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困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境论文,农村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农村教师的总量占教师总人数的55%左右。这一客观实际决定了农村教师专业化是我国教师专业化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但它目前面临着一系列困境的严峻挑战。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目前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困境
简言之,“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成为专业人员或者实现和提升教师专业性的过程。我们通常可以从“地位的改善”与“实践的改进”两个基本维度对教师专业化程度进行衡量。前者指“教师职业作为一个职业,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作为专业性职业的地位问题”,后者指“通过改善实践者的知识和能力来改进所提供服务的质量的过程,关注的是教师在开展教育行为时使用了多少专业技术知识问题”。前者尽管会因社会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一般包括强化分界、提高学历要求、建立自我管理团体等一些要素,后者的专业化实际上等于专业发展。综观我国农村教师的专业化现状,可以发现:无论是其专业化的地位,还是其实践的改进,都呈现着重重困境。
困境一:农村教师地位的模糊性。
一是农村教师的专业角色不够清晰,它的资格准入体系还不够严格,大量不具备教师专业合格资质的人员充斥其间。例如,据报道:到2001年止,全国农村中小学仍共聘用代课教师58万人,占岗位教师总数的9.6%,占全国中小学代课教师70多万的82.3%,并且他们主要分布在山区、牧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农村学校和教学网点。这有力地说明代课教师是农村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们不能讲所有代课教师都是不合格的,但至少从资格准入体系来讲,他们与正式教师是有差距的。
二是农村教师经济地位的相对弱势,决定了他们目前整体地位不够高的境遇。虽然教师的工资较以前有很大增长,有关法规甚至规定了“教师工资要不低于甚至略高于同期公务员工资”,但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员争抢“公务员”岗位的现状早就有力地说明了教师工资含金量的相对不足,加之区域发展差异更加剧了农村教师实际收入远低于城镇公务员等其他行业的收入,若再遭遇政府工资拖欠,农村教师的经济地位就更加没有保障。
三是农村教师地位很不稳固。主要表现为农村优秀教师要么被城镇学校挖走、要么自己主动到发达地区应聘、要么着力改行、要么发奋考研跳出农村等已是目前农村学校公认的事实。这样,农村优秀教师的大量流失与相对贫弱教师的大量累计,使得本就不高的农村教师地位也就越发不稳与危险。
困境二:农村教师的实践改进更是乏力。
一是农村教师专业知识的相对不足。主要表现在他们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均不理想,使他们无法及时有效地获得足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首先,他们职前教育的不理想,主要表现为教师学历、专业等结构不太合理。据调查,农村教师的第一学历以中专为主,最高学历是大专;他们提高学历主要是通过函授、自考等非全日制形式获得;与县镇学校教师的第一学历相差悬殊。同时,农村中小学短线学科教师紧缺,如专职音体美教师、计算机教师、英语教师,各地普遍紧缺。其次,他们职后专业教育发展更是乏力。目前农村教师职后专业教育具有明显的机会少、层次低、培训时间短、经费自筹比例重、“工学家”矛盾突出等一系列不足。据调查,在2003年,有近65%的农村教师未参加过培训或接受过10天以下的培训。同时,即使在教学过程当中,农村教师因繁重的工作任务而有近68%的教师无时间、精力参加科研活动,有近61%的教师参加科研经费不足,有近55%的教师表示科研流于形式。
二是农村教师提供的教育服务无法适应目前农村教育的实际需要。农村教师实践与新课改要求存在着不小差距。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农村中小学人数占全国中小学人数的75%,在某种程度上,农村中小学教师所承担的是中国教育系统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基础教育部分。因此,农村教师专业化的水平会直接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与教师专业化的整体水平,就目前而言,可能会直接制约着新课改的顺利进行。尤其是自2001年实施的新课程要求教师已不再是“教书匠”,而是“研究型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具备课程生成能力,成为人们对新型教师的基本要求”。或者说,教师那种试图以旧思维驾御新课程,把探究的、讨论的、开放的、活动的、生活的新课程内容异化成确定的知识、一成不变的模式来传授、灌输,以借之维护“外在依附”的教师权威的应对之策已无法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奏效。这些都决定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但由于上述农村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缺乏,加之我国目前农村地区发展的差异制约了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整体协调步伐,农村教师的专业化现状严重制约着新课改的有效推进。
此外,农村教育是承担着改变农民及其后代相对社会弱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的。而目前农村教师提供的教育服务质量远逊于城镇教育服务,这势必继续制约而不是有效改观农民及其后代的发展程度。他们在社会的竞争中可能处于更加不利的弱势地位,往往表现出是一个竞争受挫的“失败者”、一个发展受限的生命主体,从而可能加剧目前本已严重的城乡发展差距,加剧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农村教育所应具有的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的功能正在逐渐失去并进一步地恶性循环着。
二、目前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困境的主要原因解读
原因一:专业引领不力——不知怎样专业化
目前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的不够成熟直接冲击了人们对教师职业专业性地位的认识,极易导致教师角色的模糊化。这其中最明显的要数教师教育理论、方法等专业化体系构建的相对缺乏。比如说我国目前教师专业化的思想基础主要是西方有关的研究成果与实践,但我国教师专业化从一开始就成为政府政策层面关注的问题,教师专业化进程客观上得益于政府的推动,但由此导致的教师专业自主权利的散失,其直接的结果就是教师群体自觉的职业信念与社会责任、义务感不足,可能的结果就是使得教师专业化走向教师自主发展的方向不免流于形式。怎样设计适合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是当前一项最为紧迫的任务。
原因二:城乡二元体制严重制约——无力保障专业化
历史发展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严重制约了目前农村教师专业化的经费保障。我国教育投入的比例一直不足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面临的大问题。1993年我国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1%,1995年占2.46%,1996年占2.50%,直到2001年才突破3%,达到3.24%。但也仅相当于美国1998年的1/9、加拿大的1/7、德国的1/6。教育投入总量的不足,自然决定教师专业化成长经费保障的不足。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作用,通过“剪刀差”价格、财政税收收支差、税费负担差、教育经费分级承担等手段,更加剧了目前农村教师专业化经费严重不足的不公平。一是城乡教育投入总量相差很大。“今天中央的教育拨款的92%是用于占人口30%的城市,而占人口70%的农村教育只得到8%的中央财政支持。”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直接影响到学校硬件和其他相关教育条件的建设,从而使教师专业化途径所需的条件受到制约。 二是城乡对教师教育经费的直接投入差距也相当大。据调查表明: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费用由个人支付的比例从省城到农村呈递增趋势,具体比例为:省城34.8%、县51.0%、乡镇68.1%、农村79.3%。经费的不公平必然直接导致农村教师不公平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机会。
城乡二元户籍结构直接导致了目前城、乡两种不同的教师发展权。自1958年我国颁布实施《户口登记条例》以来,农村教师不仅自己丧失了与城市教师一起发展的公平权,而且还影响到其后代子孙的公民待遇。因此在教师人才体系上,城乡差别很大。一方面不同的准入体系使得城乡教师职前教育差异很大。农村教师的准入标准比城市要低得多,非常优秀的、高学历的教师往往极易被城市吸收而很难到农村发展,甚至政府在计划分配教师时也往往将弱势的教师塞入农村。这样农村教师的职前教育整体同城市差距很大。这主要表现为城乡教师学历相差大。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表明:农村与城镇相比,无论是学历合格率还是高学历教师的比例差距均很大。仅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而言城乡相差2.2和7.6个百分点,高学历相差达20.7和14.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不同的教师待遇体系使得城乡教师职后教育差异很大。一是农村教师工资远远低于城市教师,决定了其经济地位相差很大,也严重制约了农村教师职后教育的经费保障。据调查,以同届毕业、同职称的教师为例,农村教师的工资与本地区城镇的工资相差300多元,与发达地区差距达1000多元,而工资以外的福利差距更大。 农村教师(尤其是县城以下的山区教师)的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班主任津贴等政策性福利待遇普遍不能得到完全保障。二是城乡教师的培养体系差异显著。比较而言,农村教师负担过重、保障不力导致其继续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具有明显的机会少、层次低、时间短等一系列不足。据2002年调查,农村小学教师平均要比城市教师多负担2.9个学生,农村中学教师要比城市教师多负担3.2个学生,因分布地区差异,实际上某些农村教师负担更重。同时,有68.9%的校长均表示存在教师缺编。于是农村教师教学任务重,如果外出培训,必然影响到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加之上述经费问题制约了校本培训,所以农村教师除了为拿取学历文凭而不得不进修外,几乎很少有接受培训的机会。这样农村教师的职后专业化无法与城市教师相比。
此外,社会文化支持体系的不配套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专业地位本就比较模糊的农村教师在“学优则仕”的“官本位”文化强势冲击下,在实践中容易促使一批很有教师专业发展前途的优秀人士“弃教为官”,中途放弃他原本致力于的教育理想,这客观上既削弱了正在刚刚起步发展的教师专业化队伍力量,又可能动摇他人坚定追求“教师专业化”的理念。
三、走出农村教师专业化困境的出路设计
对策一:加强专业引领
目前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比较低,有关专业化的理论与方法不够成熟,既极易导致教师专业地位的模糊化,又不能实现对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强势引领。因此应从教师专业化基本理论建设入手,构建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容与方法体系,充分发挥理论对农村教师专业化实践的引领作用。一方面,应继续大力加强对农村教师专业化结构的研究。比如教师的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等基本教师专业结构的科学建构。另一方面,必须切实大力加强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具体途径与方法体系的建设,以有力地实施教师专业化教育。比如规范教师资格准入和教师培养的经费、法律、政策,从法规层面继续强化政府对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推进作用。只有切合农村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方法引领,才能真正产生专业引领的强大动力作用。
对策二: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不公平的城乡教育是导致目前农村教师整体学历低、代课教师比重大等一系列教师职前专业化条件差的重要根源,而为农村教师提供专业化成长起点之一的比较差的学校条件也是与不公平的城乡教育体系密切相关的。因此,随着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为农村教育提供公平的国民教育,上述农村教师专业化“先天不足”的局面必将得到有效改观。城乡二元身份的协调,必将使得农村孩子拥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社会教师整体素质将得到提高;城乡二元教育经费投入的统筹,必将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加入农村教师的队伍,也将有可能为农村教师专业化提供更好的学校条件等,而这些必将有力地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起点。
统筹的教育经费投入必将有力地改变目前农村教师工资低且还要承担更多培训经费这样一种职后教育经费极度匮乏的局面。统筹的教师结构必将有力地改变目前农村教师结构性缺编而任务太重无力参加培训、科研的状况。统筹的教师培养体系必将有力地改变目前农村教师培训机会少、层次低、时间短、经费缺等不利地位。统筹的教师人才体系必将有利于农村教师队伍的健康成长而保持相对稳定等等。也即“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必将极大地弥补目前农村教师职后教育乏力这一教师专业化的“后天营养的不足”,从而大大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健康成长。随着农村教师专业化的改进,他们提供的农村教育服务质量自然也相应得到提高。
对策三:其他社会支持体系的配套建设
针对农村教师准入不规范与经济地位无保障,应建立相应规范的准入法律与政策。相应职能部门可以在已有《宪法》、《教育法》、《教师法》等基本法律基础上,制定更加具体便于实际操作的法规、办法与政策,尔后“依其施教”,确保农村教师专业化的有效进行。
针对“官本位”文化对农村教师专业化的严重制约,可以在全社会进行“尊师重教”的文化教育。比如,可以进行教育相对独立性的探讨,减少各级学校教育对行政官员的依赖,突出教师教育的个性与教师的自尊;也可以以电影《武训传》、专著《爱心与教育》、斯霞老师榜样事迹以及其他众多文化载体等多种形式讴歌教育与教师事业的神圣与伟大,抵制市场经济可能因利而物化教师的危险。当然,因文化影响的复杂性决定这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