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人生简论

李贽人生简论

高峰[1]2002年在《李贽人生简论》文中提出作为晚明思想史上特立独行的人物,李贽的叛逆性、开拓性及强烈的进取精神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为什么会有李贽这个异端人物的出现?为什么李贽思想体系及特征在其人生的早、中、晚期会呈现不同态势?为什么在面对“大略止回籍耳”的审判结果后,他却要采取极为惨烈的自戮方式去了结一生?李贽这个人物的历史价值应如何看待?为了对上述问题做出大致准确的回答,本文将李贽的人生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的考察对象,分别从李贽个人及其所处的晚明社会大环境的角度着眼分析,而这也正是本文力图区别于以往的研究角度之所在。全文论述的展开视角是先从李贽的心理轨迹和人生轨迹着手,揭示出李贽叛逆性格的内在因子、经商家世的传统和家族信仰多样化的优势以及地处泉州这个开放地域的大环境影响使他过早地就栽下了不为正统儒学束缚的根基:在他的一生漂泊经历中,又重点截取泉州、北京、南京及湖北黄安四个对李贽一生有重大影响的地理位置,通过综合地点(出生地,为官地)、人物(焦竑、耿氏兄弟)、事件(耿李之争)的铺叙,立体面地展示李贽的活动内容及其“异端”思想成型扩张轨迹;李贽的最后自刎是其经过理智选择后所做出的最佳告别人世方式,其追求真理的顽强意志和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即是他的人生价值之所在。

付晓琳[2]2007年在《绝假纯真—从李贽生平看其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贽(1527-1602),原名载贽,字宏甫,号卓吾,晚明杰出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李贽倡导个性自由,崇尚思想解放和多元信仰,“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他的独创精神影响深远。其人好强喜辨,多与人迕,其心则孤独落寞,矛盾交织:弃官、出家、不归故里,超脱宁静的佛禅自由是其常萦于胸的美妙理想,做官、着史、批假道学,不能忘俗的儒者机心又是其弥漫一生的宿命。笔者认为要对李贽这个所谓时代“异端”人物及他的思想对文艺的影响做出较为合理的诠释,应该尽可能从其整个人生角度出发,在继承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将其人生与哲学思想、文艺思想连接起来。以往的学术成果,对于李贽人生思想和哲学思想关系方面的专门研究稍显薄弱。言自心出,笔者认为李贽文艺美学思想的精神取向与生命美学思想是相一致的,是其内心强烈冲突的外在反映,倡导“自然之真”是李贽生命的基本内核和人生归宿。本文结构分叁个部分,分别探讨持真心的自然观,做真人的狂狷人生观,和写真文的情性文学观。由童心而真心,由真心而真人,由真人而真文,是贯穿李贽的一条主线。本文试图通过剖析他一生思想活动的脉络以及隐藏在言行背后的个人所处的社会、家世影响,揭示“真”在李贽生命思想和文艺中的重要作用。

王姝[3]2017年在《泰州学派与晚明主情思潮关系简论》文中指出晚明时期,李贽、袁宏道、汤显祖等人主张以情为本,在文学上展开了一场情感解放的运动。追根溯源,这一主情思潮除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外,与明代思想启蒙学派泰州学派有着莫大的渊源,李贽、袁宏道、汤显祖等主情思潮的领军人物与泰州学派更有着重要的师承关系。

鲍希福[4]2010年在《叁教本心》文中认为本文以心学整合叁教的思想为研究重点,试图揭示心学中整合叁教思想的特点与精神方向,分析“心”的范畴在整合叁教论当中的核心作用,说明思想史上出现以“心”整合叁教的思想的逻辑必然性。本文指出:在探求圣道的历程中,心学家出入佛道,深受佛道之影响;在如何对待佛道的问题上,心学家采取了包容与理解的态度;在辨别叁教异同之时,心学家确认“心”为叁教所共通的基点;在建构其思想体系之时,心学家融纳了佛道的本体论、心性论、修养论与境界观;在对叁教进行取舍之时,心学家总是以归宗儒学为底线从而坚守了儒家本位的立场。由此,他们在中国思想史上展开了一幅以“心”整合叁教思想的壮丽画卷。陆九渊创立心学,以反驳“佛老即异端”的震聋发聩之论开启了心学整合叁教思想的历程。杨简以“心之精神是谓圣”的论断强化了陆九渊的思想立场。王阳明以“致良知”论与“四句教”建构了完备的整合叁教的学理基础。有“叁教宗师”之称的王畿以其对良知的坚定信仰而把王学的叁教合一论推向鼎盛。李贽的“真心”观涵有超越叁教并整合叁教的意蕴,其超越叁教之说表现为对儒教弊病的批判,其整合叁教之说则以“叁教归儒”的命题为其标志。心学的叁教合一论当以叁一教最具代表性。所谓“叁一”,即统儒释道叁教为一,而叁一教即以心为宗。叁一教的创始人林兆恩实际上是一位心学家,他的思想与实践都是在心的立场上整合叁教。甚至他所主张的修炼方法都是统合叁教而归宗于心学。本论文在学界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心学的整合叁教论,第一次把李贽与林兆恩的叁教观置于心学整合叁教的发展脉络中来考察。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本文提出了一些新见,例如,揭示出杨简“心之精神是谓圣”的命题对于心学整合叁教论的意义,初步分析了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的命题与玄学性无善恶论的关联,就王畿所倡导的“宴息”作了新的考证,对林兆恩创立叁一教的分期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柳旭[5]2016年在《晚明佛教与汤显祖“情至”文学创作的关联研究》文中指出明代文学家汤显祖一生主“情”,其“情至”文学理论与“至情”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的艺术瑰宝。汤显祖也是晚明着名的佛教居士,是狂禅的践行者,与佛教因缘深厚。本文以晚明佛教的圆融,居士佛教的极盛,阳明心学及狂禅风潮的席卷为思想背景,以因思潮影响而产生的文坛“性情”风潮为依托,立足汤显祖具体文献资料,旨在探究晚明佛教与汤显祖“情至”文学创作的关联性。论文考证晚明佛学、心学思想对汤显祖“情至”文学理念产生的深层诱因,解读佛禅诗歌流淌出的佛门禅情与“即境即心”的汩汩禅意,梳理汤显祖戏剧作品中“情痴”“情至”“情尽”“情了”的言情路线,和“情了为佛”、销情归禅的最后皈依。目前,学界对汤显祖尺牍和诗歌文本的研究比较有限,对其“情至”理念深层的佛禅动因和他佛禅诗歌的阐述亦成果寥寥,本文试图综观汤显祖尺牍、文书、诗歌、戏剧等文献着作,力求多维度探究晚明佛教对汤显祖“情至”文学创作的影响。绪论部分说明了研究本选题的缘起,并通过对晚明佛教与文学,汤显祖研究综述等资料的整理,论证选题的可行性和价值性。对撰写论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和行文的具体思路进行了介绍。第一章概述晚明时期佛教与文学发展的新动向。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一直致力于本体化发展:汉代初传以道教释佛教;魏晋南北朝以玄入佛;隋唐时期诞生佛教中国化的结晶——禅宗,且诸宗创立,佛门鼎盛;至宋以降,佛门叁教合流,臻于烂熟而逐渐走向衰微。明末佛教出现了短暂复兴,佛门呈现叁教混融、诸宗融合的空前包容之态。文人无不谈禅,禅门亦喜与文人结纳,居士佛教达到极盛。阳明心学是有明一代显学,其对“心”的观照实为佛教禅宗的心性本体论,故人们称其为“阳明禅”。心学左翼与禅宗进一步融合,流变为任心而动、任性以行的狂禅风潮,席卷着整个晚明思想界,于是文坛也随之出现了以求真、贵适、厚情、纵欲为特征的“性情”文学。第二章解读汤显祖尺牍文书中的“情至”思想,剖析其“情至”思想与佛学的内在关联。在汤显祖的尺牍文书中,管窥他禅净双修的居士生涯,以及在现世人生与出世超越之间的艰难游走。泰州学派是阳明心学的分支,亦是狂禅的主阵地。汤显祖为泰州学人罗汝芳的再传弟子,且其思想受狂禅核心人物李贽的影响亦甚深,故汤显祖可称是泰州传人,列为狂禅一派。狂禅对于“心”和生命的关注已达极致,汤显祖以心之真,践行生命,施行美政,并最终形成了“情至”的文学理念。汤显祖所言之“情”为无心的天然之情,以此“情”智所发,直心为文,便可意趣神色皆备,达到神情合至的审美境界。汤显祖又进一步论述“情”可“作境”,甚至可以“造立世界”,汤显祖的“情”论已完全出离了感性生命之情,成为与佛家“本来面目”相类的恒在本体。第叁章论述汤显祖佛禅诗歌。汤显祖倡导“情生诗歌”,与佛教关情的诗歌,有他为官期间对百姓体察的慈悲之情,有与高僧达观和禅友帅机、屠隆的挚友之情,有记述梦中生死谶语的舐犊之情。汤显祖还创作了大量的佛寺诗,记录了他与佛结缘、精研佛理、洞明世情、澄净本心的习佛历程。汤显祖山水诗则展现了他“日日好日子”,逍遥无挂碍,“水月两相忘”的禅门体验。在创作技巧上,这些诗歌也思维灵动,妙得禅趣,文字清隽,余韵无穷,大得禅家之旨。第四章探讨汤显祖戏剧中的梦、觉、情、佛。佛教常以梦喻世间、喻世法,占卜梦之灵喻。汤显祖一生“四梦”,《紫钗记》中,梦只是灵喻作用的点染而已;《牡丹亭》中,梦的比重虽少,却具有决定剧情发展的乾坤之能;到《南柯记》《邯郸记》通篇大梦,梦觉时已一切皆空。“四梦”中人,小玉情痴,生死以之;丽娘“情至”,生可死,死可生;淳于、卢生“情了”,二人梦觉时先有妄早之醒,情执难脱,经高人点醒,终于“情尽”涅盘,化归情禅空境。结论部分总结晚明佛教、心学、狂禅对文坛的作用及与汤显祖思想的渊源;概括汤显祖“情至”文论与佛学的内在关联和他佛禅诗歌中的禅意诗情;明辨汤显祖戏剧中“情”的路线及最终依归。综上,透视晚明佛教对汤显祖“情至”文学创作的影响。

刘福鹏, 张丽杰[6]2018年在《简论李贽与金圣叹关于《水浒传》批评的差异》文中研究表明《水浒传》作为四大名着之一,在明代社会刚出现,就以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强烈的反抗精神和全新的思想内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对它的评价也不一而足。其中,李贽和金圣叹可说是最重要的两个评点者,对《水浒传》的接受和传播影响巨大。而表明为李贽评点的,有容与堂百回本和袁无涯一百二十回本,本文选取立论的是容与堂刊行的百回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以下简称容本《水浒传》。本文从作品主题、人物评价和创作原因叁个方面,比较了二者的差异,得出了以下的结论:创作原因上,李贽推崇"发愤说",金圣叹认为是"游戏文字";作品主题上,李贽认为《水浒传》宣扬忠义,金圣叹则认为是除贼灭盗,以警后人;人物评价上,李贽认为梁山好汉都是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金圣叹则认为尽皆是豺狼虎豹,杀人劫货之人。

王建平[7]2002年在《李贽诗歌简论》文中研究表明李贽在文学理论上提出了“童心说” ,在诗歌创作中也实践着自己的文学主张。他的诗歌以抒发真实的思想感情为主要内容 ,自述身世 ,咏物抒怀 ,亲情流露 ,甚至事佛之作 ,都服务于思想感情的表达。诗歌语言通俗朴实 ,以“俗”见长。诗歌形式不拘 ,话随情至

孟宪伟[8]2017年在《明代中后期论画纷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代中后期是中国画论发展的繁荣时期。在这段时期里,众多个性风格鲜明的画家以及书画收藏家积极参与到绘画批评的阵营中来,他们从不同视角对当时的绘画创作活动提出了一系列的批评。他们的观点或针锋相对,或大致相同,深入剖析了绘画创作和鉴赏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如师古与师心、法度与超逸、丘壑与笔墨、雄强与平淡、典雅与诡奇等,推动了中国绘画批评理论不断深入和完善。本论文试从他们争论的几个主要观点分析入手,系统比较其观点的异同之处,探析其观点形成的缘由。明代中后期的绘画批评与地方画派之争交织在一起,详细分析不同区域画家关于画派之争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批评家的视角和立场。

李德威[9]2017年在《李贽原儒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家学和府学为核心的正统儒家早期教育为李贽原儒思想的产生埋下了伏笔;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民生问题的突出、虚伪道学的泛滥以及商业的发展及受限是李贽原儒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矜高、胆大、好洁、求真的叛逆型性格又成为李贽对原始儒学既回归又超越的主观催化剂。因而,李贽原儒思想必然指向现实,有为而发。人性论方面,李贽对“童心”的强调体现了其对原始儒家“圣人不失童心”状态的回归;其对“私心”概念的提倡,使“私心”合理化,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原儒人性论的超越;原始儒学思想中有着丰富的民本思想资源,但随着君主制的发展和朝代的更迭而不断损益变化,明朝高度集中的皇权体制造成了民本的缺失,李贽自身的为官之道体现了其对原儒民本思想的回归,其对带有道家思想特色“因性牖民”理念的自觉运用,则是在特殊的环境中对原儒民本思想的超越;在对为君之道的要求方面,李贽始终坚持从民本的角度对君王进行考察,而其提出的为君者需“遂民之欲”的主张又赋予了民本思想新的内涵。“内圣外王”代表着原始儒家的最高价值理想,李贽求真、好洁、矜高地性格与虚伪道学的碰撞使得他的圣人情结愈加强烈,并表现出了强烈的儒者担当精神,其代表性着作《四书评》、《明灯道古录》、《九正易因》等正是李贽渴求内圣以及欲传承圣学的最好明证,李贽对原始儒家学为成圣精神的回归之情表露无遗;面对道学的门户之见,深受儒、释、道叁家思想影响的李贽提出了“叁教圣人同”的思想主张,这表明李贽的“内圣观”已经与原始儒学有所不同。对外王事功之学的强调是李贽思想的鲜明特征,相对于同时代道学家事功精神的缺乏,李贽有着明显地回归原儒既重“内圣”又重“外王”的思想倾向;商业发展的时代需求、事功之学的时代缺失与李贽独立偏激的性格相碰撞,使得李贽对事功之学给予了格外关注,对以事功论德行人物评价标准的刻意强调虽有导于人轻视道德的可能,但仍然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原始儒学的超越。李贽原儒思想的历史影响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对明末道学流弊造成了较大冲击,主要表现为对道学空疏无用的批判、对道学门户之见的破斥以及对道学压抑人性的反抗;另一方面,李贽原儒思想还推动了明清实学思潮的兴起,实学主力军东林派虽然强烈反对李贽对私心的提倡以及对道德名教的威胁,但二者在反对空谈、强调“实学”方面却保持着相当的一致性,所以李贽原儒思想很好地推动了明清实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

代继华[10]2010年在《简论中国古代异传的叁大特点》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古代人物传记发达,异传是重要形式之一。异传作者的人生经历大多曲折而坎坷,为形成异传写作的特点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条件。异传的主要特点有:立传标准别出心裁,写作形式不拘一格,写作手法灵活多样。异传为今人保留了大量的原始史料,体现了一种传记精神——对生活真实和人性本质的揭示,成为中国史学的一笔宝贵遗产。

参考文献:

[1]. 李贽人生简论[D]. 高峰. 湖南大学. 2002

[2]. 绝假纯真—从李贽生平看其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观[D]. 付晓琳. 吉林大学. 2007

[3]. 泰州学派与晚明主情思潮关系简论[J]. 王姝. 现代交际. 2017

[4]. 叁教本心[D]. 鲍希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

[5]. 晚明佛教与汤显祖“情至”文学创作的关联研究[D]. 柳旭. 吉林大学. 2016

[6]. 简论李贽与金圣叹关于《水浒传》批评的差异[J]. 刘福鹏, 张丽杰.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8

[7]. 李贽诗歌简论[J]. 王建平.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8]. 明代中后期论画纷争研究[D]. 孟宪伟. 南京艺术学院. 2017

[9]. 李贽原儒思想研究[D]. 李德威. 河南大学. 2017

[10]. 简论中国古代异传的叁大特点[J]. 代继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标签:;  ;  ;  ;  ;  ;  ;  ;  ;  

李贽人生简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