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本位论与21世纪中国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位论文,中国论文,能力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提出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主要功能,是为发展提供“核心理念”;这一理念就是“能力本位”;本文对“能力本位”的基本理论内容作了系统的阐述,并着重就能力和品德的关系做了论证,分析了“能力本位”对当代中国发展、尤其是21世纪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还提出了“能力人”假设,论述了“能力人”塑造的实践意义。本文强调能力本位是对我国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某种程度实际存在的权本位、钱本位以及“关系”本位的一种批判;在思考中国未来发展的文化价值观或人格基础时,强调应以道德人为前提,以能力人塑造为中心。
关键词 能力本位 能力人假设 核心理念 当代中国的发展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最大问题,因而应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首要主题。从哲学角度研究当代中国尤其是21世纪中国的发展,必然提出这样一个迫切而重要的问题:哲学应为21世纪中国的发展提供什么样的人性假设和核心的“文化理念”?这既关系到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功能以及发展,也关系到当代中国发展的未来命运以及对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式的设计,所以应提出来讨论。
一、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主要功能
就本质特征看,哲学从活动的主客体关系中思考问题,因此它面临三类相互关联的问题:对象;活动;主体。哲学的一般功能就表现在它对这三类问题的关系中。从逻辑上讲,哲学首先思考它所面临的那个时代那个现实(那个对象)中的“普遍精神”,而把主体及其活动置于其中来考察,因而它首先解决的是“哲学与时代(现实)”的关系,为时代为现实提供符合其精神的知识。这就是哲学的知识论(解释论)功能。哲学在形成关于时代精神的知识之后,需要进一步将其知识提升为人的活动的理念,即为人的活动提供符合时代的核心精神、价值观念和理想范型。这时哲学面临的是人的活动的理念(理念活动),解决的是“哲学与活动理念”的关系。这实际上是哲学的理念论功能。哲学一旦形成一种核心的活动理念,便具有实现这种理念的要求和改造现实的实际行动。这时哲学面临的是实践活动,解决的是“哲学与实践”的关系,其中体现的是哲学的实践论功能。实践活动会产生一定效果,哲学需要从作为主体的人出发对这种效果作出价值评价。这时哲学面临的是主体,解决的是“哲学与主体”的关系,表现的是哲学的价值论功能。这样,就一般意义来讲,哲学应具有知识论、理念论、实践论和价值论四种基本功能。
不容否认,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仍具有知识论、实践论和价值论的功能,但由于以下原因,便把哲学的“理念论”功能突出出来:(1)就一般意义讲,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这意味着哲学的首要功能,是在对时代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出一种时代的核心理念(精华),以作为时代的文化支撑,然后再通过实践把这种合理的“核心理念”实现出来变成现实。黑格尔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核心命题就含有这种意思。因此,时代精神及其核心理念之秘密就在“哲学活动”之中,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理念之秘密就在“当代哲学活动”中。(2)就哲学发展来说,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哲学研究受“真理标准”讨论影响,注重“归真意识”,即力图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来面目,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化和教条化。1987年前后,哲学研究突出“体系意识”,即对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进行改造,重建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90年代初,哲学研究明显出现了所谓“少谈主义多谈问题”的“问题意识”,即着重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归纳起来,其中的发展问题、人的问题、文化问题和价值问题,便是近年哲学界集中研究的四大相关的重点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通过人来实现且又是为了人的,人是发展的主体,因而人的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一个关键;人是由文化塑造的,发展是在一定文化背景和基础上进行的,在当代,发展也越来越烙上文化取向的印痕;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它在一定意义上规定着发展的目标、模式和方式,规定着人的行为方式,也规定着文化的形态。近年我国逐步实现着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转型,其深层实质则是文化转型和价值观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必然提出重估一切价值、重建新的价值体系的时代任务,而且对价值问题的探讨,也必将使人们意识到确定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理念”的迫切重要性。由此,继“问题意识”之后,哲学研究必将突出“理念意识”,即哲学为当代或21世纪中国的发展提供一种核心的文化价值观念,以作为人的活动的准则和范型,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实际上,当今我国发展和我们民族最缺乏也最需要的,正是这种“核心理念”。关于这一点,人们并没有充分自觉意识到。(3)就“理念”的地位和作用讲, 哲学理念贯穿于哲学的知识论、实践论和价值论功能之中,并构成它们的核心:理念就是从知识论提升出来的精华(本质);实践无非是实现理念的过程,受理念直接支撑;价值评价的内在尺度和依据,就是实践活动内核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论带有偏颇,但其关于绝对理念是时代和现实的核心观念的思想,则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文化理念:能力本位
那么,这里的“文化理念”应怎样界定?哲学应从哪里或如何寻找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文化理念?哲学应当为当代中国尤其是21世纪中国的发展提供一种什么样的核心文化理念?我们认为:这里的文化理念,特指一定历史时期存在人的内心深层、支撑人的活动、内在要求人的活动加以实现的核心的文化价值观念,指哲学根据社会和个人现实发展的迫切需要(时代精神)而为人的活动设定的、人的活动共同追求的精神和理想范型,而不是指哲学上什么本原性的东西;应从对影响和操纵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以下根本因素(方面)的分析中,揭示出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文化理念,这一理念就是“能力本位”。
能力本位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本质要求 在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中,有一种东西在支配一些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种东西,在我国权力高度集中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是权本位,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初期,主要是钱本位。它们的存在给社会和人的发展带来的最大消极影响,是抑制个人能力、创造个性和主体积极性的充分正确发挥,阻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对当代中国发展来说,是一次深刻的革命:它不仅要打碎旧体制的障碍机制,而且要革新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根本和最艰难的,是变革文化价值观念,建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本质(积极)要求相适应并作为其文化基础的新的文化价值观,消除权本位和钱本位的消极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为新体制的建立提供文化价值观上的准备和支持,才能为人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种新的文化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能力本位。一种形态的经济要求一种形态的文化,也要求确立一种新的价值观或理念,因而它隐含着一种新的人性。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经济学实质上讲,是使企业走向市场,并成为经济运营的主体,而就其精神文化实质来说,则是把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从对旧体制的依附中解放出来,使其走向市场,并成为经济运营的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这必然促使人在市场中凭其最大能力来从事经济活动,并参与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根本上是人的能力竞争,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市场经济是一种能力经济),凭其最大能力求得生存、发展并获得经济选择的自由,获取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性,离开人的能力,人在市场经济中便无立足之地。质言之,市场经济体制本质上要求人从对权位的追逐转向对自身能力发展的提升,要求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新文化价值观或理念。
能力本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原则 从我国现状来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发展首先是发展生产力,以求强国。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首要或根本的是解放和发展人的能力,解放和发展人的能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为个人能力通过一定的社会结合方式可以构成社会生产力,个人能力可以对象化为社会财富,它还是科学技术现实地对生产力发挥作用的“媒介”和基础。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是最大的劳动生产力和社会财富,是生产力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1 〕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以达到共同富裕,实质上是个分配公平和共同富民问题。要达到分配公平和共同富民,必须坚持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努力做到每个人能力发挥在机会和条件上的相对平等;二是人人都应按照“个人能力发挥及其贡献大小”这一同等尺度进行分配,从而使一切社会成员尽可能充分正确发挥其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舍去这两个前提条件,就会把解决人民共同富裕问题引入歧途。这里,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必须是先做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后者作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实质在于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每个人充分正确发挥其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在于寻求一种最能发挥人的能力的安排生产的方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这样做可使人的能力获得充分发挥)。因为人的能力若全部投入生产过程,那将使最终用于消费的商品的价值极大化,从而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基础。因此,实现共同富裕首先应实现按劳分配,而后者实质上是追求一种能力原则。质言之,实现共同富裕的生产关系方面的机制应当使人的能力得到最大可能的发挥。这里,发展、强国和富民的内在精神实质,首要是要求充分正确发挥每个人的能力。另外,能力本位也符合马克思所倡导的、与资本主义社会“物对人的统治”原则有本质区别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每个人能力平等、自由和充分的发展。〔2〕
能力本位适宜于中国国情 我国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口多。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资源大国。这意味着,人口资源开发得好,人口多就会变成人力财富,人口负担就会变成人力优势,人口阻力就会变成人口动力,从而为中国的腾飞和世界发展做出贡献。世界银行组织曾在对中国进行全面考察之后指出:在今后几十年内要保持快速增长,对中国来说将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中国的经济前景将取决于成功地调动和有效使用一切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否则众多的人口将成为一种沉重包袱。这就要求我国现在必须把充分开发和发挥每个人的潜力、能力当作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战略任务来抓。
能力本位符合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势 原始社会,以人为生产目的的经济,首要是以“人的原始丰富性”的群体(氏族、部落、公社)能力本位为文化基础的,其中的神话文化中的“英雄”,无非是人本身力量的化身,它表明原始人试图借助“英雄的力量”来“弥补”自身力量之不足,来与强大的自然力量相抗衡。进入奴隶社会,文化形态转移到宗法血统本位上来,这是与把人(奴隶)当作生产工具的奴隶制经济相适应的。封建社会的文化形态,主要是权本位和“关系”本位。科恩在对中世纪的文化作了一番详尽考察之后得出结论说:中世纪经济关系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人从摇篮到坟墓,一生都是被种种外在的封建社会关系(家族关系、阶层关系、等级关系)先天硬性规定好的,终生难以改变,不管中世纪人的自我意识如何,他总是感到自己是被固定的,是附着于、从属于先定的社会关系的。〔3〕与中世纪的“关系”本位不同, 中国封建社会的封建主义文化的核心,是权本位。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是权力高度集中的集权型经济,与其相应,政治权力结构是金字塔式的,下层必须服从上层的统治,皇帝可任意指使他的臣民。受此影响,封建社会阶层的理想形态和价值标准是士农工商,“士”为首,人的价值就是等级特权的价值,权力价值高于一切。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形态之本质特征,是“人的能力本位”通过“物本位”或“钱本位”来表现和实现。资本主义经济首先是效率经济。近代资本主义获取效率的最有效方式之一,主要靠的是个人能力发展的片面化和物化。在这里,个人的一切价值表现为物的价值,人的发展的本质特征表现为人对物的依赖。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物的关系的背后实质上是人的关系:“事实上,如果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那么,财富岂不正是人对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展吗?财富岂不正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4〕这就是说,对物质财富的注重, 一定意义上正是对人的能力之重要的佐证,财富,一定意义上是人的能力的象征。资本主义毕竟赋予人的能力以物的外观,物本位仍是资本主义社会得以立足的一个基本原则。这种物本位不同程度上掩盖了能力本位,并使人对物产生崇拜,从而产生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上述情形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程度上依然存在。马克思及现代西方一些思想家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对物的过分崇拜之消极影响,明确主张把人的创造能力作为人的主导价值取向。在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的能力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开始提升,而对物质方面的兴趣趋于淡薄。不仅如此,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确立关于人的主体性、人的个性、人的自由、人的独立人格、人的权利和人的价值方面的价值观,而这些都是以人的能力为基础的,离开人的能力,它们是难以确立和实现的。上述情景反映了人类文化及现代文化价值观发展的态势和主要趋势,也说明人的能力价值高于其它价值。对此,我们应加以借鉴,并确立一种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新型文化价值观。
能力本位蕴涵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之中 马克思倡导的许多思想,都是在对商品经济发展规律的分析以及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认真批判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的,因而对发展商品经济的国家具有普遍的意义。其中,他最关心的根本问题之一,是财富的本质以及财富与人的能力的关系。在他看来,重商主义从流通领域出发,把金银货币看作财富;重农学派从生产领域出发,把土地看作财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从劳动出发,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5〕马克思继续前进一步, 从劳动的主体——人及其能力出发,把人的能力充分发挥看作是最大、最原始和最根本的财富,把物质财富看作人的能力的对象化的产物。这反映出马克思对人的能力的高度重视,也蕴涵着能力本位的精神实质。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后来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 ·舒尔茨那里得到印证和发挥。他指出:人是国民财富的一个重要部分,物质资本(如土地)已不是使人贫穷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却是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贫富的关键,因为旨在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口质量能够极大地有助于经济繁荣和增加穷国福利;因此,改进穷人的福利之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人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这对发展中国家(当然包括中国——笔者注)尤为重要。〔6〕
能力本位也植根于人的内在本质的要求之中。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这实际上意味着,人按其必然性来说,他必须首先充分发挥和实现其创造能力,只有这样,他才能自由地生存和发展,才能建立一个属于他的“人的世界”,才能同动物的生存方式区别开来。正因为如此,欧洲人道主义传统始终重视人的能力。〔7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人的世界,实际上都是人的能力创造的。人类的这种生存和发展方式,必然要求人们时刻关注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要求确立能力本位的理念。
三、能力本位的基本内容
把“能力本位”作为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文化理念”,是有其根据的。那么,能力本位作为一种理论,有哪些基本内容呢?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的内容:
1.能力本位的含义 这是从“能力本位”自身的界定来说的。所谓能力本位,指的是以下三层含义:(1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内在积极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形态的文化价值观,应建立在人的能力充分正确发挥这一基石之上,人的一切追求、一切活动和一切关系都要围绕如何正确发挥人的能力旋转,都要指向人的能力的正确发挥。这里的“能力”不是泛泛而指,无所不包,而是有其特殊界定的。具体说,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能力:一是人作为人应具有的一般能力——认识能力(观察、想象、记忆、思维、语言和判断)、实践能力(生产劳动、操作和创造)、社交能力(正常交往、合作)和适应、超越环境的能力;二是从事特定的社会职业(担负社会角色)应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或职业技能),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合理营销能力和管理能力等;三是个人为集体、国家、社会以及人民创造社会财富、做出贡献的能力,而所谓个人从集体、社会中非法、非道德谋取私利的“能力”,不能称其为能力,只能看作是个人占有私利的行为。后两方面的能力,是我们着重加以强调的。因此,我们所说的能力,特指有益于人的积极生存、发展、人格完善、人的职业活动和社会发展,以及有益于人民的能力,其指向是为集体、为国家、为社会和为人民的,而不是为个人私利的。这里,我们倡导的原则是:前提为德,本位为能。(2 )当一些价值取向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尤其当权位、“关系”、人情、金钱、资辈同能力发生冲突时,应以能力作为裁决的准绳,应让位于能力。(3 )在对人和组织的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奖惩时,应首要看他的“能绩”,即能力发挥状况及其为社会做出的贡献。
2.能力本位的精神实质 这是就“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来说的。我们提出的能力本位,既在于倡导每个人要通过充分正确发挥其创造能力,为集体、国家、社会以及人民多做贡献,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也旨在要求社会为每个人能力的充分正确发挥创造条件,要围绕如何充分正确发挥每个人的能力而运作。因而,它本质上是为新时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提供一种带有根本性的但又缺乏又迫切需要的文化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和理想范型,提供一种核心的文化理念,同时也是与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道德一致的,与个人利己主义对立的,是一种最崇高最重要的道德。〔8〕
倡导能力本位,需要正确理解“个人能力正确发挥”与“个人利己主义”的不同实质。有一种观点认为,以个人能力为本位易导致个人利己主义;另一种观点认为,积极的个人利己主义就是主张个人能力的发挥。这两种观点都未正确理解“个人能力正确发挥”和“个人利己主义”的概念。虽然这二者都与“个人”有关,但却有严格区别:其一,在世界观上,利己主义把个人看作人类社会存在的逻辑前提,把社会看作个人的集合,认为社会必须从个人作为组成要素的意义上来理解,因而它把个人从人类社会整体中独立出来,并置于社会生活的中心;与利己主义不同,“个人能力正确发挥”强调的是个人对社会的自我独特性、独立自主性、创造性以及个人价值。其二,在价值观方面,利己主义一般主张以单个人的自我利益为目的的个人利益和财产的不可侵犯性,主张孤立的个人的至高无上的价值和名利,因而它对自我价值的理解基于个人占有什么,而不是创造什么;与利己主义不同,“个人能力正确发挥”主张的是以每个人的能力发展为目的的积极进取的创造精神,因而它对自我价值的理解首要是基于个人创造什么,而不是占有什么。其三,在人生伦理原则上,利己主义坚持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人际关系,它被提到对人们行动或应当如何行动的观点上,就是一种行为模式和行为选择路线。这种利己主义不把社会问题作为自己的问题来处理,也不关心他人命运,如果他人一旦危及“我”的利益,便毫不退让,因而其特点是贪财、喜好功名、自大狂和损人利己,其本质是反集体、反个性和反人道的,是反对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以及人人平等的。“个人能力正确发挥”则是在坚持人人互相依赖、互相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前提下,主张个人创造能力及其它能力的发展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并以此确立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价值和尊严,因而它是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所倡导的,它以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为前提和标志而同利己主义区别开来。
3.能力本位在新文化价值观体系中的地位 这是从“能力本位”在新形态的文化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说的。目前,人们往往注重谈论新的价值观念及新的文化价值观体系,却很少谈论这一体系的核心及围绕这一核心所构成的新的文化价值形态。实际上,要建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内在本质要求相适应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首先应着眼于这一体系的核心内容,然后再围绕这一核心展开新形态的文化价值体系的建设。我们认为:能力本位是这一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新形态的文化价值观是能力本位。这是因为:(1)如前所述, 能力本位反映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要求。(2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相适合的其它文化价值观,主要是以人的能力为基础或核心的。众所周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内在必然地要求确立与其相适应的以下几种基本的文化价值观:主体性、独立自主性、自由、平等、创造、个性、人权、利益、理性等。这些实际上是新文化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而且都主要是以人的能力为基础或核心的。在当代中国,人的发展首要表现为人的能力发展,人的价值首要表现为能力价值,而新形态的文化价值观首要表现为确立和实现能力本位的核心文化价值观。
4.能力本位的社会价值导向 这是从个人对社会的价值要求及社会的价值导向来谈的。人的能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宏大基石。因而,能力本位作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要求把“能力本位”价值观或文化理念贯彻到整个社会中去,既使社会一切活动都要通过充分正确发挥人的能力来实现,又力图为人的能力充分正确发挥提供条件: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实现应使人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正确发挥,为人的能力充分正确发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和宽松的制度环境;社会体制的建构应围绕如何充分正确发挥人的能力来设计,为后者提供有效的机制;社会组织要把能力原则(“通过”发挥人的能力与“为了”发挥人的能力)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原则,为人的能力充分正确发挥提供有利的政策、措施和条件;社会运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活动)应主要以有利于人的能力的充分正确发挥为价值导向;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应包含对人的能力发展方面的设计;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制定,应以有利于人的能力充分正确发挥为一定的根据、基础、尺度和目的,向有利于能力的正确发挥倾斜。质言之,它要求建立一个以能力正确发挥为价值导向的能力社会及其运行机制。能力本位的文化理念,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最需要的,也是最缺乏的。
5.能力本位的个人价值追求 这是就主体个人的价值追求而言的。能力的充分正确发挥,是个人的一种最大价值和财富。能力本位作为个人的人生价值追求,要求把“能力本位”价值观或文化理念贯彻到个人整个生活中去,既使个人通过充分正确发挥能力来实现其人生价值,又力图不断提高其能力素质,为社会多做贡献。这种努力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充分挖掘人本身具有但未曾使用过的潜力和资源,为社会做到人尽其潜;二是充分提高和发挥人的现有能力,为社会做到人尽其能;三是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人力资源,为社会做到人尽其才;四是培养和提高人的专业技能,力求使自己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为社会做到人尽其长;五是避免能力和人才使用的浪费,为社会做到人尽其用。〔9 〕质言之,它要求塑造一种具有能力意识、以能力本位为人生价值追求的主导目标的能力人。过去,许多人往往注重权力、“关系”、人情、金钱和资辈,不大注重能力。从能力本位的观点看,这是个人对社会的一种最大的不道德。那种只把“损公肥私”看作不道德,而不把“个人不为社会尽其能”看作不道德的看法,是不全面的。实际上,个人不为社会尽其能也是不道德的。
6.能力本位的具体操作和贯彻运用 这是就“能力本位”的实现而言的。这是能力本位论中的难点和重点。能力本位论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具体贯彻和运用。为了在社会实践和个人生活中贯彻和运用“能力本位”的文化价值观,需要着重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对“能力”进行科学评估。首先要有评估的具体指标。对人的能力水平进行评估,是难度较大的一项工作,因为有些能力是可以明确辨识的,有些一时难以明确评定。但无论怎样,还是可以大致评估的。对人的能力进行评估,大致可运用以下具体指标:工作业绩的大小;劳动的量和质;掌握活动的快慢、难易和巩固程度;职业技能高低;掌握活动准则、规范的程度;群众公认度;对周围环境的创造和适应程度;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程度;社会经验丰富程度等。其次是在对人的能力进行评估时,既要综合运用以上指标,把这些指标具体化,又可通过考试、考查、考核、观察、评议和民意测验等方式,使评估达到严密化和规范化,不可走形式。此外,还必须有一个具有客观、公正品格又便于公开监督的评估机构,以保证对人的能力状况进行科学评价,避免评估的片面性和主观随意性。
二是要从总体上遵循一定的方法原则,处理好贯彻运用过程中常遇到的几种关系。这可从三个角度来谈。作为国家,要处理好“能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把能力原则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把人的能力的充分正确发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种战略目标、有效方式和基本内容,实行“能力”发展战略。作为组织与领导,要处理好权力和能力、好人和能人、能力和人情(“关系”)、能力和资辈的关系。组织领导既要注重其下属的能力之提高和发挥,为他们能力的充分发挥创造有利条件,又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以能力来树立权力的权威,以能力来运用权力,反对嫉贤妒能和以权谋私,这就是说,在组织领导那里,能力应高于权力。组织领导应树立“无能也是不道德”的观念,对那些道德品质好但能力水平低的“好人”,要努力将其培养成能人,也应树立“无德便是恶”的观念,对那些能力水平高但有缺点的“能人”,要努力引导他们逐步有效地提高其道德修养,使其成为好人。组织领导在工作中也应力求克服人情关系的消极影响以及对资辈的片面注重,倡导能力本位精神。〔10〕作为个人,要正确处理努力和能力、潜力和能力、能力和业绩的关系。有能力的人不应以能“卖”能,而应尽最大努力正确发挥其能力,进一步提高能力,为社会多做贡献,而能力低的人不能只讲苦劳不讲功劳,应尽最大努力提高其能力;能力中既有天赋的成份,也有后天培养的因素,因此,个人应进一步挖掘和使用其未曾使用过的潜力,不要囿于现有的能力,同时,也应自觉地把其潜力在实践中变成现实的能力,不要仅满足于谈论其潜力,潜力再大也只是潜在的,唯有现成的能力才有助于工作;有能力的人应尽其能力创造辉煌业绩,有业绩的人应进一步提高其能力,而要创造辉煌业绩,首先要不断提高其能力。
三是分析解决“能力本位”具体贯彻运用的方式和实现目标,将其落到实处。“能力本位”不是美妙动听的词句,而是对我国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权本位、钱本位和“关系”本位以及由此带来的消极现象的一种批判、挑战、改造,它将触动社会和个人深层的文化价值观以及运作、发展方式。为此,在经济方面,它要求由权力高度集中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能力充分发挥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因而要求企业由以权力为核心的传统行政管理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能力主义管理转变;在组织人事(用人)制度上,它要求实现由过去存在的某种官本位、“关系”本位向注重能绩本位转变;在文化建设和人的价值的实现方式上,它要求由靠权力、金钱来实现其价值的权力价值观、金钱价值观,向靠充分正确发挥其能力来实现其价值的能力价值观转变。
四、能力人塑造与21世纪中国的发展
能力本位的文化价值观或文化理念,内在要求塑造一种“能力人”,即具有能力本位意识、以能力本位为人生价值追求的主导目标和具有较高能力素质的人。但从目前我国人民的现状来看,这种能力人还只是对人或人性的一种假设。
能力人假设,实质上是对人及人性的一种新的理解和设计。当代中国及21世纪中国的发展是通过人来实现并且是为了人的,因而,它要求在确定我们的制度、体制、组织及其发展战略、发展目标时,在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时,在进行管理时,在进行文化建设、国民教育和人格塑造时,应相应包含对能力人的假设或设计,实行能人发展战略和策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根据前面的论述,这种能力人假设或设计大致包含以下主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劳动者个人更注重其内在本质力量的充分发挥,也迫切需要具有较高能力素质的人,能力人就是强人,有强人才有强国,因而,从“人的能力”入手更能调动劳动者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即能力人)是以能力本位为活动理念和价值追求的人;他是具有成就意识、专家意识并具有职业技能的人;他是把为社会而尽其潜其能其才其长其用作为一种基本道德的人;他是最大限度发挥其创造能力的人;他是靠能力靠创造而生存和发挥并实现其价值的人;他是具有健康理性能力的人。〔11〕
要把能力人假设或设计变成现实,需要社会、国家、各种组织和每个人通过健全市场机制、科学管理、文化建设、道德教化、法制建设、政策导向和自我约束,来对这种能力人进行塑造。这种塑造,对世纪之交、尤其是21世纪中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首先有助于推动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进而有助于促进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迈向21世纪,我国首要的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一体制能否成功建立起来,直接决定着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从一般意义上讲,权本位、钱本位的价值观是阻碍我国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一种深层障碍。要顺利有效推进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从根本上消除权本位、钱本位的价值观,实现由权本位、钱本位的价值观向能力本位的价值观的实质转变,可以说这是最深层、最根本的一种转变。否则,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难以顺利进行,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就会困难重重。
其次有利于完善我们的组织人事制度或用人制度,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走向21世纪的中国必须完成一系列重大历史任务和事业,这离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及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是不可能实现的。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管理组织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人事制度或用人制度。在各种管理组织中,人是首要对象。在日本,很早就有“事业就是人”的名言。这表明人在成就事业中的重要性。后来,国外许多管理组织将这一名言奉为管理信条,致力于培养和使用人才。但确保具有优秀素质的人才并调动其积极性并非易事,其中最关键一条,就是必须逐步消除官本位的人事制度,实行“德为前提、能为本位”的组织人事制度(或用人制度):合理分工,根据人的能力分配适当工作,将适当的人才安排在适当位置上,使每个人在工作岗位上能各尽其潜、各尽其能、各尽其才、各尽其长和各尽其用,从而在工作中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任人唯贤,根据大部分人能接受和公认的业绩来选拔、使用人才,切实做到能者上,弱者下,以使人主要通过充分正确发挥其能力来实现其价值;尊重能人,不拘一格恰当使用能人,培养能人,有效引导能人,避免只使用自己认为“可靠的人”或“好人”;科学地将职权功绩和才能功绩分开度量,明晰二者的界限和度量标准,调动职权与才能各自原本就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职权功绩是靠职权所取得的业绩,才能功绩是靠才能所取得的业绩,二者的基本构成大体有三种,一是才能功绩小于职权功绩,二是才能功绩大致等同于职权功绩,三是才能功绩大于职权功绩,第一种情况难以胜任职权,似有以职代功之嫌,,第二种情况虽能承担职权,但属维持性,难有创新性成就,第三种情况有发展实力,应得到注重,而有才能的人亦应得到重用,这样将会充分发挥能力人的突破性创造作用,有利于选才、用才,合理配置运用宝贵的人才资源。
再次是有利于推行科教兴国战略,从而有助于促进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国家发展和经济发展归结到科学技术发展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并通过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素质。这里,提高劳动者素质、尤其是能力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国的关键。因为劳动者高水平的能力素质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发明以及推广和运用,使科学技术现实地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以及21世纪中国的发展。而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尤其是能力素质,必须倡导能力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塑造能力人,在一个重视人的能力的环境氛围里,劳动者的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也可以为我国未来文化建设开辟新的思路,进而为21世纪中国的发展提供文化基础。我国正处在社会体制的转型和跨世纪的转折期。这种转折将引发人们的未来意识、反思意识和超越意识,引发人们对未来的“文化思考”。当代未来学家对未来作了许多深入细致的文化思考,勾画出一幅幅未来图景。汤因比和池田大作以“人性革命”为中心进行文化思考,认为在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希望将寄托在人性本身及其文化价值观的变革上,人只有依靠文化价值观及人性的转变,才能为未来世界奠定文化基础和人的基础。〔12〕托夫勒指出,在21世纪,人的知识才能必将成为最高品质的力量。〔13〕罗马俱乐部成员断言,不论从哪个角度考察人的状况,现存问题及人的远景,决定的因素都是人类本身,人类困境实际上是人的文化价值观和人性的危机,当今世界的全球问题和未来远景问题首要就是人的问题。美国哈德逊研究所成员认为,人只要具有良好的管理,充分发挥人的智慧、才能和力量,是可以解决现有问题的。许多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和未来学家共同断言,21世纪,个人及其能力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主导作用,21世纪的竞争根本上是人的能力和人才的竞争。〔14〕总之,现代未来学家多立足于人性自身和文化价值观来指责过去、评价现在和设计未来,其思考的文化实质和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和出发点来思考人类发展的未来,把“人的革命”、“人性转变”和“新人塑造”看作对未来进行文化思考的根本问题。如果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和人的素质现状来看,对我国未来发展进行文化思考的根本问题,仍是人的问题,尤其是能力人塑造问题。
为了适应当代中国发展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近年思想界重点讨论了我国的“文化建设”这一焦点问题。讨论多集中在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这一问题上。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认为:儒家文化经过现代转换可以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文化基础,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中心。究竟应当如何看待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怎样建构当代形态的中国文化?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方法论问题:是立足“过去”建构当代中国文化,还是立足当代中国现实进行文化建设。我倡导后一种方法。立足当代中国现实进行文化建设,是说应从对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和现代化建设的内在本质要求的分析中,揭示出一种核心的文化理念,以作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核心,然后围绕这一核心,对中西文化的思想资料进行取舍。这是一种历史发展观的方法。立足“过去”建构当代中国文化,是说应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的分析中,揭示出一种核心的文化理念,以作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核心。这是一种保守主义的方法。无可否认,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合理因素,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主要是围绕人和自身、人和人、人和集体、人和社会的“道德关系”展开的,“德”在其中占主导地位,“能力关系”和“能”则不同程度上被淡漠了。〔15〕从根本上讲,在儒家那里,人只被理解为一种道德存在,在人身上,除道德之外,人的知识、能力多少被忽视了。道家面对知识积累和返朴归真的矛盾,明确主张“绝学”、“弃智”而“为道”。他们认为智慧有害,因而否定人的智慧和能力。质言之,在看待种种关系上,道家更是偏重道德关系漠视能力关系的。儒家、道家对能力关系及能的轻视,曾是中国社会发展缓慢的一种深层文化原因,因此对儒家、道家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不宜估计过高。虽然墨家站在发展生产以求人民之大利的立场上,提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交利于民、重力轻亲和节用节葬等有益于当时社会发展和稳定的许多系统思想,其中孕含着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需要的“注重能力、反对亲亲”的精神,对当代中国发展和稳定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应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16〕,但在其后几千年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由于这一精神缺乏赖以发展的经济基础(商品经济)和政治基础(民主政治),所以得不到发扬光大,也缺乏时代的内容,因而只能作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料。近代西方文化较为注重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集体、人和社会之间的能力关系〔17〕,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但对其中的道德关系,则缺乏中国传统文化那样的注重,并且多被归为宗教和法律问题,这对解决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物化问题和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道德问题,是难负重任的。所以,西方文化也只能作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料。我们所要建设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只能立足于当代中国现实。实际上,从当代中国现实来看,除应注重人和自身、人和人、人和集体、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外,其中的能力关系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及社会发展中,也是非常重要(需要)因而是不可忽视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在未来21世纪中国的社会发展中,这一关系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在我国权力高度集中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人的发展及人的价值实现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人对组织单位与领导的依赖,权本位价值观支配许多人的头脑;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起初,人的发展及人的价值实现的一个特征,是表现为一些人对物的依赖,钱本位成为这些人的人生价值取向;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健全和发展,人的发展及人的价值实现的基本特征必将主要表现为人对自身能力的依赖(人通过充分正确发挥其能力获得发展,实现其价值)。由此,能力本位的现代文化价值观必将日益凸突出来。譬如,在个人和集体(社会)的关系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逐渐把其能力关系突出出来:个人要尽其能力为集体为社会为人民而奉献,实现其价值,集体、社会应尽力为个人能力充分正确发挥提供有利的环境、氛围和条件;集体之好坏的一个评价标准,应看它能否对每个人的能力发挥及其业绩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能否使每个人充分做到尽其潜、尽其能、尽其才、尽其长和尽其用;对个人之评价,也应看他是否尽其最大能力为集体而工作,是否通过其能力来实现其价值。可以说,由人对权力的依赖(权本位)到人对物的依赖(钱本位)再到人对能力的依赖(能力本位)的历史发展,具有内在的必然性,同时也反映出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以及当代精神。因此,我们在对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行文化思考时,在进行未来新文化的建设时,在为21世纪中国的发展准备文化价值观或人格基础时,应以道德人为前提,以能力人塑造为中心。
强调能力人塑造在中国迈向21世纪过程中的迫切重要性,并不是把“能力人”的作用抽象化、孤立化、夸大化和绝对化,否认人的其它素质的作用,而是告诫人们在跨入21世纪的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充分正确发挥,注重能力人塑造,并调整其实践活动的重点和方向;在能力人的塑造过程中,要坚持能力本位的社会主义原则、集体主义原则和合理化原则。〔18〕其实,能力人塑造不是孤立进行的,也不是无前提和无基础的,而总是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相辅相成的,是同道德人的重塑密不可分的。
注释:
〔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22—225页, 第49卷第120页。
〔2〕这里, 我们要深入理解马克思的“能力充分发挥”的社会主义原则的内在意义。
〔3〕科恩:《自我论》,三联出版社1986年版,第127—14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6页。
〔5〕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282、553页,第46 卷(下)第218—222页,第49卷第120页。
〔6〕参见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2年版,第2、8、16—20、25、40、44页。
〔7〕参见池田大作等著《走向21世纪的人与哲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1—82页。
〔8〕根据马克思的思想,真实的集体之实质, 是为集体中每个人能力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由此,倡导能力本位的文化价值观是坚持集体主义所应有的内在本质要求。过去,我们往往把集体主义只理解为个人对集体的服从和奉献,这是不全面的。这里,我们强调的是集体主义的能力原则和能力本位的集体主义原则。
〔9〕这五个方面, 实际上谈的是能力本位的“个人努力最大化和合理化”原则。
〔10〕注重权力以及人情关系而不注重能力,是腐败以及许多社会消极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根源。
〔11〕市场经济内在要求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具有理性能力,一是用来分析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二是用来驾驭人的情感、意志。
〔12〕参见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2—28页。
〔13〕托夫勒:《大未来》,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6页。
〔14〕参见厉以宁、何伟主编丛书之一《市场经济新观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0—172页。
〔15〕所谓能力关系,指的是围绕个人能力充分正确发挥而发生的种种关系。
〔16〕我认为,墨家思想比儒家思想更具有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来说的积极意义。
〔17〕近代西方文化中的核心范畴之一的理性,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近代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是“爱智慧”,后者体现出对人的知识、智慧、能力和才能的重视,所以与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做“圣人”不同,西方文化多提倡做“智人”、“超人”。
〔18〕参见注〔2〕、〔8〕、〔9〕。
标签:哲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文化价值观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个人价值观论文; 经济学论文; 社会财富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利己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