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肾移植;激励式护理干预;焦虑;抑郁
肾移植是目前临床治疗严重肾病的常见方式,主要包括自体肾移植和异体肾移植,其中,异体肾移植是肾移植的首选方式[1]。但由于肾源来源较困难,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不利于治疗。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鼓励、激励力度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肾移植患者临床护理中激励式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8年4月-2019年4月到我院治疗肾病并行肾移植的患者中选取51例进行研究,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患者全部知情且自愿参与,纳入标准:意识清楚,无沟通障碍;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②存在精神疾病。采用抛硬币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包括18例男性、8例女性;年龄23~67岁,平均(45.84±2.43)岁;对照组包括16例男性、9例女性;年龄25~68岁,平均(45.92±2.34)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肾移植常规护理方式
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方式,主要包括:(1)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体温等;(2)药物指导。根据医嘱指导患者用药;(3)饮食指导。按照治疗标准,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
1.2.2激励式护理干预
为观察组进行激励式护理干预,主要包括:(1)组间激励式护理干预小组。该小组由心理状态良好的护理人员组成,并由护士长带领,总共7人;责任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及情绪状态;(2)制定激励式护理措施。与患者进行沟通时,增加含有鼓励意义的词语的使用量,如加油、真棒等;(3)饮食、运动鼓励。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饮食与运动计划,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保持积极心态、耐心、细心,与患者进行沟通,以提高患者健康饮食与自主运动的积极性与自主性;(4)服药激励。肾移植患者需要终生服药,在治疗过程中,使用通俗易懂语言为患者讲述药物治疗的原理、用量、副作用等,提高患者对服药的认知程度,提升治疗依从性;(5)鼓励家属参与护理。加强与患者家属交流沟通,指导患者家属相应护理方式,并指导其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具有激励性质的语言与患者沟通;(6)出院鼓励式指导。患者出院时,使用积极向上的语言为其讲述日常注意事项,告知患者每日监测尿量、体温等的重要性,提高患者自我护理意识。
1.3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焦虑、抑郁负性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SAS包括20个项目,总分100分,若得分≤49分,无焦虑;50分~59分,轻度焦虑;60分~69分,中度焦虑;≥70分,重度焦虑。SDS包括20个项目,得分≤52分,无抑郁;53分~62分,轻度抑郁;63分~72分,中度抑郁;≥72分,重度抑郁。
1.4统计学方式
采用SPSS 20.0,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以()、(%)表示,且分别使用t、X2检验,结果显示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相近,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分)
3讨论
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等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能有效提升患者生存几率。但由于患者长期受到肾病临床症状的影响,其心理状态不佳,极易出现消极治疗心理[2-3]。
与常规护理方式相比,激励式护理干预通过采用激励式语言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构建良好的治疗心态,及时消除焦虑、抑郁等情绪,使其重拾治疗自信心,提高肾移植治疗效果,且有利于提高预后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激励式护理干预能有效消除患者负性情绪。
综上所述,在肾移植过程中,采用激励式护理干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有效消除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石林惠, 董绉绉, 叶龙强. 同种异体肾移植病人早期肠内免疫营养的临床疗效研究[J].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7, 24(5):267-270.
[2]吴艳, 刘哲, 王灵香. 肾移植患者术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及心理干预效果[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35(7):1809-1810.
[3]李莎, 罗燕, 刁永书,等. 肾移植患者术后焦虑、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6, 22(29):4214-4217.
论文作者:史珊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20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2
标签:患者论文; 肾移植论文; 焦虑论文; 抑郁论文; 统计学论文; 方式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健康世界》2020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