中以防止发生大蝌蚪吃小蝌蚪的现象。
蝌蚪池中放养的小蝌蚪应有适当的密度,一般每平方米放养1000尾~1200尾,水泥池放养密度可大,土池要小。
当蝌蚪前肢长出后,尾部蒙缩
的期间,可以不投料,不流动,蝌蚪
顺利完成变态。
(三)幼蛙期的饲养管理技术刚变态的幼蛙很小,摄食能力不强,抗病害的能力也差。因此,必须精心饲养管理,才能确保幼蛙生长得好和成活率高。
(1)放养前,先将幼蛙池清洁消毒好,彻底清除池内的病害祸根,待消毒药的毒性完全消失后才放进幼蛙。放养的幼蛙应是身体健壮、活泼好动,体无伤、无病,身体大小相同的刚脱尾的小幼蛙,或是越冬后的大幼蛙。放养时,要用3%的食盐水浸泡10分钟消毒身体,以清除附在幼蛙体外的病菌、寄生虫等。
放养的密度为刚脱尾的小幼蛙,每平方米放养150只~200只,越冬后的幼蛙每平方米放养100只~150只。放养时应按体重大小分池饲养,每池中幼蛙的体重大小不宜太悬殊,以免发生大蛙吃小蛙的现象,严重影响幼蛙的正常生长。
(2)幼蛙的身体瘦弱,尤其是刚变态的幼蛙更为细小,四肢跳跃能力较差,摄食和消化能力也不强。因此,在幼蛙入池的12天内,要投喂幼蛙最喜欢吃的蚯蚓、黄粉虫、蝇蛆等体积小、蠕动又不快的小动物。而那些体大游动快的小鱼、虾、鱼苗等小幼蛙不但难于追捕,而且也不易吞下。
投喂小动物要有计划地进行,不能天天喂1种小动物,或者毫无计划,有啥就喂啥。一般每天投喂2种小动物,或交替进行,也不要每天都更换新的小动物,投喂小动物的量不宜过多,约占体重的2%~4%。此外,在投喂的小动物中加入5%蛙康,有健胃助消化吸收和促进生长的作用。
(四)成蛙期的饲养管理技术
幼蛙经1个月以上的饲养,体重达10克以上,这时的幼蛙生长速度加快,摄食量大,而且抗病能力加强,同时通过食性驯化又可以摄食膨化颗粒饲料等死料。这时应该转入成蛙饲养。在成蛙饲养阶段,一方面在成蛙中挑选出发育快、身体健壮、体大活泼、摄食量大的成蛙,作为种蛙培育。其余成蛙饲养到150克时即可作为商品蛙上市出售。这里所讲的主要是商品蛙的饲养管理。商品蛙的饲养管理技术与幼蛙相仿,但也有如下的特点:
(一)放养密度
成蛙个体比幼蛙大,需要较大的活动空间,放养密度低于幼蛙,而且随着其个体的长大而递减。体重50克以下的幼蛙每平方米为100只~120只,体重50克~100克的幼蛙每平方米为80只~100只,100克以上每平方米为50只~80只。所以,在饲养期间应按照生长速度的变化进行分级分池,凡达到上市规格的应立即处理,不宜停留太久,虽然延长饲养时间可增大个体,但是增加了饲料的耗费,同时因价格下降,反而降低了经济效益。
(二)投料
商品蛙个体不断增大,摄食量大,所以绝对投料量比幼蛙大得多,每日投料量为蛙体重的10%~12%。投料的饲料盘也应相应增加,使每个蛙能在短时间抢食到饲料,蚯蚓黄粉虫等各种活体虫。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