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1]2004年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现状及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未来社会渴求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不断涌现。只有培养出这种人才的教育,才能适应教育的社会化趋势,也只有建立与之相应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才能培养出可以坦然应对未来国际竞争挑战的人才。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是为了适应这一需要。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方法,仍然比较单一地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几所学校初中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发现目前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方式仍然存在评价功能、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单一,教育评价主体“错位”等诸多问题,而作为日常学生评价的主要实施者的教师素质仍有待提高,针对如上问题拙文试图提出一些初中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改革措施,主张“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以此为基础相应地改变原有的教学目标和评价原则,从而建立以“发展”为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与评价原则,确立多元开放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在评价内容方面不仅包括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发展水平的评价,以利于激发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情感,促进学生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评价方式方面,提倡运用各种新的质性评价手段如:观察法,谈话法,专题作业,思想品德的自评与互评等方法。对评价方式中最重要的考试方式改革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措施,认为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双开”考试不失为中考改革的一个方向,避免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做出评价。
王荣江, 王家云[2]2001年在《淮、宿、连初中政治课师资队伍现状和跨世纪建构问题的调查研究报告》文中指出通过对淮、宿、连地区初中政治课师资队伍的现状和跨世纪建构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发现叁地初中思想政治课师资在结构、素质及教学全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建议从端正对初中政治课的认识、改革高等师范院校政教专业的培养模式、优化初中思想政治课师资队伍等方面着手加以解决
刘凡华[3]2016年在《赏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形成学生正确的政治观、法律观和道德观的重要阶段,所以,对初中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赏识教育是一种先进教育理念,它能增强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认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基础。本文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结合文献研究法进行资料分析,对七所初中学校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指出了赏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一些问题及其原因,并且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这些问题包括部分初中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赏识教育缺乏主观能动性,运用赏识教育的能力不够以及没有准确掌握赏识教育的基本方法;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有教师的因素,也有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提出的对策主要是针对教师和学校的,如要提高教师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赏识教育的能力,学校要对学生和教师做全面的评价等。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导言绪论部分;第二,介绍了赏识教育与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第叁,阐述了赏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现状并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第五,提出了赏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马文琦[4]2013年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暗示教学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暗示是指个体和与之发生关系的他人或环境之间潜移默化的刺激影响过程,特别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含蓄、间接的方式使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教学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教师运用恰当的暗示手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加以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自己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意图进行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暗示教学法最早是由保加利亚心理治疗医生乔治·洛扎诺夫提出来的,主要应用于语言教学。本文所探讨的“暗示教学”艺术的运用更加灵活多样,可用于各类学科的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不限于语言教学。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只有合理运用暗示艺术,充分发挥心理暗示的积极作用,才能激发学生的无意识活动,并促使学生的无意识活动与意识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增添学习动力和信心,发挥个体的潜能,提高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充分发展自我。从而达到传统教学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及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在进行理论学习,以及对暗示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由于受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环境、学生的个性心理和价值观以及教师的个人素质和教学行为等因素影响,暗示教学艺术在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恰如其分的运用,并存在消极暗示、无效暗示、不良暗示、反暗示等现象。提出在现有条件下,为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暗示教学的实效性,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自我,以身作则,增强教师权威性的积极影响;关爱学生,科学管理,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以人为本,重视学情,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把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妙用言行,巧设情境,正确、恰当地使用各种暗示手段。
王晓宁[5]2008年在《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导向性功能和规范性功能,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在实际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农村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解决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现状,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新课程理念,在文献研究和具体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思想品德课的定位和任务,阐述了思想品德课的相关理论,研究了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包括本选题的研究缘由、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本选题的研究现状与相关理论。包括思想品德课程的定位、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任务、思想品德课的基本理念、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原则性要求、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五个部分。第叁部分,D市第二初级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包括调查研究的过程、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及农村中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现状及问题。第四部分,影响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因素。主要从教师的教学方面入手,找出影响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因素。第五部分,改进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对策。针对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熊丽[6]2008年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2003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具体体现了思想品德改革的理念,为我们新一轮的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绘制出了施工的蓝图。《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从法定的角度,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思想品德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本文采用文献阅读法、比较研究法、理论分析法,广泛搜集初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梳理,对于目前我国不同时期初中思想政治课程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和概括总结,特别从2003年课程改革以来课程发生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思想政治课程今后发展的主要对策。新中国成立50多年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经历了个在发展阶段,由建国初期重视政治功能、文革时期政治运动、到改革开放后重视知识传授,再到课程改革以来转向关注学生生活的发展过程,反映了思想政治课由工具性——知识性——生活性的内在发展逻辑。2003年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未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发展,将改进当前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更新和自我完善。这种改进将会更加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体验、关注学生情感、关注学生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
洪俊, 赵学云[7]1991年在《吉林省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现状与改革》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东北师大在办学上向基础教育倾斜,为基础教育服务。以“农村初中教育改革”这一课题而写成的系列研究文章,这次发表3篇,以后将陆续介绍给读者。
郑红[8]2015年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建设的现状与改进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中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加强初中生健康思想品德的培养是我们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强与改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建设,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已刻不容缓。为了进一步了解初中生思想品德建设现状,本文从深圳叁所中学的思想品德课的建设情况调查入手,深入探讨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梳理了其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对策。正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初中思想品德课建设的现状调查。以深圳叁所中学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教学实践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从思想上的重视程度、师资及设备状况、课堂建设情况、课程开设情况、学生学习情况、效果评价情况六个方面梳理了调查结果。第二部分:初中思想品德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归因。主要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两个方面来探讨。归纳出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建设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课程地位的“重视”成“口号”、教师门槛的“高标”成“低值”、课堂建设的“改革”成“形式”、课标制度的“必修”成“选修”、学生成长的“基石”成“负担”、效果评价的“多元”成“一元”等主要问题;并深入剖析出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课程地位认识程度不深、任课教师专业成长不够、课堂建设开发力度不足、效果评价体系设置不科学等,为提出改进对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叁部分:初中思想品德课建设的改进对策。主要从落实思想品德课的首要地位、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建设完善的思想品德课评价体系、营造浓厚的思想品德教育氛围四个方面进行提出改进对策。其中,落实思想品德课的首要地位主要从提高对思想品德课的认识及确保思想品德课的首要地位两方面进行论述;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从增强教师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两方面进行论述;建设科学的思想品德课评价体系主要从改革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两方面进行论述;营造浓厚的思想品德教育氛围主要从优化家校联系、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人文资源和健康有益的网络资源叁方面进行论述。
窦瑶瑶[9]2014年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创新,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禁锢和应试教育的大的教育背景,使思想政治课在课时安排、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以及课程评价上都出现了问题和矛盾。本文正是针对这些问题和矛盾,从课程改革的背景、进程为切入点,深度剖析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在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产生问题和矛盾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具体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以期中学思想政治课能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取得成效,能在中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德育素养的养成上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改革,从构成思想政治课的五大部分:政治法律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和国情教育在不同阶段所占的比例不同为依据把改革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逐一论述,引出本文研究的主题。进一步分析了新课程改革给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带来的新变化以及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产生的矛盾。其次,通过深入调查初、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实际,阐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现状,从新的教材、教师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分析新课改带来的新变化,并着重讲了目前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产生的原因,以及寻求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对策的迫切要求。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对策,从教师角色、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评价上提出新的要求,并着重针对初中生、高中生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来阐述了适合各自的不同的教学方法。
陈回花[10]2006年在《1980年来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或大纲)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回顾了1980年至今二十多年来国家颁布的历次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并以此为背景,分析了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发展、演变的规律、特点,据此展望今后德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走向。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简要分析为什么会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揭示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改革、发展既要反映多元社会中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趋势,更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及结合德育、德育课程自身的规律进行相应的改革。 第二部分,回顾了二十多年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历次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并将其的演变、发展过程分为初步发展、深化改革和创新超越叁个阶段,力图比较全面地展示每阶段的特点。 第叁部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趋势的推动下,中小学德育课程在吸取、总结以往思想品德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经验的基础上,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内、国际教育改革的要求,建构了新的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本文拟通过德育新课程标准与1980年来历次、较有代表性的德育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比较,试图把握20年多来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变化的规律,从而彰显德育新课程标准的优势和创新之处。 第四部分,通过回顾历史,揭示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演变的规律、特点,以期为目前及今后德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初中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现状及改革研究[D]. 李琦.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2]. 淮、宿、连初中政治课师资队伍现状和跨世纪建构问题的调查研究报告[J]. 王荣江, 王家云.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3]. 赏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刘凡华. 重庆师范大学. 2016
[4]. 初中思想品德课暗示教学探析[D]. 马文琦. 苏州大学. 2013
[5].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的个案研究[D]. 王晓宁.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6].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熊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7]. 吉林省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现状与改革[J]. 洪俊, 赵学云. 现代中小学教育. 1991
[8]. 初中思想品德课建设的现状与改进对策[D]. 郑红. 湖南科技大学. 2015
[9].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窦瑶瑶. 燕山大学. 2014
[10]. 1980年来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或大纲)的比较研究[D]. 陈回花.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标签:中等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课论文; 课程改革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课程标准论文; 政治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思想品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