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学习科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有识者认为,素质教育必将成为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之一。然而,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在理论界尚无一致的认识。
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这里包括这样几层涵义:(1 )素质最早是指遗传素质,即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的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后来素质的概念不断扩大,一般认为素质是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环境、教育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基本品质。先天的素质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的影响。某些遗传素质上的缺陷还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2 )素质的形成除了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外,还有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个人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也就是说,人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对外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吸收的。(3 )素质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或者说潜能。这里说的稳定是相对的,因为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现实以巨大影响。(4 )所谓基本品质是指素质的内涵和结构。纵向看,有的划分为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三个层面,有的划分为健康素质、文明素质、专业(职业)素质三个层次,也有的划分为先天素质、可能素质和现实素质三个层次。横向看,有的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也有的按德、智、体、美、劳划分。这里应强调一点,素质是个完整的概念,不管怎样分类,它们之间都是紧密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渗透的。比如我们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说的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但也担负着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任务。(5)素质具有不可视性, 它是通过行为和能力表现出来的。有人说为什么一定要读文学名著和古典诗词,这很难作具体解释。但是没有文化素养的人品味是不高的,就象有的人可以穿几千元一套的西装,但说话粗鲁,举止不文明,总是脱不了俗。现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技术更新速度加快,职业转换频率加大,有的人很快就能适应,新的技术很快就能掌握,有的人迟迟不能适应,这也是整体素质在起作用。
什么是素质教育?有代表性的说法是:素质教育的实质在于促进学生内在身心发展与人类文化(有的称社会意识)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这里讲个体心理品质,既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也包括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这里讲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随着年龄增长,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而发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过程。素质就是身心发展水平,素质教育就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内化是形成主体稳定素质的基本途径,就是把外部的客体的东西,通过教育使学生吸收和消化,成为自己内部的主体的东西。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不是学生都能吸收和消化的,所以德国物理家学芬厄说:“教育无非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这里剩下来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思维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等,这就是素质。比如进行德育的时候,给学生讲什么是爱国主义,学生很容易记住,甚至背诵出来,但当某个学生毕业后,为了出国而丧失国格和人格的时候,爱国主义教育对这个学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内化一定要形成做人做事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心理品质。
现在的问题是,既然对什么是素质和素质教育尚无统一的认识,我们做实际工作的如何贯彻、如何操作呢?我想,理论要经过反复实践和深入探讨才能趋于成熟,我们对素质教育只要掌握它的主要精神和形成过程是可以贯彻执行的。回顾历史,从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前,我们受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一直都强调抓好“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大学则强调加强“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1958年教育大革命后,提出中学50条,大学60条,也还是肯定这个提法。“文化大革命”后,受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影响,提出要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简称为培养智能。当时说我们再不能把学生的大脑当作“储存事实的仓库”,而要把教育的重点转移到培养智能上来。1983年又一个新的提法,就是在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要重视培养非智力因素。到1985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先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以后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现在大学也提出素质教育,主要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这里后一个提法都不是对前一个提法的否定,而是对前一个提法的扩展和完善。提出培养智能时,是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智能的培养。提出培养非智力因素时,是认为学习的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二者的结合。现在提出素质教育把这些都包括进来了,因为我们讲的是整体素质的提高。
整体素质提高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侧重点,当前,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要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个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两个:一个是爱国主义,一个是讲骨气、讲气节,这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二是要实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在大学里不能搞狭隘的专业教育,在中小学不能搞偏科,不能重理轻文,搞文理分班,这些都是与素质教育相背离的。三是在学科教学中,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要使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更要使学生从小就有科学素养,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学习的习惯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这是评价一门课程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四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与学习科学有什么关系?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就是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不是为教而教,而是为学而教,教是外因,学是内因,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也就是经过学生的内化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取得成效。这与过去单纯地抓“双基”不同,那时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对象,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如何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和帮助学生独立地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
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具有能动性。有能动性就有选择性,就会对教师讲的内容采取不同程度的认同或排斥的态度。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态度,所以一个教师在同一个班级讲课,有的学生接受多些,有的学生就接受少些。教师也不要认为教的多,学生就一定学得多,这是误解。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其效果会适得其反。二是具有个体性。每个人由于他的先天禀赋不同,所接受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不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不同,都会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会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所以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不是专门对学习好的学生而言的,对于学习差的学生同样要因材施教,应该承认每个人都有他的特点,都有可发挥的长处,教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的个性获得全面发展。三是具有创造性。创造性是一种思维能力,是一系列独特的思维品质和人格特征。教师对学生的好奇心和质疑问难应予鼓励,要培养学生在继承前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具有产生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的能力。
我们现在研究学习科学,就要研究如何认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科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的理论工具。第一,素质教育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而首先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懂得做人的道理,掌握做事的本领,才能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做出有益于人民的事。第二,教师要“为学而教”、“因材施教”,就必须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并据此找出教的特点和规律,这样才能取得高水平的教学效果。第三,人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的过程,本质上是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在教师的传授和个人的主观努力下,将人类文化有选择地不断内化的过程。内化是学生形成学习机能,从而获得个体经验的决定性因素,是学习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第四,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改革整个教育和学习方式,研究如何由维持性学习转变为预期性、创新性学习,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