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评价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课论文,堂中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39)指出:“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评价应能使教师获得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不仅能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培养英语运用能力,也能帮助教师反思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
一、表现性评价的合理选择
美国评价专家理查德·J·斯蒂金斯(Stiggins,2004:91)在《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中提到:“你的课堂评价环境必须也只能由四种评价方法组成:选择性反应评价、论述式评价、表现性评价和交流式评价。这些评价方法在本质上无优劣之分。只要使用恰当,每种方法在特定情况下都可以提供关于学生学习状况的准确信息。作为评价专家的任课教师应掌握这些评价方法的特点,并有效地使用它们。”
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界出现了一种新的学生评价观——表现性评价。斯蒂金斯(Stiggins,2004:155)认为:“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就是让学生参与一些活动,要求他们实际表现出某种特定的表现性技能,或者创建出符合某种特定标准的成果或作品。简言之,就是我们在学生执行具体的操作时直接观察和评价他们的表现。”“在表现性评价中,被评价者实际上是当着评价者的面进行一种特定的活动,评价者观察他们的表现或操作的结果,然后根据他们的表现水平做出判断。表现性评价既可以评价学生展现某种技能的水平,也可以直接评价学生创作的成果。”(Stiggins,2004:74)。
江苏省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Advance with English)必修模块的每个单元由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Word power,Grammar and usage,Task,Project,Self-assessment七个板块构成。不同板块侧重培养学生的不同英语技能,其中Reading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Project板块重在以阅读文章为范例,引发课题研究或作品制作。Reading板块的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有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口头复述等。Project板块的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分为范文阅读、课题制作、成果展示等。威金斯(转引自崔允漷等,2008:141)强调:“表现性评价要求学生完成一个活动,或制作一个作品以证明其知识与技能等,即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去表现其所知与所能。表现性评价的形式主要包括构建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结合评价方法的形式与特点,笔者认为在Reading的口头复述和Project的成果展示这两类教学活动中,要清晰地了解学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真实情况,选择表现性评价将十分有效。
二、表现性评价的教学实践
“表现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通常分下列步骤:确定评价内容;设计评价任务;制定评分规则;实施评价。”(崔允漷等,2008:150)表现性任务在英语课堂中的形式主要有口头表述(如口头复述、课堂演讲、课堂辩论)、项目调查、模拟表现、戏剧表演等。评价学生的课堂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能否设计出适当地表现性任务是表现性评价实施的前提,而要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给予有效可信的评价,制作量表和制定细则是关键。下面以两节课中的量表为例,说明《牛津高中英语》教学中表现性评价量表的设计及其使用。
常见的评价表有两种形式:核查表和等级量表。核查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行为或结果的描述;二是以记录“是”或“否”进行判断。核查表的使用见教学案例1。如果评价比较粗略,运用核查表就可以了,但如果要记录行为或表现发生的程度或频率,就需要等级量表。等级量表在形式和用途上与核查表类似,它能够提供不同水平的等级(如优秀、良好、一般、较差,或者是优秀、良好、一般、尚需努力)或频率等级(如总是、经常、有时、从不,或者是经常、从不、偶尔)以及相应的描述。相比之下,等级量表要比核查表精确一些,如教学案例2。
[教学案例1]Module 3 Unit 2 Reading:English and its history
《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三第二单元阅读课的内容主题是English and its history,体裁为历史性说明文,介绍英语语言发展的历史,包括古英语、中古英语及现代英语三个主要阶段。
[学习目标]学生能根据时间轴及关键词复述英语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150词左右)。
[表现性任务]请学生先看一段BBC介绍英语发展史的节目,主持人用英语做现场解说,介绍英语语言发展,给学生后面的课文复述提供一个真实的情景与范例。然后,呈现学生在阅读中已完成的时间轴,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用自己的语言结合时间表和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词组对课文进行复述,旨在依托阅读材料,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材料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和组织某一话题的语篇能力,同时也对阅读理解起巩固作用。
[表现性评价量表]
该量表从学生复述的内容(要点的覆盖、结构的组织、行文的逻辑)、复述的语言质量(新学词汇的使用、表达的流畅性和准确性、语音的清晰度)、复述的整体印象(礼仪、目光交流、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几个维度提供评价依据。复述课文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活动,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整理文本中的信息,巩固对文本的理解。该复述评价量表适用于大部分阅读课型,只需根据阅读内容在评价标准这一栏做相应的修改。
[教学案例2]Module 1 Unit 1 Project:Starting anew school club
Project这一板块旨在让学生用英语做事,使学生通过大量的伙伴活动和小组活动获得运用语言的机会。这不仅可增加他们语言输入和输出的量,培养他们以语言为工具解决专项任务(如调查、采访等)的运用能力,而且有利于调动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习目标]学生能以小组合作方式设计并制作一份学生俱乐部海报。
[表现性任务]将学生分组,以创办学生俱乐部为主题,设计不同主题的海报。
[表现性评价量表]
该评价量表分上下两大部分:对于海报必须具备的基本元素采用核查表形式评价,海报有名称、目的、活动类型、时间、地点及联系方式则得分,反之不得分;对于海报的质量则用等级量表形式评价,分语言质量、新词汇使用、图片美观性等项目,并提供不同的水平等级和赋分标准。评价标准中的部分内容以数量来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可保证量化的可靠性,并注明使用的注意事项,以提高教师在评价过程中量化的有效度。该评价量表既包括对学生从课文中所获信息的评价,也包括学生运用英语知识来制作海报即完成实际任务的评价。
以上两个案例中的评价量表规定了评价的量化范围、项目等,均在课前印发给学生,教师布置表现性任务时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确完成既定任务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在准备阶段就按照规定的标准去做,促进学生根据文本及通过阅读获取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或做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评价量表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如,同桌之间复述课文,由对方进行评价,再选取层次不同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课文复述,由老师打分评价。总之,评价与教学是融合在一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判断与观察即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成果,同时根据评价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三、运用表现性评价的反思
笔者尝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表现性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为一种新型的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主要有以下优势:
1.评价任务的情境化
表现性评价让学生完成实际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是运用表现性任务来进行评价。这些任务都与学生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具有真实的情境,也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真实的背景。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实施表现性评价时多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教师、学生个体、学生小组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表现性评价是一个开放式的、多主体的评价体系。
3.评价实施的过程化
表现性评价不需要等到课程结束后再进行,而是镶嵌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也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步进行。评价的情境与教学的情境相一致,教学与评价融为一体。
在表现性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究。教师在实施表现性评价的时候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评价任务应具有可操作性
表现性任务的设计是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前提。设计表现性任务应明确学生学习的内容与目标,选择任务时要紧扣所学内容,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难度必须符合他们的知识与认知水平,也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需搭建学生完成任务的脚手架。
2.评价量化应有科学性
设计表现性评价量表要对学生完成任务的各个维度有全面的考虑,在量表的评价项目、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中体现各个维度,确定评价的量化范围。教师要选择合适的评价赋分方式,确定用核查表还是等级表,按等级划分还是赋予分值。评判学生的评估标准也要具体、明确。
3.评分过程应带有客观性
在表现性评价过程中,师生应通过系统的观察,记录评价对象的行为,搜集评价信息,然后依据评价标准,确定学生的分数或等级,及时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估,尽量减少个人偏见,做到尽可能客观与精准。
教师是实施评价的主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选择表现性评价方式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成果,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作适当的调整,同时不断给学生提供学习建议和解决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总之,评价需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正如崔允漷等在《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崔允漷等,2008:31)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评价需要从‘对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of learning)向‘为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转变。评价的根本目的不是对学习的评价本身,而是要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