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审美阅读教学_读书论文

古汉语审美阅读教学_读书论文

文言文中的美读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言论文,文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融入文言语境,与古人作心灵的交流,感知古文的节奏美、音韵美和意蕴美,我们必须运用“读”这一武器去攻文言这一堡垒,打开这扇语言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味它带给我们的美的感受。

一.用诵读感染心灵

读,就是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在文言文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不愿或不能很好地诵读文言文,究其原因,其一,教师没有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绝大多数学生在读时不懂得控制语气和语调,不懂得掌握节奏,诵读课文时读错、读漏的现象十分普遍。其二,教师缺乏对诵读正确的认识,认为让学生能死记硬背课文即可。其三,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一些教师急于求成,认为诵读不是快捷有效、能迅速提高考分的捷径,也就置之不理了。

根据目前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强调诵读时读出感情,这才是阅读文言的较高境界。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说:“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皆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可见,阅读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平心静气,不急不躁,而且还要经常读,长期读,充分品味,读出文本里蕴涵着的情感意蕴。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他认为,“有很多地区……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示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叶圣陶,《阅读的秘密在哪里》)叶老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通病,究其原因,一是受到了教学进度的限制,二是缺少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教学意识。有的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课上不引导学生读,没有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课后也不安排学生读,即使安排了,在没有教师的监督下,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学生好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阅读时不去涵泳、咀嚼,不动感情,至多只求读通、读顺而已。他们的目标定在考试要求上,考试考什么,我就学什么,别无他求。这样,学生在学文言文时,什么课前预习、什么查阅工具书等等,都不去管他,完全成了为考试而学习的考试族。其中,诵读的缺失,留下极大的隐患,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张必锟先生针对文言教学提出了“一个转变”和“一个转移”的教学方法。“一个转变”是指课堂教学要从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练习诵读为主;“一个转移”是指把立足点从讲翻译、谈语法转移到指导学生诵读上来(张必锟,《关于文言诵读的几点考虑》)。这两个“一个”的核心,其实是要求加强诵读教学。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占据了学生在读中独立领会和欣赏的时间。有些文言,若不诵读,它的好处、妙处难以分析出来;有些在文言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只能靠学生自己诵读,反复的有感情的吟读,然后才能有所意会。于漪老师在《面面观》一文中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真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我们的教学要依靠学生自己去“读”,激励学生在优美的语言实践中充分吸收古代文化遗产的精髓,高质量的积淀文言语感。

要让诵读感染心灵,一方面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必须先读准字音,读对句读,这是最起码的阅读准备。诵读法是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是读书人最常用的方法,现延续至今,仍然有其可取之处。宋代朱熹提出的“熟读精思”,其步骤是:“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数遍。”要求读要有一定的量,这样才可以达到朗朗上口的程度。读时“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朱子的理论总结,确定了“诵读”在我国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

我们强调诵读者不是文章的旁观者,诵读应该积极热忱的感受作品,用自己的心去体味作品内涵。一个字、一个词,在诵读者的心目中,不应该仅仅是白纸黑字、抽象的概念,而应该是有生命的客体、有活力的具象。诵读者应该读出古人那种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纯真的心灵、博大的胸怀;诵读也要能激荡着读者的胸怀、陶冶着读者的性情,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高读者的精神境界,从而修身养性,其乐无穷。包建新在教《归去来兮辞》时,联系辞赋的语言特点,讲究诵读吟咏,入境体情,采取自由读、接力读、齐读、思读、比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体会文本语言的妙处。这是一个富有启发意义的教学案例。(包建新:《文言文教学:需要转变的几个基本观念》,《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5年第11期)

因此,诵读是我们文言文教学中必须要加强的。通过诵读,实现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使人在反复诵读中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化古人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在潜移默化中感染自己的心灵。

二.用美读愉悦情感

文言文阅读教学应该讲究美读。高中所选的文言文往往是文质兼美,字字玑珠的美文。通过美读,可以唤起学生无穷的联想与想象,让学生走进作者生活的年代,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感悟,形成主体与审美对象的感应。而我们目前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书声琅琅鲜闻,更不用说美读了。

叶圣陶曾经提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读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叶老的美读观强调的是在读的时候,通过把握声音节奏,读出作者写作时的感情,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强调读者与作者在心灵上的默契。这样,我们也就陶冶了情感。

美读时还要读出文章的不同节奏。朱光潜先生曾这样描述不同语言对他所发生的感应作用:“我读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周身筋肉仿佛作同样有节奏的运动;紧张或是舒缓,都产生极愉快的感觉。如果音调节奏上有毛病,我的周身筋肉都感觉局促不安……”(朱光潜,《散文的声音节奏》,《阅读与鉴赏(高中版)》,2004年第6期)苏格拉底也曾说过:“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深处,如果教育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浸润心灵。”(苏格拉底等著,《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辞》,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因此,读文言文时要注意语言的节奏,诸如《劝学》《陈情表》《过秦论》《阿房宫赋》等文章,读起来能使学生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地步,产生难以忘怀的共鸣。这样,学生沉浸其中,才会“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深切”。(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69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刘德福在《滕王阁序》的教学设计中,将美读分为三个层级:第一级,介入技巧,疏通文句;第二级,介入想象,理解景画;第三级,介入情感,把握基调。第一级是最基础的,美文中的每一句吟诵,都强调语调、节奏、停顿、重音等技巧;第二级可以唤醒吟诵者对事物情景的回忆与展望;第三级融入自己的感情,体会作者的感情基调。文本在一级又一级美读中逐渐感染学生(刘德福:《语文多媒体教学设计:〈滕王阁序〉美读》,鲍雨斋语文课改网)。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对美读的高度重视,非常值得提倡。

美读能强化语感,还在于吟、咏、唱、诵等美读形式本身就涵盖了语感的内容。记得刘国正先生回忆他的语文老师善于用吟诵的方法时说,先生很少讲,但“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因此,要想让学生进入角色,教师首先自己得进入角色,或提前进入角色。吟咏前,教师已经酝酿好感情,只等一触即发了。这种美读,自然能带领学生穿透语言的外壳进入内涵,进而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感悟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要是在这样的语言训练中,不断咀嚼、涵泳,就不会感到文言文枯燥无味了。

美读通过对作品声音、节奏的感受,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一旦在学习中触及了他们熟悉的材料和体验,就会引发联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极容易发生共鸣,从而真切体味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蕴。

标签:;  ;  ;  

古汉语审美阅读教学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