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外资进入中国图书报纸出版业的第一年_新华书店论文

2003年:外资进入中国图书报纸出版业的第一年_新华书店论文

2003:外资进军中国书报刊发行业元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书报论文,元年论文,中国论文,外资论文,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加入世贸组织时中国的承诺,从2003年起,中国的图书报刊分销市场将逐步开放。所以,2003年将成为外资进军中国书报刊发行业的元年伊始。

而中国的书报刊市场并没有作好外资进入的准备,其中不仅是组织上的准备,还包括游戏规则的创建和仲裁。

事实上,中国的书报刊市场如同汽车工业,被政府列为需要倍加呵护的幼稚行业之列。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书报刊市场仍然是一个竞争很不充分的市场,故时间对于中国的书报刊市场来说显得异常紧要。

根据加入世贸组织时达成的协议,中国图书报刊分销市场开放,有一个为时五年的保护期。这个保护期甚至比中国的汽车工业还长,因为2002年已经是迫不及待的外资进入中国汽车业的元年了。一年前,人们还在担心中国汽车市场上演一场老鹰抓小鸡的悲剧。可出人意料的是,2002年的中国汽车业,简直就像冲入美国NBA的、出尽了风头的东方小巨人状元秀姚明!谁又能说,发生在2002年的中国汽车业身上的故事,不会发生在2003年的中国书报刊发行业身上?

按照这个时间表,也就是说,在加入世贸1年后,中国将开放五个经济特区和八个大中城市的市场;3年后,零售市场全部放开,此后开放批发市场;5年后,不再对外资进入的数量、范围和股权进行限制,市场完全开放。

读了这个时间表后,不知你该作何想?

脆弱的中国图书出版业

中国的图书出版业已脆弱到如此程度:几乎中国的图书出版业是靠出版教材和教学辅导材料类书籍在养活着。此类图书的出版总数,竟已占到全国图书出版份额的80%!教材和教学辅导材料类书籍2000年的销售金额高达273亿元,为全国其它图书销售总金额的350%,教材和教学辅导材料类书籍销售利润,为全行业平均利润的520%!

说透了,中国的图书出版业是靠教材的专营权和绝对的垄断而存活。

我们能不为此而深感忧虑吗?

图书销售严重萎缩

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组数字,看看这组数字能告诉我们什么:

美国人均CNP(年收入)35000美元,人均年购书金额90(美元)所占CNP比重为0.37%。日本人均CNP(年收入)30000美元,人均年购书金额93(美元)所占CNP比重为0.38%。中国人均CNP(年收入)900美元,人均购书金额3.1(美元)所占CNP比重为0.36%。

由此看来,中国人购书并不比美国人、日本人吝啬。可中国人购书数量却比美国人、日本人少得多。

2000年中国共出版图书142276种,按说这也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可销量却逐年在下降。1999年比1998年下降4.8%,2000年比1999年再下降4.3%。表面上看,降幅还不算很大,可实际上问题非常严重。因为这个数字不能正确反映出版业的萧条,这样的数字是在教材类书籍生产销售大幅上扬的情况下取得的。

新华书店与邮局

外资进入中国书报刊发行业,对新华书店和邮局在书报刊发行中原有的垄断地位,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在图书发行上,尽管被称作“二渠道”的民营书店,早已切分了被新华书店所垄断了多年的图书市场,已牢牢地占有了图书市场的半壁江山。可由于政策上种种的限制,例如,民营书店仍不允许从事一级批发,不能从出版社直接批发,不能成为某种图书的全国总代理。所以,至今民营书店未能出现能在图书发行市场上呼风唤雨的发行航母,基本上都是些游兵散勇,就其实力和规模,虽然不能成为外资的竞争对手。而他们将成为外资收购、兼并的首选目标。

而新华书店由于拥有教材及教材类图书的专营权,且库存成本及发行成本都极低,而形成的教材及教材类图书丰厚的利润,使尽管效率低下的新华书店并没有生存危机,所以至今新华书店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激动人心的被肢解,或兼并,或破产,或被收购,致使新华书店成为展示生存奇迹的恐龙。

这不能不让人要问:福耶?祸耶?

邮局的情况与新华书店的情况惊人地相像,由于邮局的地位的不容挑战,所以,邮局仍保持着其在物流、信息流、现金流的强大地位。邮局尽管已没有了改革开放前的霸气,尽管在盈亏一线天的钢丝上摇摇晃晃,趔趔趄趄,但在报刊发行市场上,它仍是匹怎么着都比马大的瘦骆驼。

尽管中国有近半数的报刊都在自办发行,自办发行的网越拉越大,也许有一天这些局域网有可能结成一张可以在报刊发行上和邮局对抗的天网,终于让邮局知道人上有人,天外有天,但至少现在这张网还未能形成,也未见雏形。

权威统计的数字显示,2001年全国发行图书156亿册,发行报纸350亿份,期刊杂志29亿册,总营业额接近660亿元人民币。

这个市场很大吗?绝对数很大。这个数字很辉煌吗?如果用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一除,再作以历史性的、世界性的纵向和横向的对比,你就会发现,这个数字并不那么辉煌,甚至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很不相称,而且,中国的图书报刊市场还是个尚待开发的处女地。

2002年12月16日,中国期刊协会完成了一份报告,这份准备递交新闻出版总署的报告提出了进行体制改革、组建大型发行集团的建议。事实上,在此之前,组建图书报刊大型发行集团的工作已经展开。中国期刊协会常务副会长张伯海告诉新闻界:“中国出版集团成立以后,很快就组建中国发行集团,尔后还要成立报刊集团。此外,香港泛华正在和《人民日报》组建一个大的发行集团,估计投资将达11亿。”

据了解,目前中国已经组建了38个报业集团,7家出版集团,1家期刊集团和5家发行集团。未来5年内,中国的新闻出版集团将达到100家以上。

外资会给中国的书报刊市场带来些什么?

外资已经来到了我们的家门口。

我们真心实意地欢迎外资的进入,事实证明,外资的进入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之所以能成为新世纪世界经济的领跑者,是与外资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密不可分的。在吸收外资上,2002年中国超过了500亿美元,第一次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首选的外资追逐的大众情人。

2002年,中国终于扭转了对外贸易所经历的两年多不断下滑的局面,2002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6000多亿美元,接近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这表明中国正在成为外贸依赖型的国家,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那么,外资会给中国的书报刊市场带来什么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已经让中国人家喻户晓的“肯德基”和“麦当劳”。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如临大敌,“肯德基”和“麦当劳”并没有让中国的快餐业一败涂地,他们并没有掀翻中国快餐业的宴席,而是为中国快餐业的宴席上新添了一道大菜,使中国的快餐业更加光彩照人。由此还为中国增加了几万个就业机会,每年收购中国的养鸡业至少6亿到8亿只鸡。我们不该对他们心存感激吗?

对外资的到来惊叫:“狼来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知和误会。那是一个在过去几百年间饱受列强欺侮的民族的一种条件反射和惯性思维,或者将其称作冷战思维。

正确地说,他们是大象和鲸鱼,甚至是袋鼠和浣熊,他们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应当划给他们以自然保护区,并且为他们提供很完备的法律保护。他们是繁荣、和平和发展的使者,爱护他们就像爱护我们自己。

可以肯定,挟巨大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人才优势的外资的进入将极大地繁荣中国的书报刊市场。他们将成为中国的书报刊市场一支充满活力的方面军。

试举一例,笔者刚刚到新华书店去买一本高中二年纪的政治课本下册,我跑遍了西安市所有的新华书店,均被告知无此书。因为独揽课本总发行的新华书店,在课本的发行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多一本都没有。你到哪里去买?

可在国外的书店,他们会在不到1分钟的时间内从电脑里找出这本书,并可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将此书印刷装订好,递送到您的手中。这在我们的新华书店里可能吗?

外资的进入首先受益的是一大批办得很好的、却“叫好不叫座”的期刊和报纸。

被外资首先看好的是中国的期刊业。

他们所看中的是很有潜力的广告载体,在中国未来的二三年间,会有很大的发展“钱”景。也许,很快会有一批每期发行不过三五万册的期刊,在经过重新包装和改造之后,能通过外资的发行公司和他们所建立起来的网络,迅速地翻过每期十万册大关。这件事很可能就发生在2003年。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告诉记者,尽管新的《外资进入图书报刊分销领域管理办法》还没有正式公布,但最近一段时间已经有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的多家公司,已向新闻出版总署提出了设立合资企业的申请。

贝塔斯曼集团亚洲区总裁艾科告诉记者:“我们可能以后会更容易、更快地进入北京,也可以到全中国去发展。”

柳斌杰副署长表示:“先进的技术、理念可以带进来。从而也会对我们现在的发行队伍、销售人员带来很大的冲击,甚至一些落后的发行企业,或淘汰或被兼并收购。”

据报道,由新闻出版总署制定的《外资进入图书报刊分销领域管理办法》已制订完毕,从2003年元旦起已经开始实施。

该管理办法规定,中外合资成立图书报刊分销企业,中方须绝对控股,并对外方进入该业务的申请程序、注册资金、营业面积都作了具体规定,具体要求比国内企业要高。

……

我们还想要在中国入世一年后,继续关于“狼”的话题。

在我们传统的概念中,狼是一种凶残而贪婪的动物,它常常会叼走我们的羊,甚至我们的孩子。我们总是欲除之而后快。可现在我们却发现,在自然界的生物链中,狼是不可或缺的。而在优胜劣汰的交战中,尤其不可以没有狼,否则谁来担任清道夫?于是我们开始“怀念狼”了,我们的电视里到处都是狼,而且还是群狼:“七匹狼”。连唱歌都是“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

2003年有许多让我们充满期待的事,2003年灿烂的星空中,有一颗明亮的冉冉升起的新星,那就是2003年将成为外资进军中国书报刊发行业元年。

中国书报刊发行业,今夜星光灿烂。

标签:;  

2003年:外资进入中国图书报纸出版业的第一年_新华书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