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银质针导热联合独活寄生汤口服治疗AS的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AS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行银质针导热联合独活寄生汤口服疗法,对照组30例用传统针刺疗法,两组在第3个疗程及1月后,比较主要临床症状改善、VAS评分情况。结果VAS疼痛缓解率:治疗组71.8%、对照组48.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O.05);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治疗组96.6%、对照组73.3%,治疗组较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银质针导热联合独活寄生汤口服治疗AS临床疗效显著,较传统针刺疗法疗效更加确切。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银质针导热;独活寄生汤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4-0116-02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以骶骼关节和脊柱小关节的慢性炎症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常见症状为晨僵、腰背僵硬或疼痛;属中医“风湿病”、“痹证”范畴[2]。现代医学尚无特效针对性疗法及药物,银质针导热联合中药口服治疗AS有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银川市中医医院骨伤科诊治,符合纳入标准的AS患者60例。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男24例,女6例,平均年龄(32.5±3.5)岁,平均病程(42±7.4)月;对照组30例中:男25例,女5例,平均年龄(28.5±2.6)岁,平均病程(37±6.8)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治疗组 银质针导热治疗:以骶骼、髋部、颈、胸、腰段为主要针刺部位交替治疗。根据骨性标志用紫药水在治疗体表部位标记,依据症状选取脊柱椎板、关节突、关节囊和横突,髂嵴后1/3和髂后上棘内缘;术区常规消毒,铺无菌巾,进针点用麻醉枪将0.5%利多卡因注射液行表皮浸润麻醉。连接银质针导热巡检仪加热,仪器设定温度90℃,针接触的皮肤表面温度为40℃左右,探头加热20min后关机。术后针孔无菌纱布压迫止血,碘伏消毒针孔处,无菌敷料粘贴针孔。1周治疗1次,共治疗3次。
1.2.2对照组 用普通毫针针刺加红外线照射治疗:取夹脊穴、悬枢、腰阳关、十七椎、肝俞、脾俞、肾俞、大肠腧、八髎、居髎、合谷等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同时给予红外线照射治疗,每次40min,1次/日,14日一疗程,休息2日,继续下一疗程治疗,共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疼痛强度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后1周内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对患者疼痛强度进行量化。VAS评估标准:0为无痛,1~4级为轻微疼痛;5~6级为中度疼痛;7~9级严重疼痛;10级为剧烈疼痛。按照VAS对患者进行评分,并计算疼痛缓解率((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
(2)疗效判定标准分为痊愈、好转和无效:痊愈:表现为临床症状消失,颈腰椎能够自如活动,关节的肿痛感消失;好转:为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疼痛感等临床症状减轻;无效:为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没有任何缓解;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表示为(x-±s)的形式,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计数资料的构成比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 两组VAS比较
结果见表1。
3.讨论
中医认为本病属“痹证”范畴,涉及“背偻”“腰痛”等疾病,属正虚邪实、虚实错杂之证。病机为素体禀赋不足、或调摄不慎、房室不节、风寒湿痰邪内侵筋骨,进而经脉关节筋骨痹阻而发病。独活寄生汤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方中寄生、杜仲、地黄、牛膝补益肝肾、强壮筋骨;独活、细辛、防风、桂枝祛风湿、除寒凝、温通经脉;秦艽祛风湿、强筋骨;川芎、当归、党参、茯苓健脾补气活血;白芍养阴血、柔肝止痛。本方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使肝肾足、气血充、风湿除、寒凝消、痰瘀散、筋骨健、痹痛止,故能有效地治疗AS。
综上,银质导热治疗缓解僵硬、疼痛等改善症状治在表,汤药内服扶正祛邪治在本;银质导热联合独活寄生汤口服治疗该病表里同治,标本兼顾,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 张波.风湿免疫及内分泌疾病[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35-37.
[2] 赵立书,张高迎,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治思路[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1):64-67.
[3] Greemersm C,Franssen MJ,Van-de-PuttelB.Melhotrexa teinseve reanky losing spondylitis:Anopen study.JRheum-Atol,1999,22(6):1104-1107.
论文作者:郭建斌,苏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7
标签:独活论文; 疼痛论文; 症状论文; 两组论文; 对照组论文; 关节论文; 患者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