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创新、制度规约、行为典范和物质文化,进行系统的生态文化培育,从而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与自然、人类社会和谐共存,三者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状态。人类应该时刻遵循其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发展局面,在符合和谐共生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健康的经济发展及消费模式,从而达到持续繁荣的生态目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家应该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文化和符合自然规律的方式方法,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增强生态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依据生态管理体系,倡导进步、积极的生态文明建设合作治理观念,努力做到从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延伸,形成一种全方位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利用植树造林、加强草地建设,会进一步对环境问题进行整治。国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这让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了好转。但是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峻,局部环境在不断改善,总体上趋于恶化的状态,破坏速度远远比治理速度要强,生态环境的破坏仍旧进一步在加剧。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土地的退化。另外,沙漠面积在进一步扩大,森林资源也在不断减少,生物物种频临灭绝的迹象,捕杀动物的现象层出不穷。地下水位呈现出下降趋势,湖泊的面积在进一步缩小,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十分严重,草原也在逐步退化,形成荒漠。
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策分析
1、健全群众参与途径。建设绿色家园,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去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建议。政府应通过实实在在的作为,最大程度满足群众的美好环境需要,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形成“企业-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模式,充分发挥群众这一社会群体的监督作用。要通过设立举报电话、开通网络信访等方式,鼓励群众对涉及生态环境案件的举报。健全环保基础设施尤其是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环保设施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有些地区的环境问题很大程度都与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存在很大关系,如垃圾箱的安放、取暖设备的配置,等等。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生态环境压力的重要因素,过度的消费方式对产品供给具有不可估量的拉动作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使广大群众树立新的生存观和幸福观。
2、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完善的生态文化建设保障体系。生态文化是我们党基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度思考,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生态观念的继承以及对人类生态学等相关科学研究成果的借鉴所进行的一次文化创新。建立完善的生态文化建设保障体系,旨在以新的环境伦理道德规范来约束、调节、引导人类的行为,推动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并最终使生态环境道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所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的一部分,是公民文明程度和道德风貌的重要标志。当前,内蒙古的生态文化建设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宏观研究部署和有步骤、有计划的具体推进策略,尤其缺乏健全完善的生态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和保证制度。在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形势下,要建立生态文化教育体系,逐步让生态文化知识成为义务教育的必修课程,把生态文化教育列为大学的普修内容,把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等内容纳入各级领导干部专题教育计划,加强企业的生态文化建设,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全民生态素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转方式、调结构,切实推动形成绿色清洁的生产方式。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例如,某地坚持把文化旅游作为重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持续推进,谋划实施“一心一线五区”重大旅游基础项目,为“全域旅游”构建框架,支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坚持将工业转型作为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的重要抓手,围绕“传统产业提升、新型产业培育、新能源产业开发”三条路径,实施了深加工项目,推动传统产业提升;实施铜冶炼弃渣及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新型装饰材料等新型产业项目,推动废弃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抽水蓄能电站、风力发电及光伏发电等项目,开发水、风、电新能源,培育绿色产业、清洁产业,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持续升级。
4、做好政策保障工作。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系统阐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理念、原则、目标以及八项制度具体的改革内容,构建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保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框架,确立了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我国绿色转型和绿色增长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生态经济,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优势经济模式,使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共同前进。
5、对国土空间开放格局进行优化。空间的开发处于失衡的状态,区域内部的发展不够协调,这很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对生态文明加大建设,首先要突破国土空间,并对开发格局实施优化。让人口资源和环境能够处于十分协调的状态,让社会的生态效益能够互相统一,对开发强度进行控制,对空间结构进行调整,让生产空间能够达到高效的状态,确保生活空间能够适度,营造一个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对自然实施有效的修复,让农业拥有的田地能够更加美好。将主体功能区域加大建设,让城市化格局能够越来越合理,让农业的整个发展格局为生态安全格局,对海洋资源加大开发力度,对国家海洋的权益加大维护,发展成为海洋强国。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趋势
1、协同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物质环境共同构成了人类生活环境,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依赖自然生态这个基础,依靠经济社会这个纽带。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不是硬币的两面,不应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立。生态效应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应,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应该协调推进。
2、科技化。科学技术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手段,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因此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依赖科技创新。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日益成为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是运用绿色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尤其是能源和资源消耗突出的传统行业,加快构建高效节能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促进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升级。二是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为重点,引导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产品,全面推进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结语
生态环境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就需要对生态文明加大建设。面对目前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治理,突破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让生态能够良好的发展,确保人类的健康。
参考文献:
[1]谭英俊.柔性治理:21世纪政府治道变革的逻辑选择与发展趋向[J].理论探讨,2018(3):150-153.
论文作者:简箐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生态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文明建设论文; 人类论文; 环境论文; 产业论文; 文化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