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第二人民医院 165000
【摘 要】目的 探究痛风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抽选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52例痛风患者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经临床检查、分析、确诊后,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内科综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6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早明确诊断,及时采用内科综合疗法能够显著提高痛风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痛风;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痛风为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形成[1]。现抽选我院收治的52例痛风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痛风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疗效。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52例痛风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60.2±1.3)岁。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经临床检查、分析、确诊后,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内科综合治疗,具体如下。
2.1诊断
2.1.1临床表现
(1)无症状期:无临床表现,只在血液检查时发现有高尿酸血症。
(2)急性关节炎:常为首发症状。急骤起病,剧痛难忍,最易受累的部位依次为跖趾、踝、跟、膝、腕、指、肘,局部红、肿、热、痛,可伴有关节积液、发热、白细胞增高等。
(3)痛风石和慢性关节炎:痛风石最常见于关节内、关节附近和耳轮,为黄白色大小不等隆起。坚硬、易磨损、破渍后有白色糊状物排出[2]。严重者有骨和软骨破坏,可导致畸形。
(4)痛风性肾病: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甚至肾衰竭等。
(5)尿酸性尿路结石:无症状期即可出现血尿或肾绞痛。X线检查常不显影。
(6)伴随疾病:常与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及高凝血症相伴随。
2.1.2实验室检查
急性期有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加,血小板可升高,血沉明显增快,合并肾损害时,尿常规检查可有蛋白尿、血尿等,血尿酸常可增高;行关节腔或结节自行破溃物及穿刺结节内容物,在旋光显微镜下,见白细胞内有双折光现象的针形尿酸盐结晶。
2.1.3 X线检查
急性期有软组织肿胀,慢性者可有关节面毛糙、关节间隙变窄、痛风石沉积和骨质的穿凿样、虫蚀样破坏[3]。
2.1.4痛风诊断的确定
血尿酸增高 关节腔穿刺取滑囊液行旋光显微镜检查,可见白细胞内有双折光现象的针形尿酸盐结晶;痛风石活检和穿刺取内容物检查,证实为尿酸盐结晶;受累关节X线检查,可协助诊断;有困难者,秋水仙碱诊断性治疗迅速显效。
2.2治疗
2.2.1一般治疗
控制饮食总热能;限制饮酒和高嘌呤食物的大量摄入;每天饮水2000ml以上;慎用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等;避免诱发因素,积极治疗相关疾病等。
2.2.2高尿酸的治疗
(1)排尿酸药:①苯溴马隆(痛风利仙)25~100mg,从小剂量开始,每日1次;②丙磺舒(羟苯磺胺)初始剂量0.25g,每日2~3次,2周后逐渐增加剂量,但不宜超过2g/d,适用于高尿酸血症而无痛风发作者[4]。多饮水、并服碳酸氢钠3~6g/d。
(2)抑制尿酸生成药:与排尿酸药合用效果更好。别嘌醇100mg,每日2~4次,待血尿酸降至360umol/L以下,可减量至最小剂量。或可给予别嘌醇缓释片250mg/d。
2.2.3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
(1)秋水仙碱lmg,每2小时1次,一日总量维持4~8mg,持续24~48小时或出现胃肠道反应停用。
(2)非甾体消炎药:可选用吲哚美辛25~50mg或布洛芬0.3~0.6g或扶他林25~50mg口服,每日3次;或罗非昔布25mg,口服,每日1次,症状缓解后应减量,5~7日后停用。
(3)糖皮质激素:上述药物治疗无效后可考虑使用泼尼松0.5~lmg/(kg?d),3~7日后迅速减量或停用,疗程不超过2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50U溶于5%~10%葡萄糖溶液中缓慢静脉滴注[5]。可同时口服秋水仙碱l~2mg/d。
2.2.4发作间歇期和慢性期的治疗
目的是维持血尿酸正常水平,较大痛风石或经皮溃破者,可手术剔除。
2.2.5积极治疗伴发疾病
降压、降脂、减重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等综合治疗,处理痛风性肾病和尿酸性结石。
3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例数(%)]
4讨论
痛风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常与肥胖、糖代谢紊乱、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聚集发生。原发性痛风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男性(约占95%),女性多见于更年期后发病,常有家族遗传史[6]。防治的目的在于控制高尿酸血症、预防尿酸盐沉积;迅速终止急性关节炎的发作,防止尿酸结石形成和肾功能损害。
本研究中两组痛风患者经治疗后,研究组中,显效12例(占46.2%),有效13例(占50%),无效2例(占7.7%),治疗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中,显效7例(26.9%),有效11例(占42.3%),无效8例(占30.8%),治疗总有效率为69.2%。可见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及早明确诊断,及时采用内科综合疗法能够显著提高痛风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罗卉,方卫纲,左晓霞,等.我国痛风患者临床特点及诊疗现状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18,57(1):27-31.
[2]李益军,李义凯.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规范防治[J].海南医学,2015,(13):1952-1954.
[3]赵有明.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X线诊断分析[J].医学信息,2015,(43).
[4]李海峰,董莎莎,方丽萍.老年痛风患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J].中国处方药,2016,14(3).
[5]程祝强,金毅.老年人痛风诊疗进展[J].实用老年医学,2017,(1).
[6]李朝霞,戴冽,李谦华,莫颖倩,韦秀宁,郑东辉.痛风患者的疾病负荷与诊疗现状[J].广东医学,2015,(19):3041-3044.
论文作者:田素云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痛风论文; 尿酸论文; 患者论文; 关节论文; 关节炎论文; 两组论文; 内科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