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运呼吸机在急诊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应用论文_杨春凤

淮安市肿瘤医院?淮安市淮安医院 江苏淮安 223200

【摘要】目的:研究急诊科危重病人应用急诊转运呼吸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5月本院急诊科接诊的需气管插管病人40例,按照电脑随机双盲法将之进行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其中,实验组急诊转运期间应用转运呼吸机,而对照组则应用简易呼吸器。综合分析两组的通气效果、气管插管移位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转运后的血氧饱和度为(97.3±1.0)%、心率为(105.6±2.8)次/min,明显优于对照组的(92.1±1.2)%、(116.9±3.4)次/min,组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的气管插管移位发生率为0.0%,明显比对照组的15.0%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危重病人急诊转运过程中积极应用转运呼吸机,可有效支持呼吸、预防气管插管移位,提高转运效果。

【关键词】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应用效果;急救转运呼吸机

对于危重病人来说,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是其急诊抢救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患者在入院后需要进行相应的检查与治疗,且需要转运到相关的科室当中。对此,为能确保患者的病情稳定,减少导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需为其选择一种更加安全可靠的呼吸机。有报道称,简易呼吸器的应用,需要边走边对球囊进行挤捏,不仅供氧量有限,且气管插管比较容易出现移位的情况,从而对转运工作造成了不便,亦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所以,本文将重点分析两种不同的通气方法在急诊科危重病人转运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急诊科2016年12月-2017年5月接诊的需气管插管病人40例,将之采用电脑随机双盲法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各20例。其中,实验组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在6-85岁的范围之内,平均(43.25±12.67)岁;颅内出血3例,呼吸衰竭8例,严重多发伤2例,呼吸心跳骤停4例,中毒3例。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在7-86岁的范围之内,平均(43.91±12.86)岁;颅内出血4例,呼吸衰竭10例,严重多发伤1例,呼吸心跳骤停3例,中毒2例。比较两组的病因等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入组病人都经口气管插管后实施机械通气治疗。密切监测患者基础生命体征变化,及时清除呼吸道中的分泌物,确保呼吸道通畅。予以患者对症治疗,并由急诊科医师决定其是否需要进行转运。对于清醒的病人,需向其进行充分的解释。在转运之前,需要安排好转运的护送人员,主要有患者家属、临床医师、工勤人员和护士等。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急救物品进行准备,比如:氧气瓶,简易呼吸器或者是急救转运呼吸机,微量泵,指末血氧饱和度仪,转运用急救箱等。同时对上述急救物品进行仔细的清点和检查,确保各仪器均能正常运行。对患者的呼吸循环系统进行准确的评估,合理调整静脉滴速,明确气管插管的刻度,并对患者的基础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测,比如:血压、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等。转运期间,临床医师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和气道安全性作出评估,工勤人员需要做好患者的运送工作,而护士则应确保治疗的连续性,同时做好相应的护理记录工作。将病人送至接收科室之后,需与科室内的医护人员做好相应的交接工作,明确气管插管刻度,注意检查患者基础生命体征变化。实验组应用急救转运呼吸机(“Drager Oxylog 2000plus型”),选择SIMV模式,即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设置潮气量为8-12ml/kg,通气频率为12-18次/min,氧浓度为40%,呼吸比1:2。对照组应用简易呼吸器,待连接好氧源之后,控制氧流量为8-10L/min。打开简易呼吸器活瓣,并将之和气管插管规范化的连接好,然后再对呼吸气囊进行均匀的挤压,控制通气频率为12-18分/min,挤压和放松比在1:1.5-1:2的范围之内。

1.3 评价指标

对两组转运前/后的SpO2(血氧饱和度)以及HR(心率)进行分析比较,同时统计出各组中发生气管插管移位的患者例数。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 20.0分析,以( )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pO2和HR评估

实验组转运前的SpO2和HR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转运后,实验组的SpO2和HR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如表1。

表1 两组SpO2和HR的对比分析表 [n,(%)]

 

2.2 气管插管移位发生情况评估

经统计,实验组0例发生气管插管移位,发生率为0.0%;对照组3例发生气管插管移位,占总比例的15.0%。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气管插管移位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显著(X2=16.2162,P<0.05)。

3 讨论

对危重病人进行院内转运时,临床医师通常会选择使用简易呼吸器,但因简易呼吸器是由人工操作的,且不同操作者的挤压频率以及幅度都有一定的差异性,使得潮气量以及通气氧浓度的稳定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而直接影响到了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此时,患者可表现出基础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情况。而急救转运呼吸机则属于是一种比较新型的呼吸支持设备,有两种模式,即A/C以及AIMV,可选择40%亦或者是100%氧浓度,并且,还能数字显示呼吸参数以及通气模式等信息,具有气道压力上下限以及管道脱落等报警功能,不仅能维持患者潮气量以及呼吸节律的稳定性,同时还能有效减少转运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因素,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相关研究表明,在对急救转运呼吸机的相关参数进行设置之后,呼吸机能够自动工作,且不需要人工进行操作,可确保和患者的行经相互协调,并能取得比简易呼吸器更显著的成效。此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转运后的SpO2和HR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的气管插管移位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选择使用急救转运呼吸机,安全有效,操作简便,不仅有助于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提高通气效果,同时还能有效降低其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吕健.便携式呼吸机在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护理[J].医药前沿,2012,(22):251-252.

[2]徐昉,黄桃.IMPACT750呼吸机在危重病人长途转运中的使用[J].中国医疗设备,2009,24(4):98-99.

[3]杜亚庆.便携式呼吸机在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护理[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6,10(3):224.

[4]苏硕,于海燕.规范院内护理转运流程在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8):161-162.

[5]王秋菊.便携式呼吸机在危重患者院前转运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6):13-14.

[6]卢瑞梅.便携式呼吸机在危重患者院前转运的护理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4):484-485.

论文作者:杨春凤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2月上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5

标签:;  ;  ;  ;  ;  ;  ;  ;  

转运呼吸机在急诊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应用论文_杨春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