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渗透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运用论文_徐彤

空间渗透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运用论文_徐彤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0)

【摘 要】“空间渗透”是中国古代园林意境营造的重要手法之一。空间上的连续给人良好的心理感受;环境间的渗透可以达到透景和借景的构景效果,因而不论是在空间营造还是在景物构成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应用效果和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造诣,“空间渗透”与其他园林营造手法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特征符号”,同时也对后世的建筑空间环境营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空间渗透;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空间;营造

【中图分类号】TU98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22-0158-02

中国园林的历史十分悠久,《诗经•大雅•灵台》中有“王在灵囿,鹿鹿攸伏”的描述,[1]这是商周时期园林的雏形“囿”,那时园林崇尚自然,没有固定的造园手法,就是将一片区域加以围合,使草木虫鱼鸟兽等在其中自然生长。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到了秦汉时代,园林已经从最初的无序变得规整,开始将建筑与山水结合起来进行布局,建筑承担了园中组织者的身份,将原本无序的自然山水变得有序可循,造园手法也初步形成。到了隋唐宋时期,宫苑园林更是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南北方的园林各各取所长,因此园林发展得更趋成熟,唐宋时期,国力鼎盛,文人画家们将山水诗,山水画优美的意境引入到园林中来,增加了园林美感。及至明清时期园林发展到达了高峰,总体来说北方大气恢弘,南方精致细腻,充分传承了园林艺术的精华。纵观园林几千年的发展历程,造园手法由最初的粗陋逐渐变得精湛纯熟起来,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营造法则”。

“空间渗透”是众多“营造法则”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总的来说就是要形成空间上的连续,从而使景物达到视线上的贯通,景与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游人所观之景不再局限于某一范围之内,而能够观察的更远,形成视线上的延伸更能增添意的悠远和景的绵长。去过苏州园林的人大约都会被其中交相掩映,半藏半露的景观所吸引,实际上这便是此种造园手法的特点。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园林中空间和景物的层次越少,越是一览无余,再大的空间也会“变小”;相反,层次越多,景物越是隐藏,越容易使空间产生深远的感觉。[2]

“空间渗透”的类型共有三种,其表达手法也各自不同,我们可以将增加景观层次理解为造园师们想要达成的目的,即“果”,“空间渗透”为“因”,那么“因”与“果”之间的联系,就是“因物施法”的空间渗透手段,也是在保证园林整体环境景观的同时又存在多样性的缘由。下文将就三种类型与各自的表达方式进行探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外部空间的相互渗透

在古代园林当中,建筑单体(或组团)作为整个园林空间的组织者而存在,同时也是游览路线上的节点与高潮部分,在整个园林当中所占的比例较少,而外部空间通常会被亭、台、楼、阁、廊以及围墙划分开来,以消除完整的大空间从而增添蜿蜒曲折之感,建筑物或构筑物划分开的两个外部空间也并不会完全分离开来,这显然并不符合园林中“曲径通幽”的布局原则,而他们之间的渗透方式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两种:穿透式和视线连通式。

穿透式空间渗透的代表是在围墙上开设门洞,但并不设门,门洞除了可以供人通行以外还起到了景框的作用,往往人站在门洞处所观之景即为一幅构图精妙的景画,因此门洞的形式选择也很重要,应该起到配合远处景物构图的作用,在园林当中应用的门洞形式可谓多种多样,除了圆形,方形等规则形状之外,还常有许多异形门洞,如宝瓶型,梅花型等等,观之趣味十足。

视线连通式空间渗透则是通过开窗的手法达到效果。与门洞相同,窗也可以起到景框的作用,而窗的种类不同使得游人在视觉上的观感也存在着差异,观景最为通畅,与后景最为呼应的是空窗,与门洞做法类似,空窗也是在墙上直接开洞,并无窗棂分割。漏窗中有各种纹饰的分隔,相比于空窗的通畅,漏窗虽说连通性较弱,但是观赏性更强,且不说美丽的花纹本身极具观赏价值,单说透过镂空部分可见的影影绰绰的绿意就足够令观者浮想联翩,迫不及待的一探究竟。此外还有什锦窗,生动活泼的形状更能为景物增添些许趣味。

2.外部空间与半开敞空间的相互渗透

在园林建筑当中,半开敞的建筑形式并不少见,两者之间的渗透是通过半开敞空间本身的开敞式侧面完成的的。例如,亭与廊开敞的侧面可以形成空间上的连通,而起支撑作用的柱又起到竖向分隔的作用。通常廊在园林中会呈现出蜿蜒曲折的状态,这样行走在其中的游人,通过方向的改变和景色的变换,所体会到空间层次变化更为明显。在视线延伸方向也可形成廊内空间—外部空间1—廊内空间—外部空间2的多重转变,景观层次丰富。在实际做法中,对于曲廊的处理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将其与围墙结合,并在某些转折位置形成小小的院落空间,俗称“喇叭院”,这种极小的院落并无实际功能意义,但在增加景观层次方面却有着很好的效果,在视线横向范围之内形成外部空间—廊内空间—院落空间的多重变化,形成更加丰富,有戏剧性的景观效果。

3.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相互渗透

建筑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也多是通过特殊窗和门的设置来实现的,并且多用于非居住类的建筑(如厅堂,会客堂等)通常会采用漏窗和隔扇门,使建筑更加开敞由此形成室内与外部之间的交融,透过隔扇和廊向外看,视线由暗转明,不仅层次变化十分丰富,而且明暗的对比也使室外景物显得生动明快;甚至有些厅堂,将前后均打开做隔扇,这时,视线可以从一侧透过厅堂而看到另一侧景物形成先由外至内,再由内而及外的层次变化,从而使更多层次的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形成更加丰富的视线效果。[2]

单就空间渗透这一种手法来说,就有多种形式用以表达,可见造园艺术的博大精深,园林作为一种传统的建筑艺术形式,时至今日对建筑和景观设计师们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很多设计手法沿用至今,成为当代建筑中体现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建筑大师王澍对于传统园林精神的领悟就经常出现在他设计的建筑作品当中,用新的建筑形式去表达传统园林文化,这是对传统的解读与升华,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15号楼中,王澍在屋顶平台的一处空地上被穿插并错位设置了两面开以大小各异的洞口的隔墙,巧妙的将空地虚隔成了三个大小不一的空间,让人因阻隔而无法一眼看到尽头,这样层层的深入,使原本空间的完整与连通性被打破,扩大了空间的视觉面积,这是他对于空间渗透手法的新解读。[3]除王澍先生以外,还有许多建筑师也尝试将造园手法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其中最为成功,也是最著名的便是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中充分借鉴了传统造园手法,比如在大厅往东西侧的近端,分别是露天紫藤茶座和莲池,沿着笔直的大道向前走去,墙壁上六边形窗洞会不时的显露出窗外变换着的景色,像是围绕着水池转了很多圈,使原本有限的空间形成了无尽之感,只觉庭院深深而不知其深几许也。[4]

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湛,手法之娴熟,是千百年来的能人巧匠花费他们毕生的经历为我们留下的珍宝,在现在这个追求快节奏生活的时代,很多时候建筑都会被当成是工业产品来进行批量复制,像园林这样禁得起时间考验的艺术形式便很难再出现了。作为当代建筑设计者,我们应该多从其中汲取精华,吸收养分,在传承的同时为其注入时代的特征与活力,更好的运用到我们的设计中去,让传统园林艺术文化在新建筑当中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张艳.《诗经•大雅•灵台》研究[D].山西大学,2014.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赖寒.苏州博物馆新馆与苏州园林的空间比较[J].山西建筑,2009,35(7):28-29.

[4]张扬,刘松茯.传统解构——王澍的建筑创作手法研究[J].城市建筑,2014(7):123-125.

论文作者:徐彤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7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9

标签:;  ;  ;  ;  ;  ;  ;  ;  

空间渗透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运用论文_徐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