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第四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目的:对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内囊预警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方法:患者在出现了早期临床症状后即症状发生之后的6~24小时以内,及时实施头部DWI检查,确诊为内囊预警综合征。将我院接诊的40例患者采用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式。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结果:治疗组患者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都要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的人数要少于对照组。结论:DWI指导下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内囊预警综合征患者有良好的效果,适宜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内囊预警综合征患者;DWI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8-0048-02
内囊预警综合征是种极其危险的病症,它能转化为脑梗死,颅内外出现大出血症状,发生梗死的位置一般集中在内囊,也可能出现在脑桥,24小时之内可能会发作3次以上,会影响到单侧60%以上的肢体,这种疾病的发生与穿支动脉病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医学工作者对这种疾病的研究也越来越细致[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2016年7月在我院神经内科连续住院的脑梗死患者40例,患者必须是内囊预警综合征最后一次发作在24h之内发生脑梗死的患者,共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为50~73岁平均年龄为(62±10)岁,采取随机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为20例,对照组为20例。
1.2 方法
首先对出现早其临床症状后的患者进行头部的DWI检查,确诊患者是否为内囊预警综合征,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采用常规治疗方式,治疗组患者在采用常规治疗方式的同时选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并保持为患者连续给药14d,治疗前后评定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对治疗的效果予以评价。在治疗时还要及时检查尿常规、肝功能、心电图和血压等等,此外还要记录治疗中患者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2]。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量资料的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查。
2.结果
治疗组在意识水平、治疗效果、病情恢复达到a的患者为15例,达到b的患者为4例,达到c的患者为1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对照组达到a的患者为10例。达到b的患者为5例,达到c的患者为5例,因此治疗组好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意识水平、治疗效果方面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对照组中有4例患者在用药后出现了血压下降的症状,而治疗组中只有1例患者出现了用药后血压下降的情况,因此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3]。
3.讨论
内囊预警综合征是种在临床上具有反复性,而在检查中又不容易发现异常状况,极易发展为脑梗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临床上,医务人员尤其要关注的一点是患者大血管各项指标虽都处于正常状态,但也可能会发生穿支动脉低灌注的危险,因此在临床上,为了预防患者发展为脑梗死,通常开展维持血压、扩容以及抗栓治疗。而这与由小动脉玻璃样变引起的梗死症状有本质区别[4]。内囊预警综合征在所有短暂性脑部缺血发作中占4.5%,其中单纯运动性发作占内囊预警综合征的44%,运动感觉性发作占到了总数的一半,按照平均治疗时间为17d计算,患者在3~54d内发生永久性脑梗死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42%[5]。近期研究发现,内囊预警综合征能够在脑部的多个区域产生,主要有基底节、桥脑、硬脑膜静脉窦等,从发病机理的角度看,其具有十分明显的复杂性[6]。但国内近几年对内囊预警综合征鲜有报道,本文中主要借助丹参的提取物参芎葡萄糖注射液针对内囊预警综合征的患者开展前期干预及预后改善。
DWI是当前唯一一个可以检测活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无创方法。其主要的原理是射频脉冲能够保持体素内质子相位的一致性,在射频脉冲完全关闭之后,组织的T2弛豫与朱磁场的均匀性不足,从而使质子渐渐失相位,最终使得宏观横向磁化矢量出现明显的衰减迹象。除此之外,还可以人为的在某一方向上施加一个扩散梯度场,采取一定的手段使该方向上的磁场不均,从而使体素内质子群失相位,之后再施加一个反方向的扩散梯度场,在这样的情况下,会产生两种情况。如果质子在该方向上没有产生位移,其就不会产生失相位的情况。如果质子产生移动,那么两次梯度场所导致的相位变化一直存在,因此会产生信号衰退的情况[7]。在体素当中,水分子本身会扩散,扩散的方向也不确定,在扩散梯度场方向上的扩散运动会使体素信号明显减弱。一般而言,水分子在敏感梯度磁场上的扩散距离和磁场变化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DWI通过测量施加扩散敏感度场之前和之后信号强度方面的改变来完成组织当中水分子的具体形式和扩散状态。
DWI上组织信号强度衰减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扩散敏感梯度场的强度,一般而言,强度越大,组织信号衰减的程度也越大。其次是扩散敏感梯度持续的时间,时间越长,信号衰减的程度也就越大。再次是两个扩散敏感梯度的时间间隔,时间间隔越长,组织信号衰减就越显著[8]。最后是组织当中水分子扩散的自由度,扩散的自由度越大,组织信号衰减就越显著。
该治疗方法能够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在后循环缺血患者当中,按照检测的最终结果,找到最佳的治疗时机,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在疾病发生的前期就做出正确的诊断,尽量减少治疗中所消耗的时间。按照综合检测的结果对患者的病情加以判断,并及时对治疗方案加以改进和完善,在降低了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同时,也大大的降低了患者的经济支出。
【参考文献】
[1]秦谊,陈阳美.内囊预警综合征临床表现 影像学特点及诊疗现状[J].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3):1996-1998.
[2]高萍,张志翔,陈治国,等.内囊预警综合征的临床分析(附6例报道)[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3,20(3):180-183.
[3]张洪波,尤群生,陈冬霞.内囊预警综合征发展为脑梗死7例临床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5,(2):196-197.
[4]付胜奇,张淑玲,张洪涛,等.内囊预警综合征进展为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2014,31(1):50-52.
[5]卑红喆,佟丹,王东,等.内囊预警综合征患者脑梗死的危险因素[J].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5,(8):607-610.
[6]孙亚楠,滕继军,孙凤娇。内囊预警综合征[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3,21(12):928-932.
[7]吕辉,许波,王萍,等.ABCD3评分法指导内囊预警综合征分层抗栓治疗[J].中国综合临床,2015,31(6):521-524.
[8]陈路熙,王健,何兰英.内囊警示综合征三例及文献复习[J]. 中国卒中杂志,2016,11(8):680-684.
论文作者:英月芬,付春波,葛久欣,薛伟书,孙晶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
标签:患者论文; 综合征论文; 梯度论文; 对照组论文; 注射液论文; 葡萄糖论文; 质子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