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部需求相互转化过程中外经贸发展的新思路_加工贸易论文

内外需相互转化过程中外经贸发展的新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经贸论文,过程中论文,新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热点。然而,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后,从2008年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开始减缓。为保经济增长,政府及专家学者以不同视角观察经济减缓的因素并提出稳定经济的对策,产生了比较良好的结果。

通常把GDP的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而GDP的增长又是由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三大要素所驱动,即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也可以理解为贸易、技术和组织管理的创新,加上资本、劳动和被利用的自然资源的不断积累。正是因为这样的分析模式,在30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三大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备受关注(参见表1)。

金融危机影响外需锐减,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到9.2%。为保经济增长,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曾研究部署搞活流通扩大消费和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改善进出口金融服务,扩大国内有需求的产品进口,促进投资和贸易互动,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和改善多双边经贸关系等七项措施。但是,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之政策的时滞性,这些措施的实施收效不明显,2009年前三个季度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了-46.7%,全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5578亿美元,比2008年同期下降20.9%,其中出口8467亿美元,下降21.3%;进口7112亿美元,下降20.4%。这表明,我国外贸进出口自2008年10月份开始经过5个月下滑后,从2009年3月份开始已经连续反弹达6个月,逐月回升趋势基本确立。然而,全球需求的减少、投资下降以及进出口贸易的萎缩,危机从虚拟经济迅速传导到实体经济,带来全面的经济滑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面对“外部需求急剧下降、产能过剩问题凸显、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利益,在全球范围内围绕资源、市场、技术的摩擦和竞争逐渐升级,如何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还需要多方努力,也有必要再度审视从内外需转换的机理,分析寻找对外贸易发展的新思路。

一、内外需相互转化机理传导机制模型

从实体经济的内外需均衡的角度看,金融危机导致了外需的萎缩,也就是说,供应链条下游的需求萎缩,导致了生产供给的减少,从而传导到供应链条上游对原材料需求减少和劳动力需求减少;同时,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也在减少;就业、房市、股市工资收入、消费者信心等一系列相关指数的下降,都会反映出外需下降后带来的影响。

就投资需求来说,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够迅速启动,并带动现时就业,从而增加消费需求。同时,基础设施的完善,政府对教育和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能够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产生正的外部效应,从而降低企业的相关成本,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企业对机器设备,新产品研发、设计方面的投资能够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产品质量,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能够提升就业者的就业适应能力,提高未来的就业率。

就消费需求来说,政府消费和个人消费的增加直接增加了对企业产品的需求,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形成规模经济,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降,产品竞争力提高。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对产品要求提高,企业进行产品升级,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可见,内需的扩大能够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这有利于出口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扩大出口市场份额,从而扩大外需。

为了保证经济增长,政府采用扩大内需的战略,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有些“外需”是内需无法替代的,又开始调整实施方案,来稳定外需。据国际统计局研究分析,出口每增长1%,可以拉动消费增长0.68%,拉动投资增长0.74%,这样,思考和调研之后,构建了内外需相互转化机理传导机制模型(见图1),为寻找外经贸发展的新思路奠定基础。

图1 内外需相互转化机理传导机制模型

二、内需转化外需的阻力因素

(一)“路径依赖”和“相似需求”使外贸企业“转型”或“扩大内销”面临困难

根据“路径依赖”理论,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一路径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外贸依存度相对较高,外贸总额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的外贸及宏观经济格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路径依赖”。这就决定了这种外贸和经济发展格局不可能在一夕之间发生改变。

随着近年来我国外贸规模的扩大,相关产业的产能也随之增加。我国与出口相关的产能有一半左右是为日本、欧盟和美国等这些国家的需求服务的。根据相似需求理论,收入水平相当的国家,需求的产品也相似。而我国与这些国家的收入差距较大,国内需求与这些国家的需求结构或层次也就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当国外需求下降时,我国相关产业的产能并不能马上就可以转化为与国内需求相适应的产品。也就是说,内需并不能替代外需,因为内外需的结构或层次是不同的。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部需求深度萎靡,中国出口尤其是加工贸易出口下降幅度很大,各地都在采取措施扩大内销。但是加工贸易企业出口转内销不是接一个订单,然后按单生产这么简单,转型的外贸企业无论在品牌、渠道、政策上都不占优势,面临新的考验。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广交会调研时说:“外贸企业主要依靠海外订单,不太了解品牌与销售,需要内贸帮一把”。外贸企业转型或扩大内销主要面临以下困难:

1.目标市场存在差异性,简单的市场更换难以实现

外贸企业产品主要是为国外生产,不是按照国内市场的需求所生产,由于收入的不同,需求结构不同,因此对产品的品质、规格要求也不同。简单的目标市场的更换,必定造成营销活动的失败。同时,根据经济学的原理,需求受到收入的约束,在收入没有大幅增加,医疗等社会保障没有提高的情况下,需求不太可能大幅增加。这就是说,当居民增加对出口转内销商品的购买的时候,就会减少对原属内贸商品的购买,即外贸商品对内贸商品的替代或挤出。再者,从产品研发、渠道建设到整个运营管理,外贸与内贸都有所不同。内销从新产品研发,产品被消费者认知,到产品最终成交,中间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交易费用与营销成本,从投入产出比来看,企业的决策者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2.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

外贸企业尤其是外贸加工企业,做加工贸易出口时,一般不涉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但当其转为内销时,为了适应国内市场需求,必定要进行产品开发。短时期内,在没有足够的“产品定义”准备的时候,新产品出来后,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也无法保护自己,很容易被模仿、抄袭,在销售过程中必定产生“劣币驱良币”的效应,造成企业、消费者乃至社会更大的损失。

3.面临的政策困难

外贸企业做一般贸易时享受着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为了能获取国际市场份额,往往采用低价格战略,利润空间很小,出口退税额就成了很多企业追逐利润的目标。国家出口退税率越高,就越不利于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同时,这是资源的错误配置,也不利于中国的长期发展。对加工贸易企业而言,原材料的保税,加工后复出口的核销,为其争取了更多的时间,仅仅是针对为其资金的循环和周转提供的便利,就解决了长时期困惑国内企业融资难得问题,这也是国内中小企业无法享受到的优惠。所以外贸企业和产品转入国内市场,还需要政府出台更多举措。

除此之外,内外贸在交易规则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市场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利益群体,内外贸规则的对接并非易事,还需要做更深入、具体的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及可实施的方案。

(二)乘数效应引起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的成倍减少

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事实上并不矛盾,两者是相互依赖、互为补充的关系,而不是两者选其一。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外需萎缩,直接引起出口减少,出口企业生产也就减少,企业开工不足,工人的劳动时间减少或企业需要雇佣的工人减少,从而会使工人收入减少或失去收入来源,这样工人就会减少消费需求。由于企业生产减少,对将来的信心下降或预期不明朗,这样企业的设备投资(包括企业厂房建设,购买生产设备等)也就减少,那么就会减少对国内外相关设备或产品的需求。国内相关行业的生产和投资也会因为国内相关需求的减少而减少,从而这些行业的就业也会受到影响,收入减少,消费减少。可见外需减少会减少本国的出口,并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的成倍减少。

(三)经济增长模式与外贸发展方式都亟待转变和调整

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内通货紧缩、国企大面积亏损,我国为了应对危机,采用了扩大内需的政策。扩大内需直接驱动了“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高速扩张,并同时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大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带动了钢铁、水泥等相关产业产能的扩大。2001年我国加入WTO,迅速、全面地融入了全球市场,进出口额大幅增加,2001年进出口总额为5096.5亿美元,到2008年达到25616.3亿美元。“外需刺激型”或“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得到进一步强化,形成了“中国积累了大量的美元储备,美国依靠美元地位,举债消费”的生产、贸易及国际收支格局,直至金融危机的爆发。客观地说,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为我国经济2003—2007年中国GDP连续5年的两位数高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国经济发展维持在了持续性失衡状态下的“扭曲性均衡”状态。

2009年我国宏观经济数据体现了宏观调控措施积极效果明显,消费需求明显扩大,信贷增速加快,工业增加值增速小幅反弹,进出口降幅减小,但这不意味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转变。

1.最终消费的增长,居民消费倾向的下降

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使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得到提升,最明显的效果就是2009年上半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由2008年的46.7%上升到53.4%,但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不到9%。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也从1990年的0.847下滑到2008年的0.705,边际消费倾向仅有0.56,为1998年以来的最低点。2009年一季度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0.54,还是呈下滑之势。与世界先进国家对比,我国最终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居民家庭消费的水平就更低。

因此,刺激消费的措施选择还是需要更多面化,应针对不同的收入结构,制定不同的策略。但针对现实,短期内是在不可能很快地创造收入而采用补贴提高消费策略(我国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农村是4761元),还是寻求失去消费信心但有消费能力的市场(如美国200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950美元),需要作出更多的权衡。

2.投资的增加与产能过剩

据商务部连续调查,多年来,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近1/3,为28.7%;供过于求的商品约占2/3;基本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中国的外贸出口萎缩,针对严酷的现实,国家出台了多项措施保障经济增长,加大投资规模便是重要措施,事实上,我国的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一直很大,高投资率和低消费率必定造成产能过剩,也正是因为许多历史的原因,造成我国的产能和国内需求的不匹配。以2007年为例,我国的工业制造业占GDP的43%,我国出口中近95%为工业制成品,占工业总产值的76.4%。也就是说,我国作为世界的加工中心,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往外国,产出过剩的问题体现不明显。危机后,出口订单减少,产出减少,于是产出过剩也不会体现,但产能过剩就显露出来。工厂停工倒闭,工人失业,经济下滑,社会不安定因素剧增。为此国家大规模投资,以解决就业问题、保持经济增长,也可以消化一些外销中的产品,但外贸生产企业的产需不对称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加工能力的严重过剩,使市场供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内外需相互转化过程中外经贸发展的新思路

在探究了内外需相互转化机理传导机制后,从理论和技术路径中得到了启示,认识到“保出口是保增长、保就业、保产业、保民生的源头”,在扩大内需的同时,稳定、扩大外需是当务之急,也就是应该注意内外需相结合的取向。在思想上统一认识,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冷静思考、广泛调研,认真分析,做足心理准备,应对各种困难。把各项应对措施做得更加扎实,认真落实好已经出台的、符合WTO规则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此,笔者探寻了内外需相互转化过程中外经贸发展的新思路。

(一)以“品牌+质量+服务+价格”策略开拓和创新销售渠道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消费者信心指数的下降和对未来预期的不乐观,导致消费需求下降,但是,人们压缩的是对中高端产品的消费,低端生活必需品需求反而会趋于增加。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美国自中国的进口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8.4%,比2008年16.1%的占比高出2.3%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在2009年11月17日的中美联合声明中,“美国将采取措施提高国内储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推动可持续的、非通货膨胀式的增长。为此,美方致力于将联邦预算赤字降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并采取措施鼓励私人储蓄”。这样也会造成美国未来需求的减少,市场环境更为艰难,我们要尽力稳定传统市场,确保那些在发达国家的替代性不强的中低端产品的出口。

同时,还应该开拓多元化市场,从2008年和2009年上半年的进出口数据就不难发现,我国对巴西、印度以及东盟国家的出口,有一定幅度的上升,或者降幅不大,还有俄罗斯以及南非等新型国家和新型经济体,这些市场的开拓实际上是我们走向国际的一个很重要方面。2005—2009年人民币升值将近20%,从2008年开始减缓升值趋势,甚至贬值,我国的低成本优势已经消失不少,仅以低价格去争取市场已不现实了。我们应该以“品牌+质量+服务+价格”的策略争取新的市场,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以质取胜、自主创新等方面出台企业实际收益的措施。如温州市委市政府为出口型企业注入专项资金,补助企业到国内外市场参展,“抱团出击”,开拓出口新渠道、新市场。同时,改订大单、长单为小单、短单,积少成多,有效抵御了汇率风险。

此外,还可以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把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功能拓展到市场拓展,以此拉动国外市场需求。

(二)“贸易获得利润”到“投资创造财富”,并通过投资带动贸易

图2 传统的加工贸易流程示意图

图3 国际营销型的加工贸易流程示意图

注:本模型为笔者自行设计

在当前形势下,由于融资困难和盈利下降,许多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减少甚至撤回海外投资,这为我国企业扩大对海外的直接投资或间接投资提供了发展空间。通过企业的对外投资可以带动相关技术、设备及产品的出口,从而引导企业规避贸易壁垒,“创造”外需。为此,应该合理选择投资的技术类型、行业和地区、方式,建立对外直接投资的立法支持、担保体系和保险制度,提高海外投资的质量和水平,为当前稳定外需和将来外需的良性发展做出贡献。商务部出台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鼓励企业跨境投资或并购,国家外汇管理局2009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正在抓紧制定的《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和《对外投资合作条例》两个法规等,都将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提供全方位的政策保障。利用国内的优势行业如修建电站、港口、修公路、建服装厂、棉纺织厂等实施援助计划,从而达到从“贸易获得利润”到“投资创造财富”的转化。

(三)构建国际营销中心作用,为加工贸易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加工贸易曾为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技术进步,缓解资源瓶颈,引入竞争机制,最重要的是带来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成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效率提高的主要动力。全面对外开放以来,加工贸易额占我国外贸出口额的一半左右。但是,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下降幅度最大,为此应加快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使产品向高技术、高增值、抵抗危机能力较强的产品转型。同时应组建国际营销中心,寻找新的市场、改变被动接单生产的模式,积极主动地寻找并培育新客户,分解订单,组建更多形式的营销模式。

传统的加工贸易是以销售商根据消费者需求信息制定采购计划,拿到需求订单后,再寻找加工企业下达订单,加工企业根据订单寻找原材料供应商,配合资金流、物流的功能实施完成了订单—采购—生产—出口的流程(参见图2)。在这个流程中,生产企业被动地处于整个过程的利润最低点,但危机到来了,订单减少或消失,只能处于坐以待毙的状态。在新形势下,要改变这种状态,建议成立国际营销中心,构建新的加工贸易模式(详见图3),由生产企业传递产能信息给国际营销中心,国际营销中心根据产能寻求市场需求获得订单,之后分解订单寻找加工生产厂商,加工生产企业根据订单寻找原材料供应商,成就订单,实现加工贸易。在新的模型框架下,国际营销中心借助电子商务等平台实现国内加工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配置,开拓了国际市场,同时带动了信息产业、物流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并通过物流金融的功能,保证了资金链的有效连接。

(四)更新加工贸易理念,坚持从产品转内销向产能转内销转变

加工贸易是以加工为特征的再出口业务,其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加工贸易方式有进料加工、来料加工、装配业务以及协作生产等。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需的萎缩,使得外贸加工企业订单需求减少,产能过剩。对外出口减少并不意味着产品的积压,更多的是产能的闲置。商务部的自2005年9月1日起,全国加工贸易企业使用新的《加工贸易企业经营状况及生产能力证明》并在2007年更新了加工贸易合同管理系统,通过这些规范的管理体系,结合我国的产业调整,努力使被动的出口产品的转内销,转变成为产能的转内销。

(五)加速产业调整,适应新的形势要求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针对我国加工制造业的产能过剩,政府已经做出了适当的调整,整合那些高耗能、高污染、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2009年的中美联合声明中就强调了“相信向低碳经济转型是促进所有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同时我们可以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如2009年2月,奥巴马政府签署的刺激经济新法案中包括5千万美元艺术文化拨款;法国政府于2009年2月初公布的经济振兴方案中明确拨出1亿欧元的专门款项,用于修复文化遗产及名胜古迹;日本政府于2009年4月初公布的刺激经济新一轮方案把动漫文化作为振兴经济的武器,动漫和电玩占出口的比重,由不足2%大幅增加到18%。具体来说,应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文化创新,营造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多生产文化精品,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文化产品贸易,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形势对服务贸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也要进行“理性出海”。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银行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重要力量,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扩张,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中资银行走出去面临并购、人才等方面的有利机会。而目标市场的确定、扩张方式的选择以及海外部门与母公司的整合,已经成为目前中资银行合理规避风险、实现理性出海的首要问题。

(六)通过政策外交带动贸易的发展

危机后必定出现保护贸易,但外需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各国必须参与国际贸易。因我国拥有巨大的、尚未开发的市场,而且具备经济增长潜力及创新活力,成为跨国企业决策者眼中“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国家”。所以会采用战略合作的措施,成立各种各样的区域贸易合作组织,我国也应该不失时机地走外交路线,政策外交带动贸易的发展。如:日本,以保护世界环境为理由,倡导各国签订了《京都意向书》,签字国就要在保证节能减排的标准下进行生产、生活。

但日本已经作了多年的准备,从技术研发,到生产实践,再到产品定义,使得我们为了遵守协议不得不购买他们的技术和产品。美国同样用投资带动贸易的政策,到我国投资建厂,生产节能减排的环保产品,我国又将是危机后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大市场。成为发达国家拉动经济复苏的新产业的最大的消费市场和获利源,又一次成为加工车间和消费者,生存在新兴产业链条的最底端。

综上所述,在面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时,我们应该从容面对,不能顾此失彼,走内外需相结合的道路,从时间、资金、措施等方面发挥最积极的效应,把握好现实、着眼于中期规划、展望未来,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

标签:;  ;  ;  ;  ;  ;  ;  ;  ;  ;  ;  ;  

内外部需求相互转化过程中外经贸发展的新思路_加工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