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栏:为什么投标太厚?_标书论文

第15栏:为什么投标太厚?_标书论文

专栏15:标书何必太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标书论文,太厚论文,专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在参加招投标的标书,动辄几万字,十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其厚度超过砖头的标书已屡见不鲜。

标书送到招标中心以后由专家们进行评审,时间大多为半天或一天。能入围编制标书的投标单位通常有8个或更多。专家们要想在短短的半天或一天内将8本或更多的标书看完并公正、公平地打分,评出最合适的中标单位来,其时间是十分紧张的,每份标书只能走马观花地浏览一下。评标专家个个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对规范规程倒背入流的行家里手,何须将那么多的规范规程抄录于后?专家们看几大本标书都来不及,哪有时间去看似参加施工的一般人员的学历和资历资料呢?在标书中添进许多与评标不相干的内容纯属浪费,既浪费投标单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浪费评标专家的时间和精力,可谓费力不讨好。

其实,无论文章或标书,都贵短厌长。标书由于其特定的作用和评标时间的限制更是贵短不宜长。明明几千字可以说清的问题,却因某种原因硬将其拉长为几万甚至几十万字,既耗费资源又浪费时间。究其实,是某些投标单位明知自己的标书编制水平不高,就故意东拉西扯,东拼西凑,拉大旗作虎皮,妄图用标书的厚度来拔高自己,骗取积分,进而达到中标的目的。当然也与个别评标人员以标书厚薄来评价标书优劣、“以貌取人”的不求真务实的作风有关。

招投标管理机构应加强对标书编制工作的指导和管理,要引导投标企业多练内功、厚积薄发、在标书编制的深度、质量上多下功夫;更要引导投标企业在企业管理和信誉建设等方面多下功夫,而不要只作表面文章。必须纠正“标书越厚越好”的错误观念,对靠搞歪门邪道来投机的企业应进行批评教育。

(摘自《施工企业管理》2007.6)

标签:;  

第15栏:为什么投标太厚?_标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