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如何体现美感教育论文_姚广强

中学语文课如何体现美感教育论文_姚广强

广东省廉江市第二中学 524400

摘 要:作为母语的语文课,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使学生具有美的情操、美的素养。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呢?可以通过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意境、在诵读中感受美、运用多媒体教学、营造师生和谐气氛等手段,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 渗透 美感教育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也是一种思想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使学生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围绕这一教学目标,运用有效的教法,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自身的美育效能。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育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

一、通过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文情并茂的佳作,老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李密的《陈情表》语言是有声的、有形的,学生读《陈情表》能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感受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感受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恐惧,激发学生理解“孝”。又如可通过讲解《孔雀东南飞》,使学生了解焦仲卿和刘兰芝的人物形象,感受到焦刘夫妻的恩爱,体会到封建家长制的冷酷与无情,说明了礼教在封建社会中的毒害性。

二、通过体会文章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意境是指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所描写的景物体现出来的。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品尝作品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学生通过“鹿门月照开烟树,岩扉松径长寂寞”两句诗,能够体会到鹿门的优美景物,明白诗人怡然自得、寻求归隐的理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再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当朋友离别时,作者孤独地站在岸边,远远地望着远去的朋友,有千言万语难以言尽,看着“孤帆”、“长江”,想到与朋友相处的点点滴滴,离别伤感之情油然而生,学生读后,能够感悟到朋友间的深厚友情。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可以通过作者描绘月光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的句子,体会出一幅优美的“荷塘月色”图。“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在荷塘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了荷塘的幽静以及月光的柔和的特点。学生联想写作背景,就可以体会到作者所向往的景与情,学生的心灵也在美的享受中得到了熏陶。

三、教师学生通过诵读文本,体验情感美。

语文教学除了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诵读。通过诵读能把作品中的感情流露出来,特别是文情并茂的散文、意蕴丰富的诗歌,通过诵读,学生完全沉浸于作品的思想感情中,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去爱、共同去恨。那么,怎样诵读课文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一是教师范读。有些文章背景复杂,如果学生不了解背景,很难将作品的感情读出来。所以对于这些作品,教师要起引领的作用,文中哪些地方读重音,哪些地方读轻音,哪些地方读缓慢些,哪些地方读激情些,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要体现出来。学生听完教师的范读后,会沉浸在具体的情感氛围中。二是自读。有了教师的范读指引后,学生就可以自读了。自读分为个人读、集体读,个人读可以检查学生的普通话是否准确,对于有气势、有激情的文章适合集体读。三是评点朗读法。教师同学们对文本的主题讨论分析后,明确了文章的主旨,同学们再带着这种感情来朗读。如学习李白的《将进酒》,通过教师的点评后,明确了李白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上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因此朗读“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时宜用低沉悲凉的语调,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宜用高亢雄壮的语调。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加深美的理解。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指在语文课堂上利用电教设备、音像、挂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下进行有效的学习。

在高中课本中,有许多文情并茂的散文、诗词等,如《死水》、《春江花月夜》、《黄山记》、《荷塘月色》、《再别康桥》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但有时美的东西不是靠老师的评讲学生就能领会的,即使领会了其中的感情,但也有所缺失;如果采用网络来下载有关的音乐、图片、背景等,学生就更能理解体会文本的感情。

五、营造师生和谐气氛,以情育人。

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的明确目标与总体要求。课堂宽松、和谐的师生教学气氛能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并能主动探究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如教学莫泊桑的《项链》一课,我让学生在课上分角色朗读。要求一提出,学生情绪高昂,纷纷去琢磨人物的言行举止,体察人物的感情,最后通过朗读明确了玛萨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下层代表,通过师生的讨论明确了文章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卢家楣 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1993年。

[2]张云岗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史的美感教育。

论文作者:姚广强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7月第28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5

标签:;  ;  ;  ;  ;  ;  ;  ;  

中学语文课如何体现美感教育论文_姚广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