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知识与道德实践_苏东坡论文

道德的知与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道德的知识,跟其他的知识不同,它研究人生行为的价值和处世的方法,虽然也说一些原理原则,但它毕竟是着重于实践,以实践为目的的。说得清楚一点,道德的理论,一定要跟实践配合;道德的理论与实践,一定要统一起来;道德的理论,如果跟实践脱了节,这种理论就没有价值了。

从学术上说,理论是属于“知”,实践也就是“行”;中国明朝理学家王阳明先生主张“知行合一”,就是这个道理。王阳明先生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又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大体上说,是看重于理的实践,乃是真知实行的工夫;所以,道德是着重于修养的,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他是要把道德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起来的。光是研究道德的理论而没有实践,即使给你通达很多理论,对自己也是没有益处的,这好像一个烹饪专家对你说了很多美味可口的食品,虽然能够使你听得口水都流出来,但对你那辘辘的饥肠,终究是不会饱的。

中国宋朝的苏东坡,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诗、词、歌、赋,无不精通,他有一位方外的朋友佛印禅师,是一位德学兼优的高僧;苏东坡曾从佛印禅师那里,学到了很多佛法。

苏东坡在黄州时,有一天,诗兴来了,做了一首赞佛的诗: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这是一首意境很高的诗,不是对佛法有相当的造诣,决不能做出这样的好诗;苏东坡做好了这首诗,自己反复吟哦,觉得非常满意!这时,他想起好朋友佛印禅师来,他想禅师如果看到这一首诗,一定会大大地赞赏一番,甚至会拍案叫绝。于是,他立刻把那首诗抄在诗笺上,用信封封好,叫佣人送去长江南岸庐山的归宗寺,给佛印禅师看。

黄州在长江的北岸,要到对岸的庐山,必须渡江。现在,我们趁苏东坡的佣人搭船过江的时候,来研究一下这首诗的内容:

“稽首”,就是顶礼膜拜的意思;“天中天”,是说天是人类所尊敬的,而佛的道德高于天,更为天所尊敬,所以佛被称为“天中之天”。

“毫光照大千”,是说佛的慈光,能够遍照于大千世界。

“八风吹不动”,这是一句精警动人的诗句,也是这一首诗的中心,最为重要!“八风”,是称、讥、毁、誉、利、哀、苦、乐;这八种是人生成败得失的总和。因为它会煽动人心,所以叫做风。称颂赞美,名誉利禄,和那些快乐的享受,是谁都会陶醉的;一般人每逢这些好境乐事,都会感到飘飘然!而遇讥嘲诋毁,则怒形于色;逢逆缘苦境,则忧戚于心,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有一个人,居然“八风”都吹不动他,这人是谁?就是佛。

“端坐紫金莲”,这是说佛有崇高的道德,他的修养已经到家了,所以不被外境所摇动,庄严而安稳地坐在那莲花座上。

作者做这首诗,表面虽是在赞佛,但却暗含着作者有其超然的境界:他能够跟佛一样,到达了心能转物而不为物转的地步。——苏东坡的确是个绝顶聪明的人。

这时,佣人上岸了,他赶上庐山归宗寺去。

佛印禅师读到苏东坡的诗时,并不如苏东坡所预料的赞赏一番,或拍案叫绝,反而感到这需要给他一个当头棒喝。于是,他在那首诗的下端,批上“放屁”两个大字,交给佣人带回黄州。

在黄州的苏东坡,自从佣人去后,便沾沾自喜地在等待着,他满以为佛印禅师看到那首诗时,一定会大大地赞赏,所以他一心一意地在等着佳讯传来。好容易等到佣人回来了,他迫不及待地问:“师父看了怎么说?”佣人答道:“师父没说什么,只在你的诗笺上写一些字,叫我拿回来,我不懂他写些什么。”佣人说着,便把那封信交回给苏东坡。苏东坡打开信封,抽出诗笺,看到那首诗的下端,批着“放屁”两个大字时,不禁无明火升起三千丈,勃然大怒起来!连喊“岂有此理!”他再仔细地推敲自己的诗,尽找也找不出那首诗的毛病;他自言自语地责怪佛印禅师道:“我这一首好诗,你不懂得欣赏也罢,竟把它当做放屁,你真是太糊涂了!”于是,他决定亲自去跟佛印禅师评理,马上雇船过江,上庐山归宗寺去。

苏东坡坐在船上,虽然这时江上的清风习习地吹来,可是这时他的心情,正像热锅上的蚂蚁,再也没有上次游赤壁时的心情,吟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名句了。

苏东坡赶上庐山归宗寺,气呼呼地要找佛印禅师算账,哪知禅师早已吩咐客堂的知客师说:“今天不见客。”苏东坡听了,火上加油,再也忍受不住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三步做两步地直奔到佛印禅师的方丈室来,他看方丈室的门掩着,正要举手敲门时,蓦地发现门扉上贴着一张字条,端正地写着: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苏东坡看到这两句话,立刻警悟起来,他心里暗暗叫道:“我错了!”

各位,苏东坡错在那里呢?佛印禅师那两句话,明明是警告他说:“你说能够不为称讥毁誉的各种境界所摇动,为什么竟被那区区的‘放屁’两个字,搞到无明火起,过江来和我评理呢?”这时的苏东坡,深深地感到惭愧,自叹一向对于佛法,只求理解而缺少实行,所以现在境界现前时,竟与一般没有修养的人一样,研究佛学的理论而不实践,真是“不行”!当即痛下决心,今后要把理解的道德理论,在日常生活中实行起来。同时,他又深深地感激佛印禅师给他的启示,从此,他对佛印禅师更加心悦诚服了。

各位,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德不是语言文字上的理论,它是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的。

标签:;  ;  ;  ;  ;  ;  

道德知识与道德实践_苏东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