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剩经济”给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_外向型经济论文

“过剩经济”给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_外向型经济论文

“过剩经济”给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论文,新机遇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我国的市场供销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卖方市场已转变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买方市场。供过于求的消费型市场模式已在中国全面形成。据中国国内贸易局日前对610 种主要商品供求状况的统计分析,在历史上统计范围内的短缺现象已经全面消失。中国开始进入“过剩经济”的时代。

我国“过剩经济”的出现,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也是我国经济生活中发生的符合世界经济潮流的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同志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认为,市场短缺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要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必然要完成由供给约束型向市场约束型转变。因此,过剩是市场经济下的一个常态,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发达国家的社会富裕,实际上是在本世纪30年代世界性过剩危机之后才逐步完成的。而在这一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供大于求始终是经济内在矛盾最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目前的买方市场还只是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还不是机制健全、供销适度、法制完备买方市场。其特点:

一是工业企业比较效益下降,固定资产折旧率低,企业债务负担沉重,银行“惜贷”及不良资产增多等现象已明确无误地传达出生产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利益矛盾趋于激化的讯号,严重影响了生产型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的更新换代。

二是我国至今未能形成大型、特大型流通企业。城乡商品交流渠道不畅,市场分割,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严重,城市消费品供应系统发展趋势与城市化、社会化方向严重相悖。

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和城市“下岗”现象的普遍,造成城乡居民收入阶梯等级少而级差大,且各阶段收入增长幅度悬殊,富裕层与贫困层的差距呈扩大趋势。

四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外部经济增长环境明显恶化,相邻国家的货币贬值和经济增长速度大幅放缓对我国出口增长构成明显威胁。

近两年,我国针对“过剩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制定了一系列对应政策:如多次降低银行利息,扩大个人购房贷款规模,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准许外国金融机构在中国落户,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市场的活跃,盘活了资金存量。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因为在社会购买力普遍不良的情况下,单纯鼓励人们“花钱”的政策显然是难以奏效的。我们从素有国民经济“晴雨表”之称的证券市场上可以看出,人们对一系列重大调控政策反应平淡,1998年7月1日第5次降息后的市场反应竟然是股价大幅度下挫。 这就充分说明了我国新的市场热点还没有全面启动。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每当出现供求关系严重失衡时,用短期应对手段,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供求矛盾。从长远的、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对“过剩经济”的扼制必须从社会经济关系上作全面、积极的调整。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来调整内部的供需结构。二战前夕,美国碰到低水平的经济过剩,罗斯福新政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大搞工业革命、发展高技术产业、加速固定资产的折旧等,较好地拉动了1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70年代初,日本利用国内商品过剩,广泛开拓国际市场,加大对外商品倾销的力度,从而转嫁了经济危机,有效地扼制了经济的衰退期。目前,我国也应该抓住机遇,扩大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一、 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高技术引进的步伐是转变我国“过剩经济”和尽快与世界经济同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当今世界,其商品竞争说到底是以科技特别是高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随着国际市场商品结构的变化,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初、粗级产品的市场已处于停滞状态,其贸易增长也只能处于动荡性增长。据世界银行今年9 月份出版的《商品市场与发展中世界》,季刊的一份报告预测,世界初级价格近期内尚无明显的回升前景。报告认为,几乎所有初级产品均面临着需求疲软和库存上升的局面,而技术密集型的高技术产品正成为最具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确保其产品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加快更新换代的周期,就必须不断提高商品的质量和档次,降低生产成本。这除了要靠自身开发、创新之外,还必须大量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要多举办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中外合资、独资和合作企业。并通过消化吸收,增强民族工业的自主设计、生产、开发、研制、创新的能力,推动我国主要战略产业的技术进步,促进我国重要产业到下个世纪初成为高科技产品的先导产业。

二、引导外贸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是转变我国“过剩经济”和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关键。

我国外贸企业应抓住机遇,主动出击,进一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避免因出口市场所在国家、地区因政策调整或经济变动而招致大量损失。当前,一方面要深度开发欧洲、北美两个传统,密切跟踪市场需求变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得先机;另一方面要积极开拓东欧、独联体、拉美和非洲等颇具潜力的市场,加大开发力度,使之成为新的增长点。同时,由于东南亚诸国货币贬值使进口商品成本加大,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因出口商品带来的价格优势。又由于这些国家普遍加强管制、紧缩银根,造成资金相对短缺,其出口企业国际竞争能力也会受到一定抑制。而我国外贸企业近年来通过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狠抓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企业抗风险能力和适应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从而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稳了脚跟,并学得了自我经营的本领。据海关总局统计,1997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达17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已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发展跨国经营, 实现优势互补是转变我国“过剩经济”和达到生产力要素在国际范围优化配置的重要内容。

进入90年代,全球化和集团化是国际经济中的两个重要发展趋势。面对我国“过剩经济”的出现,我国企业更应该以积极的姿态走进国际经济的大舞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自觉按国际惯例办事,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充分利用别国的资源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达到生产力要素的最佳组合,从而带动传统工艺、成熟技术、成套设备、劳务贸易的出口。

我国企业实现跨国经营起步较晚,但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我国在境外投资的企业达139个国家和地区。 这标志着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已有了良好的开端。然而,就总体而言,我国海外投资的规模还很小,在国际直接投资2.3 亿美元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必须大力发展。1997年9月,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这表明,我国企业走进国际市场、开展跨国经营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四、 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是转变我国“过剩经济”和走集约化经营之路的有效途径。

据国家劳动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1997年底,全国劳动力资源总数为84570万人,从业人员为69600万人,剩余劳动力为14970万人。 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大量过剩,特别是近年来城市“下岗”人员的不断增多,这一方面给负担沉重的再就业工作增加了新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这一部分人没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购买率。因此,加速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刺激人们购买欲望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众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应运而生,并纷纷走进国际市场。他们通过对外承包工程、兴办境外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劳务输出等业务,带动了大批剩余劳动力向国外转移。还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但是,我国的这项事业仅仅才是开始,就整个国际承包市场来看,中国所占份额还很小,仅为1 %左右。这与我国丰富的劳动资源不相适应,必须花大力气开拓,使劳务输出由单一型、小规模、分散化,向多领域、大批量、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实践证明,我国劳务人员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他们肯吃苦耐劳,能遵守纪律,有过硬技术,且劳动力价格合理,深受外国业主的欢迎。另外,我国经过近50年的经济发展,已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拥有适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和经验。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在相当程度上掌握了通行的国际标准,具有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承揽设计、施工、监理、咨询、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这些都为大力发展我国的外经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五、强化主动参与意识, 扩大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主体是转变我国“过剩经济”和营造良好的对外开拓环境的可靠保证。

发展外向型经济不是少数人和个别企业的事情,而是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和重视的工作。必须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引导企业树立国际国内是一个统一大市场的观念。强化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努力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使我国外向型经济保持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势头。

扩大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主体,就是要由单纯的外经、外贸企业扩大到所有的工业、农业、商业企业,扩大到所有的国有、集体、乡镇、私营、个体、三资企业,扩大到所有有对外经贸经营权和没有对外经贸经营权的企业。引导、动员所有企业抓住当前良好的发展契机,大胆开拓国际市场。

各级政府和外经贸管理部门要营造宽松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环境,按照国际惯例的要求,建立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机制,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把工作重点放到宏观调控上来,并运用经济、法律、审计、监督等手段规范外经贸秩序,积极为企业提供人、财、物和政策、信息、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加强市场调研,制定相关政策,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切实使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成为转变“过剩经济”的可靠保证。

标签:;  ;  ;  ;  ;  

“过剩经济”给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_外向型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