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论文_肖芳

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论文_肖芳

肖芳

(桂林市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肿瘤科;广西桂林541002)

【摘要】 目的 探究对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纳入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间在我院进行静脉置管并发生静脉血栓的患者120例,按随机投掷法进行分组,对照组60例行一般护理,研究组60例在一般护理中结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并发症、死亡率及心理状态。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断管发生率5.00%、血栓脱落发生率6.67%、出血发生率10.00%、死亡发生率0.00%,相比于对照组20.00%、26.67%、36.67%、5.00%有所好转,,P<0.05。护理前研究组心理状态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心理状态水平相比对照组有所改善,P<0.05。结论 对PICC置管后形成静脉血栓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明显降低了其并发症及死亡发生率,改善了心理状态。

【关键词】PICC;静脉血栓;护理干预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PICC)是一种直接把药物输送至心脏的给药方式,缩减了化疗药物对血管的破坏及损伤,由于静脉中血流速度较快,药物浓度被稀释,对静脉的刺激也随之降低[1]。近年来临床中对PICC的报道屡见不鲜,其疗效被肯定,但静脉血栓一旦发生,轻则加重患者的疼痛,损伤静脉,重则造成患者的死亡,因此,如何改善PICC并发血栓患者的结局成为临床中难点所在。针对此种现象,现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间在我院进行静脉置管并发生静脉血栓的患者120例进行治疗,其中60例在一般护理中结合护理干预,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120例均为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间在我院进行静脉置管并发生静脉血栓的患者。所有患者按随机投掷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54-75岁,平均年龄为(65.8±3.1)岁。研究组中男性29例,女性31例,年龄55-76岁,平均年龄为(65.3±3.6)岁。上述资料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限制患者的活动、帮助患者将患肢抬高,并进行拔管。研究组:在一般护理措施中增加(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通过沟通对患者进行疏导,关心患者,帮助其树立治疗的信心。(2)患肢护理:每日对患肢围度进行测量,监测其消肿情况及颜色、感觉恢复情况,注意保暖。(3)观察护理: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在进行穿刺时注意是否有渗血、瘀斑等,观察鼻腔、牙龈等部位有无出血倾向,穿刺后注意导管是否扭曲、堵塞,始终保持通畅状态,树要前后注意冲管。(4)知识宣教: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宣教,告知其疾病的危险性及治疗的重要性,使其配合治疗,排出患者的疑惑,告知其相关禁忌,及时的预防。(5)操作护理:操作前应对患者进行解释,告知患者操作的目的、原理,对静脉进行评估,并有选择性的进行穿刺,避免头静脉,严格消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6)拔管:拔管应缓慢,可分为2-3次拔出,首次拔出12cm,24h内观察血栓有无脱落倾向,直至完全拔出。

1.3 疗效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并发症(断管、血栓脱落、出血)死亡率及心理状态。根据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标准(SAS)[2]:(1) 轻:50-59分;(2) 中:60-69分;(3) 重:≥70分。根据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标准(SDS)[3]:(1) 轻:53-62分;(2) 中:63-72分;(3) 重:≥73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并发症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断管发生率3(5.00%)、血栓脱落发生率4(6.67%)、出血发生率6(10.00%)、死亡发生率0(0.00%),相比于对照组12(20.00%)、16(26.67%)、22(36.67%)、3(5.00%)有所好转,(χ2=10.29、14.40、19.88、5.13,P<0.05)。

2.2心理情况 护理前研究组SDS评分(71.33±3.45)、SAS评分(72.08±3.58)、与对照组(71.56±3.22)(72.45±3.22)相比无统计学意义,(t =0.38、0.60,P>0.05)。护理后研究组SDS评分(45.88±8.25)、SAS评分(49.37±7.34)、相比对照组(64.65±8.41)(66.76±8.69)有所改善,(t =12.34、11.84,P<0.05)。

3 讨论

PICC增加了临床中静脉穿刺血管的选择性及成功率,降低了对血管的反复穿刺的损伤,自出现以来,在临床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静脉血栓是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状,主要由于血流变缓或血液的高凝状态引起,若未进行及时的治疗,可引起肺栓塞等病症[4]。临床中主要以抗凝及溶栓法进行治疗,但由于护理的不到位、患者抵触情绪等,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断管、渗血等并发症状较高,影响了疾病的结局,随着患者对预后质量需求的增高,护理干预也应运而生。相比于传统护理,护理干预更加的个性化、人性化,通过对患者整体情况进行分析,转变了传统的生物护理模式,增加了心理、生活、知识等多个板块,弥补了传统护理的不足,在本次对PICC并发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中发挥了积极的效用,有效的缓解了患者抑郁、焦躁等心理情绪,改善了患者的治疗态度,间接的促进了疾病的预后。

有研究显示[5-6],护理干预能够降低PICC并发静脉血栓患者的心理压力,降低肺栓塞等病发生率及死亡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及满意程度,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心理的疏导、知识的宣教,使患者了解到治疗的重要性,降低了心理压力,研究组患者心理状态明显较对照组好转,P<0.05。巡视力度的加大及操作中的护理使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几率及死亡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本次研究结果与文献一致。

综上所述,对PICC置管后出现静脉血栓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明显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态,减少断管、血栓脱落、出血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普及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曾令秀,黄文碧,姜应梅等.肿瘤患者置入PICC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1982-1983.

[2]成芳,刘为红,鲍爱琴等.9例肿瘤患者PICC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理学报,2010,17(12):65-66.

[3]曾德燕.持续微量泵入尿激酶治疗留置PICC致上肢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J].海南医学,2011,22(8):155-156.

[4]许大云,冯玉玲.PICC导管相关的早期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和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4):2293-2295.

[5]李学勤,陈虹,王缘等.集束化干预预防PICC置管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4,29(5):94-96.

[6]李春梅,杨晶,鞠斐等.高龄患者PICC并发静脉血栓的护理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8):3386-3387.

论文作者:肖芳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5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1

标签:;  ;  ;  ;  ;  ;  ;  ;  

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论文_肖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