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综述论文_刘舒楣

南开大学

摘要: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在国际上盛行于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较有建树的成果颇多,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五种: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共同市场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综合发展理论。虽然这五种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存在着很大差异,但其研究的内容却具有共同点,即区域经济合作与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成效。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RTA;贸易效应

一、区域经济合作与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

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有很多种,Andrew Wyatt-Walter 认为“从原则上说,经济区域化可以涉及毗邻经济体之间的商品市场一体化,进而至商品与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再而至市场与政策一体化,以致完全的经济和政治同盟。”具体而言,根据成员之间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同可划分为成六种形式: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经济政治一体化。其中以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最为重要,影响最为广泛。

在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进程中区域自由贸易协定(RTA)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目前运作的RTA中,绝大部分是20世纪90年代后和本世纪初建立的,90年代以前建立,向WTO申报并继续运作的RTAs的数量仅有27个,占目前运作RTAs总数量195个13.8%,90年代成立的72个RTAs,占总数的36.9%,而本世纪成立的117个RTAs,占60.0%。RTAs的迅猛发展引起了诸多学者关于RTAs与WTO多边贸易体系的基础——非歧视性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两者关系的高度关注。

随着全球RTAs数量的不断增加,RTAs之间的重叠程度也不断提高,Bhagwati(1992)提出RTAs是否威胁到了多边贸易体系问题,同时Krueger(1995)也担心区域性FTAs的建立将会产生寻租者,西雅图WTO部长会议的失败进一步暴露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Jo-Ann Crawford,Sam Laird(2001)对近年来RTAs的快速增加所引发的上述问题分别进行了剖析。也有学者从法律角度,如Foost Pauwelyn研究WTO保障机制针对区域贸易集团做出的对应措施,范黎虹、韩龙、周阳、张洁等也分析了区域贸易集团与WTO基本规则之间的法律关系。陈泰锋和贺剑瑜对20世纪90年代区域经济合作呈现出的许多新特点,新变化和新动向将会对全球经济运行机制和发展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剖析,并阐明了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合作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

二、区域经济合作在经济领域的成效

(一)引力模型在经济合作领域的应用

全球区域经济合作在经济领域的成效主要从静态和动态效应分析入手,其中静态效应分析主要体现在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创造效应上。对于静态效应分析,最常用工具就是引力模型。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的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他们指出两国的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它们各自的经济总量呈正比,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呈反比。其中,出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供给能力,进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需求能力,双方的距离(运输成本)则构成了两国之间贸易的阻力因素。原始的引力模型采取对数形式后表示如下:

其中,代表i国对j国的出口额;和分别表示i,j国各自的GDP;表示i,j两国之间的距离;为常数项,和为对和的弹性,为随机误差项。通过对数变换基本上克服了引力方程的异方差问题。

(二)引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分析静态贸易效应

随后,利尼曼(Lineman,1966)将人口数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规模的变量加入引力模型分析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继利尼曼后,对贸易引力模型的发展主要局限在增加解释变量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领域更是被广泛地加以应用,尤其是在分析区域经济集团的贸易效应上,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如Matyas(1997)以混合横截面数据固定效果的方式对区域集团效应所作的分析。经济学家为了检验政策、历史、文化等因素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又逐步将优惠贸易协定、贸易限制措施、殖民关系、共同语言等指标加入到引力模型中(IMF,2002)从而使引力模型得以更好的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随后许多学者应用贸易引力模型对国际贸易流量和流向作了实证分析,Celine Carrere(2002)用引力模型对贸易流向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区域贸易协定在使区域间贸易增加的同时,通常从世界其他各地的进口和出口也都成倍的减少了,这证明区域贸易协定产生了明显的贸易转向效果;Balistreri(2003)、Anderson和 Wincoop(2003)等,他们的回归方程大多为对数线性,虽然各自的解释变量不尽相同,但回归结果大都能有力地解释贸易量。而国内学者舒波(2004)等人通过对北美自由贸易区成效的详尽研究,认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大大加快了其成员国的贸易自由化程度,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取消不但扩大了地区市场容量,还加强了各成员国间优势互补和地区范围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形成了“贸易创造效应”。刘兴华(2006)等人还对对东盟产生的成效进行了分析。此外Jeffrey Frankel认为正式的区域安排还对贸易模式产生明显影响,而且远超乎近邻之间的自然通商。石岚、毛志文(2006)对区域经济合作推动跨国公司发展从而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三)引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分析动态贸易效应

Lisandro Abrego,Raymond Riezman,John Whalley(2005)采用定量方法---一般均衡模型对关税同盟中的国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关税同盟增加了全球福利。从发达国家之间组建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来看,由于供给和需求曲线较为平坦,贸易创造效应较大,且非成员国的产品成本不占优势,贸易转移效应较小,因而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福利正效应较为明显。宋岩、侯铁珊(2006)对区域贸易协定成员国社会福利效应进行纳什均衡分析,得出区域贸易协定的建立不但能够进一步深化多边贸易合作,而且可以维持成员国的福利水平,并能进一步强化非成员国寻求加入该RTA以使本国福利水平最大化动机的结论。

三、对国内外研究区域经济合作文献的述评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的文献,首先,不难发现其中不乏成果卓著的研究,尤其发达国家的研究较深入,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多数研究都以欧洲经济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而忽略了世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尤其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其次,较多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立足于北美自由贸易区框架,这是基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并不能够代表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即使后来APEC的成立也难以摆脱EU和NAFTA的蓝本限制。最后,我国研究的区域经济合作文献多数从政府、组织和企业的立场出发,鲜有从纯粹学术研究的角度分析,使得最终的结果不免带有一定的色彩。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出发,基本上都函盖了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方面。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应该着眼更长远,才能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

参考文献:

[1] Balassa,B.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M].London:Allen and Univin,1973

[2] Corden,W.W.Economic of scale and customs union theory[M].1972

[3] Gordon H.Chang,Friends and Enemies,the United States,China,and the Soviet Union,1948-1972[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4] Meade,J.E.The theory of Customs Unions[M].Amsterdam:North-Holland,1955

[5]Michacel.Mandelbaum,The Strategic Quadrangle:Russia,China,and United States in East Asia[M].New York: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Book,1995

[6] Paul.R.Krugman & Maurice Obstfeld.International Economics(6th ed)[M].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3

论文作者:刘舒楣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8

标签:;  ;  ;  ;  ;  ;  ;  ;  

浅谈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综述论文_刘舒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