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中庸思想蕴含的领导艺术论文

孔子中庸思想蕴含的领导艺术论文

孔子中庸思想蕴含的领导艺术

◎乔 迈

[摘 要] 孔子一生怀揣“治国安民”的伟大抱负,他的中庸思想既是一种政治伦理要求,又是一种实践方法,是极为高明的领导艺术。具体而言,这种领导艺术可概括为:“忠恕”的境界追求、中和的形象气质和慎独明诚的修炼功夫。

[关键词] 中庸;忠恕;中和;慎独;明诚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一生怀揣“治国安民”的伟大抱负,知其不可为而努力为之,留下了众多优秀的政治伦理思想和实践智慧。中庸思想就是典型的代表。孔子的中庸思想既是一种政治伦理要求,又是一种实践方法,是极为高明的领导艺术。

一、正读中庸: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一词是孔子在《论语》中正式提出的。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的《中庸》系统阐释了中庸思想。宋明理学家们极为重视《中庸》的思想价值。朱熹将其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近代以来,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人们对传统文化多采取批判的态度来看待,对中庸思想的理解也存在很多误读的情况。

古史学家徐炳昶给鲁迅的信中就曾说:“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就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听天任命和中庸的空气不打破,我国人的思想,永远没有进步的希望。”[1]在徐炳昶看来,中庸和听天由命属于同一类,都是人惰性的表现。

冯友兰则认为,人们对中庸思想的批评都是因为存在误解。他在《新世训·道中庸》中说:“固然旧日自号为行中庸之道者,亦未见得尽能了解中庸的本义。因之他们的行为,或有可批评之处,但这与中庸之道的本身之无可批评并没有关系。”[2]也就是说,中庸思想本身是没有问题的,真正的问题在于人们的误解。人们对“中”的理解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不彻底,二是模棱两可;人们将“庸”误解为庸碌和庸俗。这些理解都是极为错误的。“中”其实是无过无不及,即恰到好处的意思。庸是不易,实质是将“中道”生活化。冯友兰极为推崇中庸。他认为“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中国哲学的主要精神,值得发扬光大。

基于商务部的结论,法院推测了为了解决非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商品补贴的问题商务部在未来可能采取的行动。其中一点是通过采取“非市场经济方法”来征收反倾销税,在这一基础上征收反补贴税,同时,对反倾销税采取“细微的调整”来抵消对同一企业进行双重征税的问题。法院注意到了商务部将要实施的措施可能会引起更多的问题与纠纷,正如其所说“这种措施是否会造成与法规的直接冲突”或者“这种措施从根本上是否为不公平的,因而造成对法规不公正的解释或者滥用”[2](P1290)。然而,法院并没有对这一话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或者分析,原因是这一问题与原告所受到的损失无关。

分析中庸思想的真正含义,离不开对中庸两字原本意义的考察。“中”字在《说文解字》中与“旗”并列,是上下通的意思。有学者考证认为:“‘中’在古文字中,是与天相观测相关的一个中杆……中杆上反映的就是神的意图。”[3]通过中杆,古人观测神秘的天,并慢慢形成对天的理解。在古代去观测天、解释天的往往是统治者,所以掌握了这个观测天的中杆,往往就掌握了政权。在后来的演化中,中有了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意思,并具有了“取中”“用中”的方法论意义。“庸”字有实用的意义。《中庸》中言:“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意思是,知道那是陷阱,就千万不要跳进去;知道中庸很有用,就要努力坚持做到中庸。

孔子最早将“中”“庸”二字合在一起,并将“中庸”视为至德。然而,孔子所讲的中庸绝不是模棱两可、折中、庸俗,而是一种道德境界和追求,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原则,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领导艺术。

天南星妖便施妖法封印了他魂魄,以此要挟全族人寻找竹沥珠。若半年之内找不回竹沥珠,被封印的族长魂魄就会灰飞烟灭。

二、好领导的境界追求:忠恕

追求极致有着次序上的要求。首先是做好准备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辞穷理屈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其次要彻底深入地进行学思践悟。不仅要学,而且要努力达到博学,而且还要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要求做事情努力做到彻底深入。最后要至诚无妄。“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天下最为诚心的人,才能摆脱个人私欲、主观意识的干扰,毫无杂念地认识客观真理,从而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并帮助他人完全发挥本性,帮助天地演化,和天地并立为“三才”。

中庸的“时中”原则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所谓“时中”,就是要“合乎时宜”,而且能“随时变通”。《论语·宪问》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孔子听说公叔文子不说话、不笑、不拿东西,很是好奇,便向公明贾打听公叔文子的为人。公明贾回答说:“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公叔文子并非不说话、不笑、不拿东西,而是该说时才说、高兴时才笑、该拿的才拿,所以才不招人厌烦。孔子听了很为赞赏,连连问:“其然?岂其然乎?”公叔文子的言、笑、取,正是合乎了“时中”的原则,所以孔子才大为赞赏。领导干部也要把握好时宜的问题,在适当的场合说适当的话,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

孔子对曾参(即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是这样理解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而子思也在《中庸》中说“忠恕违道不远”。所以,“忠恕”与孔子的中庸之道关系密切,也可以说“忠恕”是孔子中庸思想的重要方面。 “尽己为忠”,也就是追求极致,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事情做到最佳。

中庸并非折中,而是有所侧重和坚守。一方面,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气质类型。完全均衡的气质既不现实,也不实用,所谓的中和就是不走极端而已。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避免极端化的倾向。另一方面,要有所侧重和坚守,即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奢侈和吝啬都是不好的,但与其奢侈,不如适当吝啬点。最后是为人要有原则。孔子非常厌恶“乡愿”,是因为“乡原(愿),德之贼也”。乡愿跟中庸有些相像,但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庸是对德的不懈追求,乡愿考虑的却是不得罪人。所以《论语·子路》中,孔子告诉子贡,“乡人皆好之”和“乡人皆恶之”都不是好的结果。君子应该追求的是“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再好的领导也不可能让所有下属满意,好领导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坚守,要能够克服干扰和阻碍。

“推己为恕”,推己及人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既是一种宽容的态度,也是仁者爱人的博大心胸。“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好的领导要能够将心比心、体谅下属、宽容下属。因此,要用宽容对待干部的失误,保护干部的积极性,而不能一味求全责备。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孔子的最高理想。其实质就是从“推己及人”的角度出发,自己希望别人怎样对自己,就应该怎样去对别人。个人的价值正是在努力地帮助他人、满足他人需要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中国共产党立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孔子仁者爱人的博大情怀也是好领导应该努力追求的境界。所以,从为民的角度来看,共产党人的追求与孔子的情怀异曲而同工。

三、好领导的形象气质:中和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必须严格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坚持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心有敬畏。毕竟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自己没有看到过、没有听说过的事物存在,所以要保持谨慎的敬畏之心。

遵循中庸之道要求不走极端,恰到好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把握好内与外的平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内在本质,文是外在形象。质胜文会显得粗野,文胜质会显得虚浮,君子应当在内与外之间把握一个平衡,而达到一种中和的气质。另一方面是把握好度。子贡询问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良的时候,孔子回答“过犹不及”,一个对礼的追求过分了,一个却还不及,都不是好的状态。最后一方面是要兼容矛盾的性格特质。“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温和而又严厉,有威严又不显得凶猛,庄严而又安详,很好地兼容了这些看似矛盾的性格特质。这样才能既给下属如沐春风的感觉,使关系融洽,又能让下属感受到你的威严,使政令畅通。

追求极致有两个深层的含义:一是价值论,二是方法论。中庸作为极高明的方法,恰恰是最简单的方法。因为“尽性”其实就是尽心,就是坚持把日常事务做到极致,做精做细。冯友兰在《道中庸》一文最后讲了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人卖治臭虫方者,方写于纸上,用信封封固,买者须交价后,才可开视。一人买此方,交价后开视,则纸上写二字曰:‘勤捉。’”[4]虽是笑话,却蕴含着大道理。也就是说,最高明的领导艺术也是最简单的原则方法,那就是用心对待每个人和每件事。

老板娘说:“古镇建好后,周二他们才搬到镇上住下的。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还觉得很新鲜,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可日子久了,自己的土地全修成了街市,上面再也产不出任何粮食来了,他们一个个才傻了眼。后来有人传,说有的有点背景的人占了土地不光分了一套房子,还有份养老保险金哩。”

四、好领导的修炼功夫:慎独明诚

所以,只要我们固执的方向是正确的,那么坚持下去,必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中庸》中所说:“果能行此道,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论语》中展现的孔子形象是一个遵循中庸之道的中和君子,既不走极端,又有所坚守,这都源于孔子极为强调“时中”。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隐形资源。为此,我们大力建设绿色校园、书香校园,结合民普合校办学的特色,精选藏汉文化名人、格言书法作品,巧布文明行为提示语,使每面墙壁、每根柱子“开口说话”,始终让学生在幽美的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习得文明规范的行为,感受高雅文化的气息,获得情操的陶冶。例如,我们在楼层文化布置中突出传统文化特色与藏族民族特色,收到了极好的宣传和教育效果。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极少数有天分的人可以通过天赋的诚而直接达到明道的境地,从而认识规律;而大部分普通人则需要通过教育、勉励、思考等等“明”的手段而进入诚,然后才能认识规律。我们不否认少数人天生有领导才能,但大部分人是要通过勤奋努力而掌握领导艺术的,努力的过程就是明诚的过程。“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通过明的手段达到诚的状态,这个明诚的过程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做到“择善而固执”。也就是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然后坚定走下去。要像颜回一样,“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拳拳本意为紧握不舍、奉持之貌,引申为诚挚,形容诚恳、勤勉、忠谨初心。服膺意为铭记在心,衷心信奉。

孔子处处都讲修炼方法,可谓是提升领导水平的实践操作指南。这个指南,从内省和外行这两个角度来看,就是慎独、明诚的修炼功夫。

[注 释]

当海归新生代企业接班人在融入中国情境后,便需要了解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天时地利便是需要海归新生代企业接班人了解企业的外部环境与企业现实基础,这便是将时机与企业的生命周期结合;对待员工以人为本、善待竞争对手,是符合人和的观念。

[1]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6.

《卜算子》,于万树《词律》第三卷、王奕清《钦定词谱》第五卷有记载。虽体例有所不同,但均以苏东坡“缺月挂疏桐”一首为正格。

[2][4]冯友兰.冯友兰选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17, 127.

[3]任俊华注译评.国学读本——精注精译精评[M].北京 :线装书局,2014 :5.

[中图分类号] B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270(2019)06—0118—03

[作者简介] 乔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15级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供职于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政治处。

(责任编辑:王 乐)

标签:;  ;  ;  ;  ;  ;  ;  

孔子中庸思想蕴含的领导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