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形钢板内固定术与双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下段骨折的效果对比论文_左应才

(宜宾骨科医院骨一科 四川 宜宾 644000)

【摘要】目的:探究并比较对肱骨下段骨折患者应用Y形钢板内固定术与双钛板内固定术治疗措施实施救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接收诊治的肱骨下段骨折患者90例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Y形钢板内固定术,观察组应用双钛板内固定术。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恢复的优良率相较于对照组,提升趋势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肘关节功能评分数值相较于对照组,提升趋势显著(P<0.05)。结论:对肱骨下段骨折患者应用双钛板内固定术治疗措施实施救治,相较于Y形钢板内固定术,临床诊治结果显著,对患者骨折恢复优良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有助于患者肘关节相关功能的实现及改善。

【关键词】Y形钢板内固定术;双钛板内固定术;肱骨下段骨折;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9-0070-02

肱骨下段骨折在全身骨折情况中占比不到2%,骨干中下部骨折情况中发生合并桡神经损伤的可能性为1/3,骨干下部骨折情况中发生骨不连的可能性为1/3[1]。本次研究将我院于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接收诊治的肱骨下段骨折患者90例作为研究样本,探究并比较对肱骨下段骨折患者应用Y形钢板内固定术与双钛板内固定术治疗措施实施救治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治疗措施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接收诊治的肱骨下段骨折患者90例作为研究样本,均为我院依据相关标准确诊的肱骨下段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5:20,年龄在37~78岁,平均为(57.82±2.28)岁;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24:21,年龄在35~76岁,平均为(56.38±3.38)岁。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Y形钢板内固定术,观察组应用双钛板内固定术。首先给予患者麻醉处理,患者处于侧卧体位,对将要处理部位实施消毒操作。随后将止血带置于骨折位置上方处,切口位于骨远端位置,对皮肤、皮下组织作逐层切开处理,随后对照组采用Y形钢板实现骨折位置固定操作,观察组应用双钛板实现骨折位置固定操作,对切口作缝合处理[2]。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恢复的优良情况及肘关节功能评分情况。肘关节功能评分应综合考虑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实现情况、关节疼痛程度、关节活动性及稳定性等因素。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试验中产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骨折恢复情况对比 见表。

2.2 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就本次实验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肘关节功能评分对应数值为(88.39±3.28),对照组患者肘关节功能评分对应数值为(80.17±3.72)。由此可见,给予对应治疗方式后,观察组患者肘关节功能评分数值相较于对照组对应数值,提升趋势显著(P<0.05)。

3.讨论

肱骨下段骨折的临床表现症状为肘部及肘上的肿胀、疼痛、畸形,粉碎性骨折患者局部肿胀更加显著;创伤后极有可能会发生畸形情形,主要表现为成角及短缩畸形;肢体出现异常活动,患者神经干容易出现被刺伤或挤压情形,血管也有可能受损。因此临床上通常需要对患者肢体远端感知、运动及桡动脉搏动等情况进行检查,然后将检查结果与对侧肢体情况进行比较,以便做出明确诊断[3]。肱骨下段骨折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主要为神经受损、血管损伤、骨折不连接、畸形愈合及肩、肘关节功能障碍。神经受损中最常见情形为桡神经受损,肱骨下1/3骨折中因为骨折端的挫伤或挤压致使不完全性桡神经受损。血管损伤也是一种常见的肱骨下段骨折并发症,肱动脉损伤虽然不会致使肢体出现坏死情况,但是也会对供血产生影响,所以术中必须对血管实施修复操作。骨折不连接在肱骨下1/3骨折中比较常见,引发骨折不连接的主要因素为暴力损伤、骨折的解剖位置及治疗处理方式。肱骨下段骨折愈合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畸形愈合情况,由于肩关节的活动范围较大,程度较轻的畸形不会对肢体活动造成影响,但是肱骨骨折移位较为严重的情况则无法实现骨折功能复位,引发损伤性关节炎,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采取矫正畸形愈合方式。Y形钢板内固定术与双钛板内固定术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肱骨下段骨折情形的临床诊治处理措施,不过双钛板内固定术临床诊治效果更佳。相关研究证实,对肱骨下段骨折情形患者应用双钛板内固定术实施救治,对患者骨折位置愈合时间的缩短、肘关节的迅速康复均有积极作用[4]。本次研究发现,给予对应治疗方式后,观察组患者骨折恢复的优良率相较于对照组对应数值,提升趋势显著;观察组患者肘关节功能评分数值相较于对照组对应数值,提升趋势显著。

综上所述,对肱骨下段骨折患者应用双钛板内固定术治疗措施实施救治,相较于Y形钢板内固定术,临床诊治结果显著,对患者骨折恢复优良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有助于患者肘关节相关功能的实现及改善。

【参考文献】

[1]王栋.Y形钢板内固定术与双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下段骨折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15):98.

[2]吴小军,陈秋生,谭志强等.康复治疗对肱骨下段骨折内固定术后肘关节功能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3,(36):4457-4459.

[3]王志刚,张弛,周建平等.双钢板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术后骨不连[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3,40(5):601-605.

[4]陈勉杰.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肱骨中下段骨折14例[J].河南中医,2012,32(9):1191-1192.

论文作者:左应才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月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6

标签:;  ;  ;  ;  ;  ;  ;  ;  

Y形钢板内固定术与双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下段骨折的效果对比论文_左应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