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年级是小学生实现从写话到习作平稳过渡的关键时期。故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编排特点和习作目标,找到习作支架,借助图表等素材帮助学生突破写作瓶颈,在习作后设计符合学生需要的评改支架,帮助学生体验习作乐趣,提升写作能力。
关键词:统编教材 支架 习作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2-012-02
三年级是习作学习的起步阶段,是实现从写话到习作平稳过渡的关键时期,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充分凸显习作教学的重要地位,学习目标清晰明确,方法指导具体有序,为教师更好的教,学生更好的学指明了方向。《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内容,是一篇以素材准备为前提的习作训练,重在强调让学生先做后写,重点引导学生将实验过程写清楚。所以,在教学中,准确了解学生习作学情,认真整合教材资源,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习作表达,达成习作教学目标。
一、把握习作目标,找寻习作支架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是三年级下册“观察与发现”人文主题下的习作训练,统编教材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习作训练的始终,三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就是以观察为主题的,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并通过仔细观察写下观察所得。
统编教材第4单元的篇章首页就明确地写到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具体。为了把语文要素分层落实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确保语文要素的最终达成,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步学习的过程中要清楚把握每篇课文表达特点:《花钟》一课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让学生仿照课文表达鲜花开放的语句,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花并从中体会到表达的准确性与形象性。《蜜蜂》一课的实验过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实验步骤的重要性及其对观察现象的思考的描述。《小虾》一课则围绕“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的场景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并让学生采用“整体+细节”的表达方式试着写一写其他小动物的趣事。如此有意识地分层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一课一得,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帮助他们建立表达自信。
二、清楚习作学情,把握习作重点
经过一学期的习作练习,三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但是让他们以“一项小实验”为主题进行构思,并把实验步骤写清楚,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为准确了解到学生的写作基础,课前,我让学生先回家做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然后借助语文书56页的图表自行整理小实验的主要信息。(如下图1)
图1 小实验主要信息图表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实验步骤比较单一,难以用语言记录自己实验过程中比较精彩的部分。随后,我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写一些自己的实验过程,并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整理归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下表(表2)
表2 第一次独立习作的反馈表
序号独立习作情况人数
1与主题不符合,完全不在状态的。4人
2语句不通顺,标点乱用的。2人
3过程表达不清楚,不准确的。4人
4动词使用不准确,比较单一的。3人
5学生追求字数,重复步骤的。6人
6观察过程不细致,无明显变化的。17人
7表达未关注实验心情及过程思考的。5人
8语句通顺,过程清楚,关注到心情、实验变化及其有自己的思考的。3人
此次习作共上交44人,其中诸多同学会同时呈现表2中的4.6.7项习作情况。如表中“表达过程不清楚,不准确的4人,那基本也处于表达中未关注实验心情及过程思考的”。有了这一个清楚的调查反馈,教师就能清楚地明确大部分人在习作表达中往往未关注到实验过程的明显变化、实验心情及对实验过程的思考,这就为我们的具体习作指导及其重难点进行了指导。
三、借助情境创设,突破习作瓶颈
从图1中,我们发现三年级的学生不善于用语言记录许多精彩、细致的过程,甚至有学生总共进行了将近10个步骤,所以如果教师细致地引导他们整理素材,就能为后面的习作提供清晰的思维路径和丰富的语言支持。例如在《我做了一项小实验》的过程整理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在对实验过程的步骤切割和变化描述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为解决这一困难,我是通过创设情境——乒乓球不坠落,让学生亲眼目睹实验的过程,了解怎样填写实验表格,接着引导学生围绕我用什么工具或器材怎么做的句式,来梳理实验步骤,通过“先……然后……”等连接词把整个实验过程巧妙地串联起来,毕竟还是有个别学生一直会使用好几个“然后”。最后,教师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在家的实验过程,并选择性地进行巡视指导。教师分三步指导学生整理实验过程,学生经历了从了解整理到交流的思维过程,记忆被唤醒就能构思出有效的写作路径。
在教学中,围绕“把实验的经过写清楚、细致”这一目标,在情境创设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反复斟酌动词表达的准确性,以及实验过程中物体摆放位置的准确表达。同时,聚焦课文中“二十只左右”、“大概”、“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这这些语句,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描述过程时语言的准确,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围绕“实验过程中能表达心情的变化和新奇的发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聚焦《蜜蜂》一文中“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也就是说,在大约三分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来四公里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将实验中的观察、引发的思考和疑问,清楚地写下来。于此同时,引导学生在每一步的实验过程后面增加记录栏,你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有什么想法)试着用简要的文字叙述。通过情境的创设,有了这些表达方法上的引领,学生在表达时对词的运用,对过程的连接等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自然就易于动笔了。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要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要反复实践。由此可见,教师只有正确解读教材,找准目标,开展支架式的习作训练,让处在习作起步阶段的三年级学生的构思、表达、修改都有法可依,才能有效促进其写作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阮育金.搭建支架,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J].新教师.2018.04
[2]陶红媚,向守万.针对问题,搭建支架,让学生习作顺利“起飞”[J].读写月报.2018.09
论文作者:蒋华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6
标签:习作论文; 过程论文; 学生论文; 支架论文; 教师论文; 步骤论文; 教材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