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中法两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障模式的比较研究_养老保险论文

中国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中法两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障模式的比较研究_养老保险论文

中国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中法两国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障模式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国论文,养老保险论文,多层次论文,中国论文,中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现代社会对老龄化和养老保障问题已逐渐给予重视。1999年为“国际老人年”,人口老龄化已不再是某一国所特有的现象,而是全世界都普遍面临的问题。随着老龄化的加剧,随之而来的社会养老保障就越来越成为各国经济的负担。适当调整人口政策,建立一个合理的养老保障制度已是各国首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人口学者已关注到这些问题。只是大家的研究视野不尽相同,有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论述人口老龄化,认为“经济发展变化对人口的发展变化起决定性的作用”(注: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可协调发展》,《市场与人口分析》97年第3期,P8。)。 诚然,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一些非经济因素也应给予充分考虑。比如,人们观念的改变,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等等。现有的大多数研究对这个“经济决定人口发展的假设”并没有从实证研究给予很好的论证和说明。还有一些研究在论述养老保障制度时,注重社会对养老的作用(注:张文范:《中国人口老龄化与战略性的选择》,《人口与经济》98年第1期,P55—59。),而对商业保险是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则没有加以足够重视。在分析家庭养老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受到的挑战时,一些学者结合东、西方进行分析、比较(注:姜向群:《家庭养老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面临的挑战》,《人口学刊》97年第2 期,P18—22。)。然而,由于诸多原因, 现有的研究对西方发达国家以往和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障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和探讨不多。鉴于此,本文就中法两国的有关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等特征,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建立相关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两国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进行比较深入的量化分析,希翼对发展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政策有所启示。

二、中国和法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比较

与法国相比,中国老龄化规模大,发展快且高龄化趋势显著。中国95年65岁以上人口是7449.8万人,约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1/5,其中75岁以上人口是2210万人。而法国95年65岁以上人口数是882.5万人, 其中75岁以上人口是377 万人。 老龄人口比中国要少得多。 且中国从1982—1995年,老年人口增长率年平均为3—4%,平均每年增加300 —400万人, 老年人口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欧美各国的增长速度。这使得中国的人口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从1982年算起到2000年只用了18年,而法国的人口转型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平稳的渐进过程,它用了整整115年。

中国人口老龄化是同人口膨胀同时存在的,而法国人口老龄化是与人口的低速发展相并存的。中国虽然由于计划生育的强劲作用,出生率下降得很快,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使我国陷入“低增长率,高增长量”的境地。中国95年总人口是12亿多,而法国仅6千万左右。 这样一个人口结构态势给中国解决老龄化问题增加了难度,使得中国不能象法国那样采取鼓励生育的办法来缓解老化速度。

法国由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革命,先经历了生育率主导的人口老龄化阶段,然后过渡到死亡率为主导的老龄化阶段。即先“底部老龄化”后“顶部老龄化”。而中国由于计划生育的强劲作用和医疗卫生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等使得“顶部老龄化”和“底部老龄化”同时出现。而且人口老龄化比法国来得更迅猛、更突然、也更难以控制。

中国人口老龄化同经济发展不同步,有个“时间差”,而法国却是在物质准备充足的情况下发生老龄化的。1995年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569美元,而法国是24500美元。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医疗费用、退休费用的负担也非常重,所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中国经济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产生的。

相对于法国而言,中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发展不平衡且人口素质普遍不高。1996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42‰,上海、 北京和山东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40‰、2.68‰、3.84‰。而诸如新疆、西藏、贵州、青海、宁夏等不发达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则分别为12.85‰、16.20‰、14.36‰、14.69‰和13.78‰。而法国的人口老龄化地区发展比较平衡。社会人口的老化必然带来劳动人口的老化,这必将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法国的劳动人口素质相对较高,而且科技发达和生产设备先进,人口老化对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尚不会造成严重影响。但我国由于人口素质不高,1996年文盲、半文盲人口数占全部人口比重的17.28%。青海、西藏、宁夏、贵州这些地区的文盲、 半文盲比重更高,分别为42.14%、61.13%、25.02%、30.18%。就是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文盲、半文盲比重也为7.33%和9.7%。 中国这种地区间的不平衡性和人口低素质的特点,无疑将不利于人口政策的统一性,也会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与法国农村相比,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相当普遍。在现代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年青人口的跨地区迁移和流动越来越频繁(注:姜向群:《家庭养老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面临的挑战》,《人口学刊》97年第2期。)。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往城市流动, 加剧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而对于法国来说,由于其经济发展比较均衡,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小。而且由于环境污染、交通阻塞、噪音等各种因素,人们更倾向于生活在郊区,所以法国城乡人口老龄化差异很小。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多元回归模型分析

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同经济发展不同步的分析可以结合多元回归模型来进行。我们先考察中国和法国老龄化水平与有关指标的关系。

表一 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及相关指标

年份 1985

1988

1990

1991

人均GNP(美元) 291364342354

寿命(岁)

6969.3

69.5

69.6

出生率(%)17.80 22.37 21.06 19.68

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重(%) 5.18

5.43

5.605.7

年份

1992

1993

1995

人均GNP(美元) 415509569

寿命(岁)

69.7

69.870

出生率(%) 18.24 18.09 17.12

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重(%)5.85.96.1

资料来源:1.“The Sex and Age Distribution of the WorldPopulations-The 1996 Revision”United Nations,New York,1997,P276—277。

2.《中国统计年鉴》1987年第90页,1994年第59、737页,1997 年第69、832页。

表二 法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及相关指标

年份 1985

1988

1990

人均GNP(美元)9420

17810 19710

寿命(岁)

74 75 76

出生率(%) 13.9

13.67 13.40

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重(%) 12.95

13.60 13.98

年份 19921994

1995

人均GNP(美元)22720

23420 24500

寿命(岁)77 78 79

出生率(%)13.00

12.60 12.40

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重(%) 14.50

14.90 15.19

资料来源:1.“The Sex and Age Distribution of the WorldPopulations-The 1996 Revision”United Nations,New York,1997.P376、377。

2.《中国统计年鉴》1994年第59、737页。

3.张塞 主编:《国际统计年鉴》1996年第90页。

用Y代表65岁以上老人比重,X1代表人均GNP,X2代表寿命,X3代表出生率。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表一、表二,可建立以下回归模型。

中国模型:Y=53.949+2.0E-0.4X1+0.857X2-4.9E-0.3X3 (1)各变量数据及模型参数情况如表三所示:

表三 因变量:65岁以上老人比重

自变量 系数 调整后R[2]值F

常数-53.949*

人均GNP2.0E-0.4**

寿命

0.857*

1.0006067.96

出生率 -4.9E-0.3**

*置信度为0.01;**置信度为0.05

表四 因变量:65岁以上老人比重

自变量系数调整后R[2]值F

常数 14.345*

人均GNP

4.7E-0.5*

寿命 0.102**1.000 52263.3

出生率-0.678*

*置信度为0.01;**置信度为0.05

法国模型:Y=14.345+4.7E-05X1+0.102X2-0.678X3 (2)

各变量数据及模型情况如表四所示:

模型(1)、(2)都说明了人均GNP、 寿命和出生率同人口老龄化比重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其中,人均GNP、 寿命同人口老龄化比重是同方向关系,出生率同人口老龄化比重是反方向关系。中国和法国的三个系数有所不同,这说明各自影响的作用有所区别。如:中国老龄化比重受寿命的影响比较大,而法国却是受出生率的影响更大。

为了便于两国经济的比较,我们来预测一下当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达到法国1995年的水平,且寿命和出生率也是和法国一致时人均GNP 的状况,由方程(1)得:中国的人均GNP为6694 美元。 即届时中国的人均GNP只相当于法国1995年人均GNP的27%。

反过来,我们假设法国当年的人口老龄化水平及寿命,出生率均和中国1995年的水平一致,则其人均GNP为负数。 这说明法国当前的模型不适用于中国的情况。因为法国的模型是建立在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基础上的,在象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人口老龄化水平又相对较高的不一致情况下是不能套用的。

中国1995年的人均GNP仅为569美元,而法国是24500美元, 相当于中国的43倍,65岁以上老人比重1995年中国是6.1%,法国是15.19%,为中国的2.5倍。 这两个倍数之间的巨大悬殊和以上预测分析都说明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在经济准备不充分的条件下产生的,社会对老龄化问题缺乏适应性,也导致养老制度的滞后。中国只能从国情出发,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养老保障体系。

四、建立与人口老龄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法国由于人口老龄化出现较早,所以它很早就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实行“高税收,高福利”政策,长期以来实行现收现付制(pay-as-you-go)的筹资方式。但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命科学研究的飞跃发展,人的平均寿命普遍提高,法国在1995年已提到79岁。在纳税人(在职职工)和领取保险金的老年人的比例日益缩小的趋势下,不得不通过提高养老保险费率来获得必要的养老保险资金。而福利普遍性和刚性因素,使得在职职工的税费负担及国家财政负担越来越沉重、代际之间的冲突加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也影响了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注:皮立波,杨生斌:《国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人口研究》97年第6期。)。鉴于此, 法国也已经在不断寻找改革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道路。如:加大了年薪中个人缴费的比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也由单一转向多层次、多形式和多重支持体系,包括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强制储蓄保险、个人年金保险等,并提倡基金运营商业化。

中国应建立什么样的养老保障体系呢?在论述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离退休、退职职工保险费用的资料:

从表五可以看出,离退休、退职人数和保险费用是呈逐年递增趋势,且离退休金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国有单位的。预计到2000年离退休人员人数和费用将比九十年代中期有成倍的增长,2020年将会再翻几番,成为财政的一大负担。而我国目前经济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国家能够用来支付社会保障的资金还十分有限,还不能兴建充足的社会保障设施,不能象法国那样采用高福利政策。所以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表五 1980—1996年中国离退休、退职职工保险费用状况

离退休、退职人数(万人) 离退休、退职保险费用

年份 其中:国有

其中:国有

合计 单位 合计 单位

1980 816 63850.4 43.4

1985 16371165 149.8 119.2

1990 23011742 472.4 382.4

1992 25981972 695.2 572.8

1994 29292299 1218.91022.0

1996 32122515 1817.81537.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P749,P750

1.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优势。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提倡家庭养老不仅能满足老人的物质需求,更能满足老人的精神、心理需求。而且,在保障资金相同的情况下,家庭养老的质量会更高。改革开发以来,传统的尊老敬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而且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家庭规模不断萎缩,这对家庭养老也是一大挑战。因此,除继续提倡家庭养老的优良传统外,我们也要探索其它社会养老模式。

2.社区服务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最佳组合。人到老年后,地缘文化观念更加浓厚,左邻右舍的情感维系更为重要(注:张文范:《中国人口老龄化与战略性的选择》,《人口与经济》98年第1期。)。 社区服务具有就近就便,与子女不分离,与邻里互敬互助,同时还可享受到社会养老的好处。社区服务有很多种方式,如老人保健服务中心,定期派人上门服务,邻里包护活动,院、区共建,企、街共建等。

3.借鉴国外做法,组建老人“共同家庭”。所谓“共同家庭”是老人们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组建的,他们自筹资金购置设备,几个人居住在一起,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共同负担一定费用。这种共同养老可以克服孤寡老人无以为靠的状况,又不感到孤单寂寞,低龄老人也可照料高龄老人。

4.建立与人口老龄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并适当引入商业保险。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城乡有别和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由国家基本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保险组成。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宜采用现收现付与部分积累相结合的模式,即在现收现付的基础上,建立个人帐户储存积累,多征集一部分保险费为积累基金,为下个世纪高峰期的退休金剧增做准备。

5.实现健康老龄化,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变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为动力。健康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群体大多数健康长寿,健康预期寿命提高,不仅体现为寿命的长度,更重要的是寿命质量的提高(注:张文范:《中国人口老龄化与战略性的选择》,《人口与经济》98年第1期。)。健康老龄化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为其工作目标。它强调老年人既要生理上的健康,更要心理上的健康;既能过有尊严、有保障、有安全的生活,又能自由自在地实现自身价值。中国目前的低龄老年人(指65岁到74岁)占老年人口(即65岁以上)的比重挺大的。其中1980年为72.96%,1985 年为70.71 %, 1990年为70.55%,1995年为70.33%。这说明我们可以开发利用大量的低龄老年人资源,让他们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使这部分消费人口转为生产人口,既能使老年人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又可以减轻社会的压力。

标签:;  ;  ;  ;  ;  ;  ;  ;  ;  ;  ;  ;  ;  

中国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中法两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障模式的比较研究_养老保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