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精神文明建设_市场经济论文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精神文明建设_市场经济论文

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市场经济论文,结构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3909(1999)05—0085—05

人类的道德活动和精神生活总是基于某种具体的经济活动之上的;人的多种利益指向客观上构成了人的现实生活实践的目的指向。然而,没有需要就无所谓利益。也就是说,人的需要是利益的原始推动力。人所具有的谋取利益的天性,从根本上说,是与人具有满足需要的天性直接相关的。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以人的天然性需要为基础,逐渐形成了人所特有的社会性需要,相应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及利益关系。可见,一定社会的经济生活既是人类进行道德活动的外部环境,同时也是人的道德实践内涵的根本内容,很难设想脱离人的现实经济生活和利益关系去建构人的道德原则。这表明,把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利益群体的变迁同道德的进步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考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要求的。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结构中的职业身份变迁

所谓社会结构,主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制度化和模式化了的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始了改革开放。与此同时,与经济改革相联系的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变化,职业身份发生了变迁。随着新的职业群体的形成,产生了不同的利益要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成员按其就业性质被划分为三种主要身份,即干部、工人和农民。“干部”和“工人”,基本上是由国家安排就业和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也就是所谓“吃商品粮”的那一部分人。在干部与工人中又有显著的区别:干部是从事管理工作、由国家人事行政部门管理的国家工作人员;而工人则是那些不具备干部身份、直接从事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由国家劳动行政部门管理的社会成员。“农民”是指具有农村户口、不由国家安排就业而是自主从事农业及相关生产活动的社会成员。“干部”、“工人”、“农民”之间的界线以及人口在不同身份之间的分布,并非是市场化的结果,而是国家直接控制的结果。身份地位的分配一旦完成,个人就很难加以改变。不同身份之间的流动,由国家严格控制和管理。除了特殊原因,如有限的从农民中招工、工人转干、接受国家主办的中等专业以上教育、参军提干及工人、干部退休后的子女顶替等机会外,农民向工人、干部方向的社会流动是很难实现的。这样的身份类别划分和与之相关的社会资源等级分配制度,使社会成员的就业身份具有相当程度的封闭性和继承性。

以市场体制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人们提供了进行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自由空间和自由资源。这就意味着,社会成员有了进入市场经济的可能性,不断发展和成长的市场为他们提供了获得资源和利益的现实可能性。市场经济体制的成长和发育,带来了一个重要的社会结构方面的变化,即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直接控制决定人们身份、地位和资源分配的作用逐渐减弱,而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改变和获得社会地位及经济利益的渠道。于是,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一些新的职业群体,如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主、合资独资或私营企业中的雇员等,开始大批登上社会舞台;另一方面,一些在传统体制中具有较好职业地位的人,例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踌躇之后,逐渐认识到了市场经济体制所具有的结构变迁的意义,同时也发现了他们在市场经济中的“优势”,因而越来越多地开始进入私营或合资独资企业。同时,在农村,“公社化”时期,是政经合一的管理系统,即由人民公社、大队、生产队统一管理着农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乃至闲暇生活,农民没有独立活动和生产经营的权利。那时候,不要说农民办企业,就是搞点家庭副业也会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必割之而后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人民公社体制被取消,土地的“大包干”使农民有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农民的自由活动空间有了极大的拓展。于是,他们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广泛开拓致富渠道,走出了一条发展乡镇企业的路子。例如,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宁海镇,依托城区,从小商品加工起步,发展到钢铁汽车制造业和规模大、效益高的第三产业。烟台市福山区兜余镇东陌堂村,则利用地理优势,租飞机,修机场,办铁路,建货场,走出了一条农民办大运输的新路子,等等。更多的是,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加工运输等非农产业。乡镇企业的职工,包括管理人员,都是传统体制下的“农民”,他们离土不离乡,从事着工业生产和贸易运输,不再“以土为本”,而是和城镇的干部工人一样从自己的企业获取工资和其他形式的劳动报酬。还有一部分农民,离土离乡到城镇谋职,成为城镇一支不可忽视的从业队伍。据调查,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等,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目前已超过60%。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到2000年,中国所有制产值结构将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即在工业总产值中,全民工业产值的比重将下降到27.2%,集体工业产值将上升到47.7%,城乡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比重将分别达到13.4%和11.7%。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新的职业群体的产生和扩大,不仅为人们创造了多元化的就业机会,而且诱发了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化。就职业价值观而言,多次调查表明,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自我实现和经济利益并重,能够发挥特长和有高收入的位置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人们在择业时,不再过多地顾及别人的评价,尤其是按照传统价值观念的社会评价。在职业评价和择业意愿中,敢于公开申明以经济利益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这在传统的重国家轻社会、重社会轻个人的体制下是难以想象的。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无论是农民向城镇的流动,体制内向体制外的流劫,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向待遇优厚的公司流动,都是以追求经济地位为取向的。这种价值取向冲击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二、新的职业群体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影响

(一)新的职业群体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积极影响

乡镇企业、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等新的职业群体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是国营经济的有益补充,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职业群体作为经济主体,要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调节。他们要在商海的巨大冲击波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和拼搏精神,善于创新,勇于开拓。这就必然冲击传统体制下长期积淀逐渐形成的“等、靠、要”等痼疾和对个人创造性的抑制,而代之以自主自立、不等不靠、崇尚平等竞争、追求实现个人价值等新的价值观念。他们渴望成就一番事业,就必然摒弃平庸无能、俯首听命的人生态度,而代之以自立自强、勇于进取、要求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新的时代精神。这些观念、意识和精神,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职业群体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重视经济效益,能够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和占领市场的新产品,并且要求不断改善和提高产品质量。为此,新的职业群体就需要一大批懂得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的优秀人才以及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这就必须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大力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大量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专业人才。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法制经济。要使新的职业群体沿着法制的轨道健康发展,就必须制定完备的市场经济法规,并且保证这些法律法规能够在其经济活动中得到严格的遵守和执行。这就必须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人们的遵纪守法观念,使其自觉地接受法律的约束。为了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就必须维护公平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规定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规定禁止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等。这些规定能否得到遵守和执行,不仅与人们有无遵纪守法的观念密切相关,而且与人们的思想状况、道德素质有着极大的关系。这就特别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各业必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倡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此外,市场机制是覆盖全社会的,不管是个体的、私营的还是国有经济,都必须实行市场经济的原则,遵循价值规律;同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主义原则也是覆盖全社会的,不管是个体的、私营的还是国有经济,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德,尊重人,关心人,尊重他人利益,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社会多做好事,而不能唯利是图,互相倾轧。都必须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等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管是个体、私营还是国有经济,都必须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与监督、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而不能见利忘义。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新的职业群体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消极影响

市场经济遵循的是商品交换原则,在市场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表现出来。个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等新的职业群体,为了实现自己的利润,达到为己的目的,往往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表现为一系列的不道德、不文明行为。其一,掺杂使假,假冒伪劣。一些个体私营企业的企业主,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不讲道德,不讲信誉,甚至不受法律的约束,更不顾及消费者的应有利益,搞假冒伪劣,就连与人身安全息息相关的食品、药品也敢于掺杂使假,诸如此类现象,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严重破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二,偷税漏税。在社会转型期,国家的有些政策法规尚在建立和健全过程中。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主和摊贩,钻政策法规不健全的空子,偷税漏税;即使有法规条文明文规定,也有法不依,不能照章纳税。这种行为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也给国家财政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其三,行贿受贿,搞权钱交易。新的职业群体中一些投机钻营分子,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利用当前我们党内的腐败风气,利用干部以权谋私的心态大作文章,贿赂有权的干部,大搞权钱交易。正所谓“用我的钱买你的权,由你的权换我的钱,再用你的权捞我更多的钱”。他们的行为,对当前的党内不正之风起了推波助澜的不良作用,腐蚀了一些干部,破坏了社会风气。其四,腐化享乐,沉迷于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新的职业群体中一些腰缠万贯的“大款”们,有的无视国法民情,公开纳妾;有的喜新厌旧,凭着金钱的优势不断地更换着配偶;还有的情人、小蜜“金屋藏娇”;更有的无视国法,嫖娼宿妓。在一些地方,“三陪”成了“款儿”们的时髦。吃喝玩乐的花样之新、花费之大,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亨们自叹不如。所有这一切,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是极大的冲击。

(三)正确认识新的职业群体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消极影响

新的职业群体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消极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否则,必将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健康发展。这里,问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这些消极影响,找出这些消极现象产生的根源。

我认为,上述消极现象的产生,本身并非新的职业群体产生发展的伴生物,也非市场经济产生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新旧体制交替转换中社会机制紊乱的产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的“前效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随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这种“前效应”一定会消除。

实际上,恩格斯早就谈及这一问题。他在1845年夏最初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就曾无情地揭露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道德堕落的状况。1892年,恩格斯在为这本书再版时所写的序言中指出:“本书所描写的情况,至少就英国而言,现在在很多方面都已经成为过去。现代政治经济学的规律之一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越发展,它就越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小的哄骗和欺诈手段。波兰犹太人即欧洲商业发展最低阶段的代表的那些小气的骗人伎俩,那些使他们在本乡本土获得很多好处并普遍使用的狡猾手段,只要一到汉堡或柏林,就会使他们陷入困境。同样,一个经纪人,犹太人也好,基督徒也好,如果从柏林或汉堡来到曼彻斯特交易所,他就会发现(至少在不久以前还是这样),要想廉价购入棉纱或布匹,最好还是放弃那一套固然已经稍加改进但到底还很低劣的手段和手腕,虽然这些手段和手腕在他本国被看作生意经智慧的顶峰。但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据说德国的许多情况似乎也改变了,特别是当德国人在费城打了一次工业上的耶拿战役之后,连那条旧德国规矩基本守则也声誉扫地了,那条守则就是:先给人家送上一些好的样品,再把蹩脚货送去,他们只会感到称心满意!的确,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其所以如此,并不是出于伦理的狂热,而纯粹是为了不白费时间和辛劳。在英国,在工厂主对待工人的关系上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1 〕恩格斯在这段论述中所举的事例,如德国经济的老原则,波兰犹太人的哄骗手法,与我国目前新的职业群体的某些消极现象有相似之处。但过了近半个世纪,恩格斯就感觉到,德国的老原则,波兰犹太人的手段,运用到英国、汉堡或柏林就不灵了。原因何在?因为市场经济发展了。紧接着,恩格斯在序言中又指出:“大工业看起来也变得讲道德了。工厂主靠对工人偷偷摸摸的办法来互相竞争已经不合算了。事业的发展已经不允许再使用这些低劣的谋取金钱的手段;拥资百万的工厂主有比在这些小算盘上浪费时间更为重要的事情要做,这些小算盘充其量对那些急需挣钱的小生意人还有用处,如果他们不想在竞争中毁灭,就必须抓住每一文钱。”〔2〕

认真学习,领会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我们会获得一个新的认识,即许多精神文明中的消极现象,不但与市场经济发展无关,反倒是由于市场经济不发展的结果。像弄虚作假,掺杂使假,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只是小生意人的行为,也只能蒙一时,骗一次。而要真正做大买卖,挣大钱,还得靠信誉,以信以质取胜。向顾客、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周到的服务同获取利润是完全一致的。

以上分析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当然,至今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高度发展,但精神文明领域仍然存在不少消极现象。这些消极现象的原因,不能归于市场经济本身,而应归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导的经济制度、国家的宏观调控等优越性,一定会克服目前精神文明领域的消极现象。

三、努力提高新的职业群体的素质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根本的任务和最重要的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3〕实践证明,科技进步、 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新的职业群体以其全新的姿态登上了我国的社会舞台,对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和精神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尽快提高新的职业群体的素质,使这支队伍健康成长,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精神文明更快发展以及社会全面进步的迫切需要。

(一)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

所谓价值导向,是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调节不同阶级、阶层、集团以及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而自觉倡导的一种道德价值观。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关系,因而也反映了这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道德价值导向的作用,主要是为人们提供共同的道德信念、行动指南。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和分配方式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共同富裕,消除两极分化。这就决定了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作用并没有也不应该改变。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价值导向仍然应该是集体主义,而不是其他。

(二)建立完整的道德规范

道德价值导向作为各个新的职业群体和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不具备可直接操作的形式,它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规范体系为载体和表征的,就是说,道德价值导向必须通过一定的道德规范形式得以体现和实行。我们提倡的道德价值导向必须化为具体的道德规范。否则,道德价值导向就成了抽象的道德原则和空洞的口号,使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难以把握和坚持。这些道德规范大体应包括如下内容:

1.进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竞争为重要特征的经济,新的职业群体要凭着自己的竞争力而立于不败之地,他们就必须具有经济头脑和经济眼光,敢闯、敢试、敢冒、敢干,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抛弃一切不合实际的幻想和空谈,具有勇敢的品格和务实的作风,表现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

2.正当。追求盈利最大化是市场主体具有活力的关键所在。但是,市场行为不能失当,不能不择手段,而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合法经营,诚实劳动,通过正当途径和合法手段去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同时,也不能把追求个人经济利益和经济价值当作自己的唯一目的。通过自己的经济行为,还必须使社会总财富增值,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做出贡献,并能形成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潜力;通过自己的经济行为,在自己获利的同时,决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决不阻碍社会其他成员的发展;通过自己的经济行为,还必须有助于行为主体道德上的自我完善。

3.守信。严守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一种优良的传统美德。我国从古至今生意经中就崇尚“童叟无欺”。今天的市场经济是大市场,大量的市场交易都要通过契约合同来实现,信守诺言就更是市场交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规范。如果不遵守这一规范,不仅是行为上的不道德不文明,而且也会影响企业的声誉,最终影响企业效益。

4.公平。“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市场经济为所有的参与者提供了人格平等和机会平等的条件,同时要求他们都按照一定的市场规则和程序进行公平交易。否则,市场就失去了效能。公平不排斥效率,否则,就是片面追求公平,就会压抑人们在市场经济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无富裕可言,更谈不上共同富裕了。

5.互利。等价交换是市场活动中处理当事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当事人不但要关心自己的付出所得到的回报,也有义务考虑对方的付出所得到的相应回报,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要以互利的态度来对待和调节双方的利益关系。

6.宽容。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在市场竞争中磨擦冲突难以避免。这就要求人们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以情促销”,做到和气生财。

7.助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是竞争,过去甚至有“同行是冤家”之说。但是,竞争并不妨碍助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市场经济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竞争使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通过先富者的示范和榜样作用、巨大的辐射效应和“传帮带”,才能使后富者更快走上致富之路。实践已经证明,通过一方面竞争,一方面互助,先富带后富,从个别到普遍,由点到面,最后达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条客观规律。

8.自律。作为一个有作为的企业家,不仅在生意场上要正派规矩,而且在生活作风上也必须严格自律。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只有具有令人敬佩的崇高品格,才会盈得信誉。那种放任无羁、不懂得自尊自重的人,最终绝不会成为有作为的企业家。

标签:;  ;  ;  ;  ;  ;  ;  ;  ;  ;  ;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精神文明建设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