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自伤行为特点及功能研究
许延礼,尹述山
(山东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山东 青州 262500)
摘要: 为了解当前中职生自伤行为的状况、特点以及功能取向,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青州市546名中职生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心理咨询实际案例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发现,中职生自我伤害行为的检出率为 16.8%,但初次发生的时间绝大多数发生在初中阶段,占比78.2%。自我伤害行为的程度较低,平均得分为0.61,远低于理论中职2分,但在性别和家庭结构类型上存在着显著差异;方式上采取有组织损伤的比例较高,功能上主要是为缓解和摆脱负性情绪,取向为“自我负强化”。研究还显示,中职生的自伤行为具有显著的冲动性特点,大多数来源于自己的想法,而且合计有68.5%的人有可能再次发生这种行为,具有反复性的特点。
关键词: 自我伤害行为;中职生;特点;功能;自我负强化
引言
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实践中,不时会遇到自我伤害的案例,其中以女生居多,方式多为割腕。看着手腕上那一道道或深或浅的伤痕,再看看她们那年轻的脸庞,真是不由自主地感到一种心疼。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而使他们采取这样一种伤害自己的方式?偌大的校园里,除了这些个别前来求助的学生,究竟还有多少采取过或准备采取这种行为?又是出于何种动机?作为一个校园心理工作者,突然意识到,当前校园内对于这种自伤现象关注的还是太少了。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是指个体在无自杀意念的情况下采取一系列反复、故意、直接伤害自己身体,且不会导致死亡的行为[1]。据国内外调查研究,该行为多见于青少年人群,且常首发于青少年的早期阶段。而且,自伤与很多心理问题与障碍存在相关,并会增加自杀的风险 。国外有调查表明,自伤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 4%,在普通青少年中约14%-56% 。近年来,国内也有部分学者对其青少年的自伤自虐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但由于所用的测量工具以及调查地区和样本人群等因素的不同,结果往往差异较大。例如,郑莺对武汉市中心城区样本高达1283人的调查结果发现,至少有过一次自伤经历的中学生比例高达 57.4%[2]。李卓、林丹华对山西太原的370中学生进行调查的研究结果表明:50.5% 的青少年曾经有过一次或者一次以上的自残行为,但大多数青少年的自残行为比较轻微,青少年第一次自残行为多发生于13-15 岁之间[3]。而王玲等对广东省1741名中学生的调查发现,中学生自残行为的发生率为 15.1%[4]。关于自伤的方式,可能超过十多种也有研究发现,割划皮肤和击打自己是最常见的自我伤害方式[5]。
为什么会选择自伤?在研究自我伤害行为的过程中,理解其行为的功能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关于自伤功能的研究点,有助于研究者更清晰地了解自伤行为的深层次动机,对临床干预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是自伤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Klonsky从18篇实证研究报告中总结出七种已被证实的自伤的功能,即情绪调节、对抗分离感、对抗自杀、恢复自己与他人界线、人际影响、自我惩罚和感觉寻求。其中,自伤的情绪调节功能得到了最广泛支持,即自伤有助于个体缓解消极情绪。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6]指出自伤行为出于满足解决人际关系问题、减轻消极的想法或感受和产生积极的情绪或感受等 3类动机。Nock 和Prinstein提出了自伤的二维四功能模型,并通过研究表明,自伤行为中自我负强化行为出现的频率最高,而社会强化出现的频率低于自我强化[7]。
中职生相对于其他中小学生有自身的心理特点。绝大多数中职生学业成绩不良,学习动机较低。由于长期受到的关注不足,他们的情绪变化会更加强烈,同时自控能力较弱。在遇到各种矛盾和冲突时,更容易出现情绪上的冲动和失控,引发或者反复自伤行为。然而,迄今为止,文献检索没有查到专门关于中职生自伤行为研究的资料。中职生自伤的比例高吗?程度严重吗?自伤行为的背后,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又有哪些影响因素和特点?带着这些疑问,本研究采用万宇辉编制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8]和自行编制的特点问卷,对青州市的中职生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了解中职生自伤行为的状况、发生特点以及主要功能取向,为学生管理和教育提供参考,以促进中职生的心身健康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样本
以青州市中职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分10个专业共发放问卷共 600份,收回有效问卷 546 份,有效问卷率为 90.1%。
(二)研究工具
1.采用万宇辉[8]编制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分为行为问卷和功能问卷两部分。行为问卷的 Cronbach α系数为 0.921,功能问卷总分的 Cronbach α系数为 0.905。
确定了客户的类别以后,明确客户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满足客户。特别是最好在客户需要找你之前,进行客户回访,才更能体现客户关怀,让客户感动。
“初步分析推动用电增速超预期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三个驱动、一个支撑’。”李福龙说,第一个驱动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增速分别为13.5%和11.5%,较去年同期分别提高3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到42.4%,比去年同期提高8.2个百分点。
2.自编问卷:主要是了解中职生自伤行为发生的一些特点,例如初次发生的时间、累计发生的次数、决策时间、发生的场景以及看法等。参考有关资料并结合中职生的实际,共编制了10个项目。
行为问卷共12个条目,分为2个维度:(1)无明显组织损伤的自伤行为,如掐伤、抓伤、拽头发等行为;(2)有明显组织损伤的自伤行为,如割伤、烧伤、在皮肤上刻字或符号等。根据 Likert 5 级评分标准,每个条目有5个选项,即“没有、偶尔、有时、经常、总是”,分别按“0-4分”评分。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1.由经过培训的各班主任担任主试,在同一时间进行集体现场施测,要求被试根据指导语回答问卷。其中,问卷第一部分即行为问卷全部题项都选择“0”者,即从来没有过自伤行为者,提示答卷完成,不再续答后边功能问卷及特点问卷。
2.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由研究者先剔除不合格问卷,再检出有自伤行为者问卷并进行编码处理。所有数据使用 SPSS13.0 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调查的有效样本为546人,其中检出有过一次以上自伤行为的人数92人,占比16.8%。这一结果与王玲的调查结果极为相近,说明中职校园内的自伤比例相对而言并不算太高。检出人口学详细情况见表1,其中再婚与单亲家庭结构的合计比例为12%。
二、结果分析
(一)自伤行为状况
表2结果显示,自伤行为总均分仅为0.6132,相比理论中值2分显得很低,说明被试虽然报告有过自伤行为,但比较轻微。其中,有明显组织伤害的行为均分(0.6761)要比无明显组织损伤(0.5683)的略高。
3.只对有自伤行为者即三部分完整答卷进行数据分析,并结合工作中学生实际咨询案例进行研究。
表1 检出自伤行为人口学统计 (N=92)
2.自伤程度
(5)汤汁:根据菜品的不同性质适用各种汤汁,提高菜肴复合味,有调料菜品有味道,有好汤菜品有内涵,如白汤,清汤,浓汤,奶汤,羊、骨、鸡、鱼骨汤等。
1.检出比例
表2 自伤行为问卷总均分及各维度均分 (N=92)
从表3得分的百分数来看,自伤行为总均分大于理论中值2分的占7.6%,也就是说,只有7.6%的人数自伤比较严重,而83.7%的人数得分在1分以下。其中,有明显组织损伤的比例明显高于无损伤人数比例,几乎是后者的2倍。说明,自伤行为中,采取这种行为的居多。
我们回到本案例中,因为有这个虚压的存在,车身电脑无法判断点火开关是否有关闭动作,启动机无法正常工作,那么这个不正常的“虚电”从哪来的呢?
表3 自伤行为及各维度得分百分比 (N=92)
表4列出了自伤方式中得分最高与最低的各3项。最高的前三项分别为“故意用拳头打墙、桌子、窗户、地面等硬物”“故意割伤自己(如用刀片、玻璃等)”和“故意在皮肤上刻字或符号(不包括纹身)”,得分最低的是“用东西故意摩擦皮肤使其出血或淤血”。
表4 自伤行为项目得分排序情况(N=92)
3.主要人口学特征关于自伤总分的差异比较
表5结果显示,年级因素不存在差异。自伤行为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而且差异较大;在家庭结构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再婚、单亲家庭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原生家庭,尤其以单亲为最,应该引起关注。
功能问卷共19个条目,分为3个维度:(1)利己社交,指个体实施 NSSI 的目的是为了创造良好的状态或满足社交需要;(2)自我负强化,指缓解或从某种不好的状态中解脱出来;(3)情绪表达,指实施 NSSI 是为了表达自我情绪感受。根据 Likert 5 级评分标准,每个条目有个选项,即“完全不符合、不符合、不确定、符合、完全符合”,分别按“0-4分”评分。
表5 自伤总分比较:不同性别、年级及家庭结构状况
(二)自伤功能结果分析
1.自伤功能及各因子得分情况
方向图代表了一个指纹图像的固有属性,同时也定义出了局部邻域中脊、谷的固定坐标。通过原始指纹图像的方向纹理,我们对指纹图像方向场的估计采用以下算法[14]:
表6结果显示,自伤功能总均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理论中值2分,说明与前面自伤程度较轻的结果相符。其中,自我负强化平均得分为1.5054,明显高于总积分及其它因子,说明中职生自伤的动机主要体现在自我负强化上,是为了缓解或摆脱某种不良情绪。
表6 自伤功能及各因子得分情况
表7考察具体的功能项目,发现得分最高的前两项为“缓解压力或焦虑的心情”和“控制自己,使自己冷静下来”,均接近2分;最低的一项是“报复别人”,得分只有0.3043分。此结果与维度得分一致。
2.自伤功能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考察人口学特征在自伤功能总分上的差异,表8结果发现性别和年级差异并不显著,只有家庭结果状况差异显著,其中单亲家庭的自伤功能得分最高,为1.9579分,接近理论中值。
(三)中职生自伤行为发生特点
为更好的了解中职生自伤行为发生的状况和特点,本研究设计了10个项目,具体内容及结果见下表9。
关键词最能够反映文章核心内容,反映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借助SPSS的多维刻度分析功能做关键词多维尺度分析图来确定网络信息行为的研究热点。先利用Excel中的VB编程将共现矩阵转换为相似矩阵,然后将相似矩阵的每个数值减1转化为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表6),然后将相异矩阵导入到SPSS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得到高频关键词多维尺度分析图(图4)。根据多维尺度分析结果,可以将网络信息行为的研究热点分为四类:网络信息行为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具体网络信息行为的研究、网络信息行为模型的建立、对具有较强信息能力的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的研究。
表中结果显示,本研究中被试第一次出现自伤行为的时间大多数是在初中,占比72.8%,进入中职后才发生这种行为的仅占12%;迄今出现次数大多为2-4次,5次以上的占比27.2%;而其中,有30.4%的人一年以上未再发生自伤行为。
自伤行为发生前考虑时间方面,有55.4%的学生选择了“毫不犹豫”,40.2%的人只“犹豫了几分钟以内”,合计95.6%,充分说明了自我伤害行为的冲动型特征。Nock和Prinstein的研究也表明,大多数自伤者在行为发生前只考虑几分钟或者更少的时间[7]。行为发生时想到过求助的占32.6%,比例较低;发生时有人在场的占53.3%,说明学生采取这种行为多半不介意他人的看法,而且心理咨询中有学生自述事后会告诉同伴,但很少告诉家长。自伤行为做法的来源,有高达80.4%的学生选择了“自己想出来的”,与李卓、林丹华[3]的结论基本一致。
表7 自伤功能项目得分高低排序(N=92)
表8 自伤功能总均分差异比较:不同性别、年级及家庭结构
66.3%的学生觉得这种行为对自己的伤害很轻微,比较严重的只占10.9%;有84.8的学生意识到这种行为并不好,但是,在回答“以后是否还会发生时”,竟然只有31.5%的学生选择“不会了”,有46.8%的选择“不确定”,尚有21.7%的选择“有可能”。
三、讨论与建议
综合本研究结果,中职生的自伤行为检出率为16.8%,比例并不算高,总体平均得分0.6132,说明自伤行为程度较低。需要注意的是,在检出人群中,绝大多数的第一次自伤行为发生在初中阶段,约占78.2%,进入中职后才出现的仅占12%,说明中职学校环境并未对自伤行为有加重的倾向。但是,需要引起学校层面重视的是,有过自伤行为的学生再遇到问题时,研究结果提示有68.5%的学生还有可能选择这种方式,具有反复性的特点。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班主任,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给予该群体以特别的关注。
本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结构因素对于自伤行为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无论在自伤行为发生的程度上,还是自伤功能的得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单亲家庭,虽然检出的样本较少,但平均得分远远高于原生家庭,几乎是后者的两倍。国外Hurry和Storey[9]的一些研究表明,在12- 18岁的自残者中在家庭内存在困难的占有很大比例,由于离婚、分离或死亡等造成了家庭破裂的儿童的自残机会是有更好照顾的青少年的20倍[9]。因此,不但学校里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积极关注单亲学生,积极和家长沟通,而且要帮助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必要时都应该想到向心理专业人士求助。
同心条件是要保证行星机构3个基本构件的回转中心处于同一轴线上,且各齿轮均能正确啮合,即保证相互啮合齿轮的中心距相等.
本模型利用蓝色五角星代替脱氧核糖,其五个顶点当作五碳糖环上的五个原子,并在代表1、3号碳原子的地方用打孔器打孔,分别连接碱基与磷酸。在4号碳原子处打孔,穿上银色细铁丝,用银色细铁丝的另一端代表5号碳原子位置。
表9 自伤行为的状况与特点(N=92)
中职生采取自伤的行为方式得分最高的前三项分别为“故意用拳头打墙、桌子、窗户、地面等硬物”“故意割伤自己(如用刀片、玻璃等)”和“故意在皮肤上刻字或符号(不包括纹身)”,这与众多研究结论类似。而且,自伤青少年初次自伤的年龄集中在 13、14 岁,且多数青少年不只采用一种自伤方式[10]。至于男女生在自伤方式上的差异,本研究没有详细探讨。但在实际咨询工作中,一学期接待的四个自伤求助案例中,一名男生自述常用的方式是“用拳头打墙”和“撕扯头发”,并且要感觉到疼痛;三个女生均是采取“割腕”方式,自述要渗出血丝却并不感到有多少疼痛,相反有种“放松了”的感觉。本研究也表明,性别在自伤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高于男生。因此,提醒教育工作者对女生群体特别是女生居多的专业和班级(例如学前专业),给予特别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关注。
11月3日10版《林黛玉家到底有多少财产》,其最后“(作者为华师大中文系教授”,用“(作者为华东师大……)”为妥;我国还有华中师大、华南师大等。
关于自伤的功能,本研究也发现中职生选择的因素依次为“自我负强化”“情绪表达”和“利己社交”,显示自伤主要是用来缓解或摆脱负性情绪,而引起“外界关注”的功能则排在最后,这一结论与李卓、王玲[4]的研究结果近似。同时,研究表明,中职生的自伤具有显著的冲动性特点,而且行为发生时约三分之二的学生没有想到过求助。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SM-5TM[M].Washing,DC: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2013:803-806.
[2] 郑莺,江光荣.武汉市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流行学调查及其功能模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3] 李卓,林丹华.对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分析——以山西太原的调查为例[J].青年研究,2008,(7):8-15.
[4] 王玲,王丹.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3):314-316.
[5] David F.Duffy,Self-injury[J].Psychiatry,2006,5:263-265.
[6]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M].5th ed.Arlington(VA):APA,2013.
[7] Nock M K,Prinstein M J.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the Assessment of Self-Mutilative Behavior[J].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2005,72(5),885-890.
[8] 万宇辉,刘婉,郝加虎,等.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2):170-173.
[9] Hurry J.Deliberate self- harm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sychiatry,2000,12(1):31- 37.
[10] 江光荣,于丽霞,郑鸾,等.自伤行为研究:现状、问题与建议[J].心理科学进展,2019,(6):861-873.
中图分类号: B84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2080( 2019) 05-0089-07
doi: 10.3969/j.issn.1009-2080.2019.05.017
收稿日期: 2019-09-12
作者简介: 许延礼(1969-),山东五莲人,山东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硕士;尹述山(1967-),男,山东青州人,山东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刘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