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研究_体育论文

2010年中国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年中论文,竞技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多年来,中国的竞技体育不仅登上了亚洲 竞 技体育高峰,而且,许多竞技体育项目的运动成绩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以我国竞技体育发 展的现状,历届亚运会、奥运会以及各单项世界性重大比赛为基础,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的方法,对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进行探讨,对预测2010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趋势,勾画 未来10年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蓝图是十分重要的。

2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需要,收集、研究了体育报刊、杂志,体育文史资料,体育统计年鉴;国家社会 、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社会结构变化等方面的统计数据、研究报告和研究资料等。采用 不同形式就我国社会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竞技体育的发展等问 题,对有关专家进行访谈。运用Microsoft Excel数据处理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运用因果分析法(趋势分析)、趋势外推法(硬指标)、定性预测法(未来情景描述)等,预测20 10年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速度及模式特征。

3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回顾50年来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运动员在各项国际大赛上不断取得优 异的成绩。从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为中国夺得第1个世界冠军至2000 年的40多年时间里,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赛等国际性大赛中,共获得 世界冠军1326个,超过和创造世界纪录995次,其中,从1959~1979年的前20年中,共获得4 2个世界冠军,而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竞技体育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 就。1980~2000年的20年中,共获得1284个世界冠军。

表1 建国以来我国运动员在全运会上超、创世界纪录情况一览表

田径 游泳 跳伞 举重 蹼泳 射击航空 航海 射箭 合计

模型 模型

第1届 1959年1 1 1 1 4

第2届 1965年 4 3

3 212

第3届 1975年66

第4届 1979年

16

16

第5届 1983年 2 13

第6届 1987年 1 3 41 8 18

第7届 1993年 10

25 6 43

第8届 1997年22

共计

1336 7 29

11 17144

104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综合卷),1949~1998,1999,9。

“奥运模式”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从表1中可见,从第5届全运会 开始创立“奥运模式”后,我国竞技体育在许多方面有了突破,特别是在破、超、创世界纪 录方面更为突出。在新中国举办的8届全运会中,总共超、创世界纪录104项次,其中,第5 届以后有81项次,约占80%。另外,在项目范围方面也有突破,前4届大部分都是射箭、射击 、航模、跳伞,以及举重的小级别项目,而后4届增加了举重的大级别,以及田径、游泳等 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竞技体育的实力正在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

我国1974年参加了在伊朗德黑兰举行的第7届亚运会,到2000年为止共参加了7届亚运会, 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表2)。

表2 中国运动员参加亚运会(第7~13届)获奖牌情况一览表

金牌 银牌 铜牌 金牌数名次 总名次

第7届 1974年 德黑兰 3346273

第8届 1978年 曼 谷 5154462

第9届 1982年 新德里 61514111

第10届 1986年 汉 城 94824611

第11届 1990年 北 京 183

107

5111

第12届 1994年 广 岛 12683

5711

第13届 1998年 曼 谷 12977

6811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成就展(体育)简介,1999,9谷世权著,体育史.北 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1980~2000年间,我国共参加了5届亚运会,连续5届保持了金牌总数第1的霸主地位。这证 明了我国的竞技体育已冲出了亚洲,正在大踏步地迈向世界竞技体育的顶峰。

自1980年以后,我国开始全面登上奥运舞台。在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我国的合法席位后 ,我国首次正式参加奥运会是从1980年第13届冬季奥运会开始的,此后至今,共参加了6届 冬奥会。我国正式参加夏季奥运会是从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开始的,至今,共参加了5届夏 季奥运会(表3)。 表3 1980~2000年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获奖牌统计一览表

金牌 银牌 铜牌 金牌数排名

夏季奥运会 第23届 1984年 洛杉矶 158 94

第24届 1988年 汉城5

1112

11

第25届 1992年 巴塞罗那

16

22164

第26届 1996年 亚特兰大

16

22124

第27届 2000年 悉尼

18

16153

冬季奥运会 第13届 1980年 普莱西德湖

第14届 1984年 萨拉热窝

第15届 1998年 卡尔加里

第16届 1992年 阿贝维尔 3

第17届 1994年 利勒哈默尔

1 2

第18届 1998年 长野 6 2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体育盛会,我国能够在1984~2000年的10 多年时间里,在夏季奥运会上跻身于金牌数和奖牌总数三强之列(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充 分显示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水平。

4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分析

4.1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1978年以来,在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国民经济综 合实力不断增强的大好形势推动下,我国的竞技体育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竞技体育整体实 力有了极大的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或实力已居亚洲榜首,与世界竞技体育强国的差距有所缩 小,竞技体育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2 近几年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

我国运动员在1998~1999两年参加各项国际性重大比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其中,1998 年获得83个世界冠军,超、创世界纪录68次;1999年获得92个世界冠军,超、创世界纪录51 次(22项)。在1999年中,在19个大项的奥运会资格赛和达标赛中有120个小项,222人获得第 27届奥运会参赛资格。在第27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并在跳水、乒乓球 、体操、羽毛球、举重、射击、柔道等项目上有出色表现,女子举重有8人次打破世界纪录 。

中国女子足球队继获得1996年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亚军后,又夺得第3届世界杯足球赛亚 军;在西安和长春2城市分别成功地举办了第4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和第9届全国冬季运动会, 检阅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力量和冰雪项目的运动水平。

4.3 等级运动员现状

竞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是保证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任何一项竞技体 育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都必须以足够的优秀人才资源为基础,必须建立相应的人才梯队和 人才链。从近几年不同等级运动员的数量变化,可以反映出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发展 情况。

国家级运动健将是我国高水平运动队参与国际竞技体育舞台竞争的主力队伍,是国际级运 动健将产生的直接后援或基础,这支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反映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基本实力和水 平。根据对我国重点运动项目(或优势项目)的考察及统计表明,近年来我们在体操、跳水、 游泳、乒乓球、射击、举重、田径、速滑等8个项目上,运动健将的人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 加 ,1998年上述8个运动项目的运动健将人数总计约为500人左右。

达到运动等级的运动员人数是指达到我国一级、二级和三级运动员水平的运动员数量。这 是我国高水平优秀运动员的基础队伍。1995年我国一、二、三线运动员总数约为309 901人 , 其中,等级运动员40 500人;1998年一、二、三线运动员总数约为349 795人,其中,等级 运 动员有46 212人。1998年我国一、二、三线运动员的人数分别为13 849人、38 571人和297 375 人。有一定数量比例的一、二、三线运动员队伍是我国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 4.4 项目布局

目前,我国在运动项目的布局方面,主要是针对奥运会竞技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有关重点运 动项目的布局,以便能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保证重点运动项目持续发展,调动多方面的积极 性,并形成了运动项目的横向布局状况。

从我国在第26、27届奥运会所获得的金牌来看,全部由重点项目布局单位的运动员夺得; 在所获得银牌的运动员中,约有90%的运动员来自于重点项目布局单位,获铜牌的运动员, 约有80%来自于重点项目布局单位。由此可以看出,各个重点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布局单位形 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拳头项目,在承担任务的重点运动项目上具有了较大的优势。

4.5 教练员

近年来,经过努力我们培养并建立起了具有一定素质水平的教练员队伍,教练员队伍的整 体教育文化程度和科学化训练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目前,在我国优秀运动队中具有大专 以上文化程度的教练员比例已达到73%。

4.6 经费投入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大幅增长,在“六五”时期投入约为25亿元人民币 ,“七五”时期达60多亿元人民币,在“八五”时期达到103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年投入20 亿元。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优秀运动员的经费投入也呈大幅上升的趋势(表4)。

表4 1991~1997年优秀运动队经费及占体育事业经费的比例情况(单位:千万元人民币)

经费额占体育事业费%

1991年 40

22

1992年 44

24

1993年 56

25

1994年 60

30

1995年 80

32

1996年 100 34

1997年 120 30

4.7 科研状况

近年来,我国体育界的科技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体育科学研究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 支持。目前,除海南省外,全国共建立了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体育科研所36个(我国台 湾省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未统计在内)。国家和各地对体育科研的投入逐年增多,体育 科研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体育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在体育科学研究过程中,人们广泛重视了体育科研成果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注重加大应 用性研究的比重。据有关统计表明(罗超毅.运动训练科学化动力系统的研究.2000年北京体 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85~1999年10届体育科技进步奖获奖成果中,有49%是直接针对具 体竞技运动的需要开展的;另有47%的成果虽然不是直接针对具体运动项目,但其研究内容 的应用性都很强;只有4%的成果偏重于基础性研究。另从1981~1995年全国省、自治区、直 辖市和体育科研院(所)上报完成的重大体育科研成果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是针对竞技体育 进行研究的课题,其中,围绕着我国优势竞技运动项目完成的成果占总数的66%,对其它运 动项目的研究成果占34%。可见,体育科研和体育科技成果对于我国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的科 学化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4.8 竞技体育体制改革

20世纪80年代初,根据我国重返国际体坛的需要,原国家体委选择并确定了以发展竞技体 育 为先导,带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均把工作的重点放 在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技术水平方面。1986年原国家体委公布了《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草案)》,要求对体育管理体制、训练体制、竞赛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改革开放的 需要。

进入90年代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后,1993年,在总结20世纪8 0年代体育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原国家体委制定了《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确定了90 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体育改革的目标与任务。

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我国竞技体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建立了20个运 动项目管理中心,分别对体育运动项目实行集束式全面管理,初步形成了体育总局宏观管理 ,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单项协会实施专项管理的新的运动项目管理体制。体育行政部门发生 了工作重点的转移。

1.运动项目管理体制的较大变化,初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运动协会制,并向实 体化方向发展。

2.建立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多强对抗的训练体制;改革国家队组建办法,按照公开选拔 、公平竞争的原则组建国家集训队,拓宽了训练渠道,鼓励社会办优秀运动队或高水平体育 俱乐部,改变运动训练经费全部由国家包起来的做法。

3.竞赛制度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积极面向全社会开放竞赛市场,通过招标、申办等形式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承办各类体育赛事,逐步实行参赛许可证制度。

4.改革运动员管理体制,运动员实行注册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有序、有偿的运动员转会 或交流。

5.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市场,开辟竞赛市场,促进竞技体育面向市场,进一步与经济活动相 结合,以足球项目改革为突破口,试行职业化管理。足球、篮球、排球3大运动项目的职业 俱乐部联赛制激活了体育竞赛市场,极大地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4.9 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

1993年4月,原国家体委在《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中指出,培 育和发展体育市场是实行体育产业化的根本途径,提出体育要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 化为方向。1993年以后,我国竞技体育的产业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足球项目改革 为 突破口,各运动项目逐渐向实体化方向发展,许多运动项目开始走职业化的道路,竞技体育 的生存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竞技体育产业化的发展,推动了我国体育市场的提升和体育消费的增加。据统计,1998年 全国体育消费总额大约为1 400亿元,其中,城市消费1 040亿元。在上述消费额中,足球产 业 达到4.62亿元,篮球产业为1.0475亿元,排球为2 000万元,体育科技与咨询经营收入1 990 万 元,电视转播权有偿转让为403万元。此外,全国体育用品行业产值近几年都以每年递增400 多亿元的速度增长;体育彩票1994~1998年共发行62亿元,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 社会资金。

4.10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化水平不高。社会化改革的重点是从事体育活动的组织由行政型向 社会型转变,这一转变的核心是改变管办不分、政事不分的状况,明确界定职能部门、项目 管理中心、协会、职业俱乐部等各个组织的社会职能和社会角色。而目前我们对上述问题还 并不明确,从而导致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不协调,未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作用 。

2.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实体化发展程度较低。职业化是竞技体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 产物。职业体育主要依靠自身经营而生存和不断发展,职业体育的发展同时受到社会经济环 境和运动项目自身特点及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制约。职业体育要求把运动项目作为商品,通过 该项目的劳动性生产和经营而形成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商业化、企业化经营体系。由于我们实 行市场经济的时间还较短,对职业体育发展的规律及基本要素的理解还不深,所以,迄今为 止,我国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实体化、企业化发展水平还较低,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这使 得我国整个竞技体育产业化发展处于较低的运行水平。

3.体育科研与运动训练实践结合的程度还不高,运动训练中的科技含量还不高;教练员和 运动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结构与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

5 2010年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预测

5.1 预测指标体系的建立

运用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竞技体育发展指标体系和科学方法,对反映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主 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定性、定量分析,在同一评估体系下对各有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是研究 2010年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的理论基础,也是确定2010年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的科学依据。衡量 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不能用单纯的某一指标,它应包括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包括奥运会、亚运 会成绩、单项国际大赛中的成绩等),教练员、运动员的知识和素质结构,运动训练中的科 技含量,竞技体育管理机制,竞技体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等多方面的发展水平。因此 ,我们在对上述各种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竞技 体育发展的指标体系(图4)。

5.2 确定预测指标的原则

1.要充分体现《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关于竞技体育发展所包含的内容和 范围,并在此基础上,结合2010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教育、社会结构等状态。

2.指标体系具有可行性。为了使2010年竞技体育发展预测指标体系能付诸实施,定期做出 评价和分析,指标体系中选用的具体指标首先从现行计划统计范围内选择。

3.指标具有准确性和可比性。准确性直接影响指标体系的质量,可比性是指每个指标所包 括的范围、计算口径必须与2010年目标相同。

5.3 确定预测指标的依据

1.根据10年规划中列出或公布的绝对值或速度,如在亚洲的团体名次(总成绩)、奥运会上 的成绩等。

2.根据过去10年中已达到的速度和水平进行推算。

3.根据预测指标体系的内在联系和相关性进行预测。

5.4 2010年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目标

5.4.1 2010年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总体目标

对各方面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以及《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 提出的2000~2010年我国体育发展的目标,提出了2010年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总目标:充分 发挥竞技体育为经济建设、为社会服务的多元功能与作用;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继续保持亚洲 领先和奥运会“第2集团”前列的地位,努力缩小与美国、俄罗斯的差距;争取全面提高竞 技体育的整体水平,努力进入竞技体育强国的行列;竞技体育运动成绩中科技、教育含量显 著增加;运动项目和运动队结构更趋合理;通过发展竞技体育,进一步推动群众体育的广泛 普及;体育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娱乐的多样化;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竞技体 育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总目标首先突出了竞技体育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多元功能和作用,用衡量竞技体育发展 的全新标准,即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推动群众体育、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发展竞技体 育产业,丰富文化娱乐活动,以及健身、教育等多方面的判断标准,替代“惟运动成绩”或 单一金牌数量的衡量标准。其次,对质量和效益做出了规定,明确了从体制改革入手,调整 项目结构和运动队伍结构,以“科教兴体”作为竞技体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推动力),促进 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在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定位上,我国面对的是日趋激烈的“第2集团”的竞争,冲击奥 运会金牌大项实力薄弱和我国较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因而,确定了竞 技体育运动水平亚洲领先和奥运会“第2集团”前列地位,努力成为竞技体育强国的发展目 标。

5.4.2 2010年中国竞技体育有关环节发展目标

2010年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总目标是一个目标体系,它包括:管理体制改革目标、运动项 目发展目标、竞赛体制改革目标、科研与训练结合目标、资源配置目标和竞技体育产业发展 目标等一系列具体目标。

5.4.2.1 管理体制改革

到2010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要基本完成以国家办为主 向社会办为主的过渡,努力拓宽竞技体育社会投资的多元化渠道,实行项目分类管理和单项 协会实体化,真正做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强化体育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的职 能,建立起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 制。

5.4.2.2 运动项目发展

世界竞技体育强国,如美国、俄罗斯等都十分注重发展自己的优势项目,狠抓金牌大户, 例如,田径、游泳项目,既是美国、俄罗斯的优势项目,又是他们在奥运会上获金牌的大项 ,2项的奖牌数占奖牌总数的60%左右,金牌数占金牌总数的70%左右。同时,各世界体育强 国都很重视奥运项目的布局,1996年第26届奥运会排名第1的美国获得44枚金牌,主要集中 在12个项目上,101枚奖牌分布在18个项目上;排名第2的俄罗斯获得26枚金牌,集中在10个 项目上,63枚奖牌分布在13个项目上;排名第3的德国获得20枚金牌,集中在8个项目上,65 枚奖牌分布在16个项目上。我国排名第4,获得16枚金牌,集中在9个项目上,50枚奖牌分布 在13个项目上。

在第27届奥运会上美国获得39枚金牌,俄罗斯获得32枚金牌,金牌和奖牌的分布也主要集 中原有的优势项目上。我国取得的28枚金牌主要集中在我们的优势项目,即乒乓球、羽毛球 、体操、跳水、举重、射击等。因此,在全面提高我国各项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同时,根据 我国目前的情况和有限的财力,应继续贯彻缩短战线,突出重点,集中力量,重点发展优势 和潜优势项目。在奥运会项目分清层次、有重点地发展的基础上,对于小项较多的项目,要 合理调整内部结构,使重点布局项目发挥最佳效益。

目前,我国开展的奥运项目有39项(包括夏季奥运会项目26项,冬季奥运会项目13项),其 中,有18项被列为重点管理项目,即奥运会比赛中的重点夺牌项目,要争取奥运会上单项前 3名、团体项目前8名的项目。从我国参加的历届奥运会情况来看,夺金牌的项目均是这些重 点管理项目。

因此,应根据我国的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发展情况和后备力量情况,有重点地进行奥运项目 合理布局,保证我国在世界竞技体育体坛的竞争中有自己的拳头项目。

5.4.2.3 竞赛体制改革

运动竞赛作为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竞技体育多元功能的集中表现形式,又是充分 展示竞技体育特有功能和谋取多种效益的形式,也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形态,对促进竞技体育 内部协调发展,以及与社会其它事业同步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未来10年体育竞赛发展应继续坚持以国际化、规范化、商业化促进竞技体育竞赛发展的方 针,深化竞赛体制改革,提高竞赛的社会化水平,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符合现代体育竞赛发展规律的,以社会办为主,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重点突出,结构合 理,层次明晰,有利于实施奥运战略的体育竞赛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完善全运会竞 赛制度,改革全国性竞技体育竞赛和奖励办法,贯彻以“奥运战略”优化竞赛结构,引导运 动训练的不断发展。

5.4.2.4 科研与训练结合

我国竞技体育在改革开放2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坚持科研与训练相结合,体育科技工 作面向运动训练的正确方向密不可分。但也存在着科研与训练的结合还不够稳定、系统和深 入,以及存在有许多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问题。因此,要真正做到科研训练结合,必须积极 探索“科训一体化”的体制,积极培养体育技术市场,进一步完善“科训结合”的机制,加 快开发研究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大力提高广大教练员、运动员的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 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5.4.2.5 资源配置

经费投入、训练基地布局和人才资源是竞技体育发展中资源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 在经费投入、基地布局上必须把资金投入转移到奥运会优势项目上来,即根据国家对奥运会 项目的总体布局,对于奥运会重点项目在经费、基地建设上予以重点保证,有效、合理地使 用中央和地方用于培养重点项目后备人才的专项经费,调整后备人才专项资金投入的比例和 结构,同时,要建立起效益投资体系,按照运动项目分类管理原则,合理地调配人力、物力 和财力;建立、健全竞技体育人才市场及其管理制度,促进竞技体育人才的合理流动。

5.4.2.6 竞技体育产业发展

竞技体育产业是最能体现体育自身经济功能及社会经济价值的体育本体产业,大力发展竞 技体育产业,有利于培养和建设体育市场。未来10年,我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应初步形成 竞技体育的国家投资、社会资源配置、体育产业经营3大经济支柱,竞技体育自我发展的能 力显著增强,逐步提高经费自给率;形成以竞赛表演为核心的竞技体育产业体系;建立、健 全以竞赛表演市场为中心的竞技体育市场体系,增强竞技体育产业开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 益,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竞技体育经济政策,基本形成我国竞技体育市场管理规范体 系。

5.5 2010年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措施

1.以管理体制改革为“龙头”,加快转变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法规制度体系。

2.以赛制多样化改革为重点,完善竞赛制度,充分发挥竞赛对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的综合效 应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3.突出竞技体育运动项目重点,调整结构。

4.加强体育科研对运动训练的推动作用,完善“科训结合”机制,加快体育科研成果开发 和转化进程。

5.加快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进程,大力发展竞技体育产业。

6.加强高水平综合性训练基地建设。

7.完善竞技体育信息网络系统,提高管理决策水平。

8.加强和提高教练员文化、业务素质的培训。

9.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

标签:;  ;  ;  ;  ;  ;  

2010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研究_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