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在信息技术的生态里实现专业成长-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探索论文

让教师在信息技术的生态里实现专业成长-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探索论文

让教师在信息技术的生态里实现专业成长*
——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探索

李生华

(福建省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福建 厦门361009)

摘要: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生活在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生态中,不仅能够获得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还可以生产发布各种多媒体的资讯,由此产生新的连接,并聚集起一群跨界创造的组织。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利用网络带来的信息与连接,在教学与管理中,推动各种技术深度融合,让教师在信息技术的生态里实现专业成长。

关键词: 教师;技术生态;专业成长

创办于2015年的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以 “诚、敏”为校训,以“融合·跨越”为办学精神,主动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1],与时俱进地吸纳信息技术,积极借助技术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校高度重视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融合,每学期初以工作要点的形式将这两块内容列为长期攻坚对象,并在学校的五年规划中列为重点工作,作为学校品牌来建设。

对于中药材需求的加剧造成中药材野生资源大量消耗,并导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药用珍惜濒危物种持续增加[42]。目前,多数中药材资源逐渐进行由野生到家种的转变,以人工栽培资源代替野生资源。但由于中药材具道地性,各地栽培黄芩种质、生态因子、田间管理差异,易造成市售黄芩质量不一,降低黄芩有效药材比例,影响黄芩进一步扩大市场。构建黄芩“无公害栽培体系”,自选择优良黄芩种质开始,结合最适生态因子筛选、田间管理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旨在为中药材市场提供无农药、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等多种对人体有毒物质的残留量均在限定的范围以内的黄芩资源。

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来建设:第一阶段学校先铺路搭桥引领教师主动适应教育信息化,通过开展进阶式的线下线上混合的信息技术研修,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培训;第二阶段重在课堂应用,在名师赛课的示范引领和学校举办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展示课中磨练教师,提升其应用能力;第三阶段创新评价方式和内容,在以评促学的激励机制下,加强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和建设,并最终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在信息技术的生态中,我校致力于提升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使教师的专业内涵成长走上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一、岗前培训,奠定生态之基

教师岗前培训是指从院校毕业的学生招聘到学校后,在正式从事教学工作之前所进行的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短期培训。教师入职前的培训极为重要,关系到教师的自我定位、目标规划、价值实现,我校教师从入职第一天开始,就全面接受信息素养的熏陶。

1.引入生态理念

2018年8月10日-15日,学校启动了针对2018年入职的36位新教师的培训,培训课程将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将新技术、新媒体、新实践作为培训的主线,重点讲解信息技术在未来基础教育中的应用前景,创造条件让教师接受信息技术生态的理念。同时,介绍学校如何以省级课题《九年制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实践研究》为依托,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应用的探索实践,并成功入选国家课题——《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信息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优秀案例分析》,勉励新入职教师在今后从教生涯中,用信息技术建构属于自己的教学艺术。

2.共享同伴智慧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动员教师全员参与,一是参与教学应用和学生应用的设计、选择、建设、应用、评价工作;二是参与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的选择、加工、制作过程[2]。我校教师群体呈现年轻化、高学历化,在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达到36%,教龄在5年以内的占73.33%,是真正的“数字原住民”,素质普遍较高,充满活力与朝气,对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有敬畏和好奇心,学校因势利导,积极创建新模式,实现个性化研修,构建信息技术的生态新机制。

我校在2018年第三期信息技术融合培训中创新实行二级导师培训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前两届优质展示课荣获一等奖的八位骨干种子选手中选拔柯俊豪、邵晶晶、黄俊、林逸飞四位教师到福建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培训,回来后他们担任主讲教师给学员进行授课。第三期培训中李生华主任专题介绍了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及我校承担的教育部子课题情况;柯俊豪老师解读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理念,分享了参加全国微课比赛荣获一等奖的感受,介绍了这节获奖微课的具体做法;黄俊老师和邵晶晶老师分别介绍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手机App的应用,并使用手机App现场制作微课,为大家打开了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新思路;林逸飞老师为大家展示了如何利用Camtasia Studio制作微课,机房实践操作让人眼界大开。从受训教师反馈看,这种培训很接地气,导师与学员无缝交流,可以随时随地交流,很高效,后续我校会不断总结并发展这种模式。

个性化培训重点放在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上,包括一体机使用、互动课件制作、无线同屏技术、AR\AR\AI技术、电子化教材(含教辅与作业)应用、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编辑。组织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学习通过备课授课资源、作业试卷、教学辅助工具、家校联系、自我提升等App和学科公众号等途径获取教学资源和教学辅助工具的方法,在收集、制作、应用、存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资源;通过QQ群、微信等社交平台,分享教学资源。

二、职后研修,建构生态模式

学校突出有情怀、有担当、有学识、有技艺、有情趣的教师发展目标定位,通过“同伴互助”,让新教师乐于了解信息技术、学习信息技术,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应用信息技术。

1.观念融合创新

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立足高标准,融入校园文化整体设计,数字校园、智慧教室、一卡通等陆续投入使用,为小组合作、高效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围绕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不是信息化教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应把握几个关键环节、基础教育未来采用的技术有哪些等问题开展深入的研讨,形成新理念,例如,无网络化、无交互、一个教师的单打独斗、单一多媒体课堂不是信息化教学;信息技术最有效的研修方法是,通过成果展示、介绍制作的方法、让教师自己试一试、想方设法鼓励教师学习,推动教师掌握实用的信息化教学工具、有趣的信息化教学方法、精彩的信息化教学案例、新鲜的信息化教学资讯。

名师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缩影,可以带动一个学科、一支队伍专业水平的发展。学校注重“搭好台子”,为教师不同的发展阶段搭建学习、交流、合作、展示和提升的平台,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3]

2.强化个性研修

人工智能、大数据、AR/VR等新兴技术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不断刺激学校产生新的教学需求。智慧教育最重要是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能力,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促使向数字化、智能化、泛在化方向发展。

2015年2月,村两委与生产队干部一起深入农户走访,了解农户家庭收入情况、竹林经营现状、劳动力问题以及流转意向。在走访中林农一致反映近年来竹林生产经营劳动力紧缺、采伐成本逐年增加、林产品不能及时下山、竹材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下降等共性问题,对竹林流转热情普遍很高。

参训的新教师借助自带手机,随时随地与学习内容、学习伙伴、授课教师进行连接,增强教学之间的互动。建立新教师交流群,群里的成员可以把日常生活学习遇到的问题发到线上交流,由授课教师或同伴进行解答,通过朋友圈学习方式,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培训效果,激发了教师的学习热情。

建校第一年,所有在岗教师均参加省教育学院举办的微课程建设培训,先后选送六批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在完成对研修教师考核的基础上,举办三期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研修优质课展示活动,脱颖而出的28位教师,将所学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展示信息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所带来的显著效果。教学反思中一位教师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名教师,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和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把互联网带入课堂,让线上、线下相结合,提高教和学的效率,并在这条道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第四,要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对违反会计准则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罚,对表现优异的人员进行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对财务人员起到激励作用,从而提高财务数据的准确性。

3.创新发展二级导师培训

李雯玲老师等分享《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从自身的经历切入,提出好的课堂应追求简单和实用,互动的课堂要讲究对话和共享,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围绕“如何跨越课堂的障碍”,从“认知访谈”和“学习性评价”两个角度进行介绍,让新教师明白如何提高认知访谈的有效性、如何对学困生进行访谈,也了解学习性评价方案设计的方法步骤。熊关曼老师以信息技术建立教育札记为纽带,串起了自己与孩子和家长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持之以恒地将学生的成长故事记录在自己的工作日志里,70多篇小日记都是对学生深沉的爱。邵晶晶老师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经验的分享,通过自己备课的过程和对教材的理解提出了思考——如何设计和展现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点,将各种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整合起来,以交互式电子白板平台为主要工具制作互动课件,在网络环境下实现课堂的交互,并将课件存在云端,方便修改和共享,为个性化教学提供帮助。

三、示范引领,内化名师之道

张艺君等教师提出,在语文课堂应当具有语文味的宗旨下,信息技术应当有效运用,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不能破坏语文教学的“语文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做的,是寻找如何借信息技术之力,与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教学设计要先行,再着力找融合点。一方面,动态画面、声音和多样性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使学习变得“有意思”;另一方面,一支粉笔很难高效展示出各种事物,比如条形统计图的教学等,但是多媒体就可以很好地展现,微课、PPT的应用等使课堂不但高效而且更加直观形象,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关键是找准融合点,应用技术来为教学服务。

1.学习名师技艺

2018年6月4-7日,全国小学科学(苏教版)教材研讨会在我校隆重举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500余名教师参会,现场观摩由我校张莲娇老师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六位教师带来的新课标示范课;厦门市统编教材优质课选拔赛也在我校举行。在名师课堂上,丰富的视频动画将复杂的知识点形象地展现出来;白板蒙层激发学生无限好奇心;以生活场景视频,观察物体形状的改变;让学生为动画视频配音,感受文中人物心情,以虚拟技术演示实验操作方法,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学生在有趣温馨的课堂气氛中积极思考、品味感悟、汲取知识,不仅突破了教育的难点,还使学生更容易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校组织各学科教师利用难得的机会,学习观摩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的方法,名师课堂具备有品、有用、有料、有趣等特点,教师在家门口共享名师资源,主动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试验,内化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2.反思促进成长

教师的个人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第一要素,教师能够经常性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扬弃性的反思,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开始。蔡欣晨老师执教的《小猴子下山》教学中不仅图文美观大方,有用智慧拼音、开小火车、连连看、你演我猜等环节不断强化学生记忆,培养动手参与能力和观察力;还有运用生字词造句,学生易学易懂。课后的教学反思中蔡老师这样写道:“传统课堂形式单一,很容易造成学生身心疲劳,从而转移注意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高效课堂的前提。课始,我利用白板中的‘蒙层’功能,给学生创设了神秘感,引出了课题‘小猴子下山’;在破解美食魔法的时候,再次利用‘蒙层’的擦除功能,让学生上台互动,学生只有读准生字才能看到生字背后隐藏的美食。此环节,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赵爽宁老师在执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别出心裁,利用信息技术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在练习环节融入了游戏PK环节,白板瞬间变身成游戏iPad,学生就在动手玩的过程中掌握了新知识,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四、智教慧学,发挥生态效益

根据以往培训针对性不强、参训动力不足等状况,对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研修的内容不再搞“一刀切”,而是由教师提交需求,自主选择报名,学校提供个性化的选择,采用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的形式,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现阶段共举办三期培训,前两期邀请省内知名信息技术专家莅校培训,第三期实行二级导师培训。第一期小班化教学,着重培养种子骨干选手,遴选出24人,上8次课;第二期面向全体教师遴选出60余人,内容更集中,实践性更强。

聚合物Poly(S)-TPBO由4,4,4-三苯基-1-环氧丁烷(TPBO)单体通过阴离子聚合作用合成(见图3),其螺旋构型能稳定存在于溶液中.聚合物的构型和长度直接与环氧丙烷的3号碳上取代基的体积和刚性有关,如果取代基的刚性和体积是合适的,则形成的螺旋构型聚醚能稳定存在于溶液中[20].图3为聚-4,4,4-三苯基环氧丁烷的合成路线.

深度学习的飞速发展为现代农业的进步带来了新的契机,深度学习技术与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可以为植物提供更加适宜的生长环境。深度学习技术能根据大量的历史信息和实时数据对未来进行合理的推断。物联网技术和深度学习技术相辅相成。物联网技术为深度学习提供持续的数据需求,深度学习技术可以处理和从中学习的数据越多,其预测的准确率也会越高。

子美千古大侠,司马迁之后一人。 子长为救李陵而下腐刑,子美为救房琯几陷不测,赖张相镐申救获免。 坐是蹉跌,卒老剑外,可谓为侠所累。 然太史公遭李陵之祸而成《史记》,与天地相终始; 子美自《发秦州》以后诸作,泣鬼疑神,惊心动魄,直与《史记》并行。 造物所以酬先生者,正自不薄。

1.教学更加精准

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推广始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学校引进精准教学平台,在进行全员培训基础上开展一系列的教学研讨活动,促进一线教师使用平台,构建“互联网+数据”的技术生态:①建立校本题库和公共题库。校本题库只在校内进行共享,公共题库取自互联网优质题库资源,解决教师选题组卷的痛点;②应用个性化学习模块,精准定位学生的薄弱点,学生根据自己的薄弱点开展个性化学习,通过对平台相关数据统计分析,让教师可以快速定位教学薄弱点和教学重点,开展个性化教学;③家长可以实时了解孩子的作业和考试情况,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④启用线上作业批改的功能。做到客观题自动批改,主观题支持线上与线下两种批改方式,并自动形成班级错题本和个人错题本,学生可以根据错题进行进阶练习,消灭错题,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2.素养全面提升

数字校园建设应坚持“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的基本思想[4],在未来2-5年内,自带设备、STEAM学习与创客空间、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可穿戴技术将逐步进入基础教育领域。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是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我校以大数据分析为手段,实施教情学情监测、教师大数据精准化教学、学生大数据个性化学习、让家长实时了解孩子学习情况,让教师教得更有智慧,让学生学得更加高效。通过移动终端、教育App、自带设备等技术工具在教学的广泛应用,重塑和整合学习环境。试点课前、课中、课后数据的采集分析,开展学习形成性评价,助推教师进行个性化教育学理论的形成和概括,从而促进教师从教者向研究者的转变。通过对学生学习、活动轨迹、资源的使用轨迹等分析,预测出学生的兴趣点,由此也衍生出个性化教育。问题化教学、白板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师研修活动,利用教学行为数据库,分析教学、分析学习,促进有效、深度学习的发生,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推进教学方式改变和教学质量提高。

信息技术生态的建构,促使教师追求有魂的信息化教学、做真正的智慧教育。虽然,学校成立仅三年多时间,但一大批教师在国家、省、市级信息化大赛中崭露头角,其中连续三年组织参加中央电教馆组织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共获得部级优课12节、省级优课9节、市级优课28节,获得2016-2018年连续三年厦门市“最佳组织奖”;学校组队参加了2018年第十六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大赛,荣获一个特等奖、一个一等奖和五个二等奖的优秀成绩;首届初中毕业生参加中考取得很好的成绩,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32):52-58.

[2]朱俊.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落地生效[N].中国教育报,2018-05-15.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人民日报,2019-02-24.

[4]教技[2018]5号.教育部关于发布《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Z].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8454(2019)08-0067-04

*基金项目: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立项课题“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信息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优秀案例分析”(编号:2017JSSKT004ZKT11)子课题“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信息和学科能力提升研究——以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为例”。

(编辑:鲁利瑞)

标签:;  ;  ;  ;  

让教师在信息技术的生态里实现专业成长-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