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清[1]1996年在《吴茱萸化学成分的研究及喹诺酮生物碱的合成》文中提出吴茱萸为常用中药,主要用于治疗脘腹冷痛、呕吐、腹泻、头痛、胃痛、腹痛、痛经及高血压等疾病。近代研究证明,其具有镇痛、镇静、抗菌、降压、抗缺氧等药理作用。为了进一步阐明吴茱萸的有效成分,对吴茱萸进行了较系统的化学研究,合成了部分喹诺酮生物碱及其类似物,并进行了药理筛选,对其构效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一、吴茱萸的化学研究 利用各种层析方法从吴茱萸果实中分离得到31个化合物,藉助光谱分析和有关化学反应,鉴定了24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6个为新化合物,它们是2-十三烷基-4(1H)-喹诺酮(2-tridecyl-4(1H)-quinolone,18),1-甲基-2-十二烷基-4(1H)-喹诺酮(1-methyl-2-dodecyl-4(1H)-quinolone,19),1-甲基-2-[(Z)-5-十一烯基]-4(1H)-喹诺酮(1-mehtyl-2-[(Z)-5-undecenyl]-4(1H)-quinolone,17),1-甲基-2-[(Z)-7-十三烯基]-4(1H)-喹诺酮(1-methyl-2-[(Z)-7-tridecenyl]-4(1H)-quinolone,15),1-甲基-2-[(Z)-9-十五烯基]-4(1H)-喹诺酮(1-methyl-2-[(Z)-9-pentadecenyl]-4(1H)-quinolone,22),1-甲基-2-[(Z)-8-十四烯基]-4(1H)-喹诺酮(1-methyl-2-[(Z)-8-tetradecenyl]-4(1H)-quinolone,26),一个新的天然产物:1,2,3,4-四氢-1-羰-β-咔啉(1,2,3,4-tetrahydro-1-oxo-β-carboline,8),其它为已知化合物rutaecarpine (1),evodiamine (2),hydroxyevodiamine (3),Formyldihydrorutaecarpine (4),goshuyuamide-Ⅰ (5),evodiamide (6),β-carboline (7),dehydroevodiamine (9),N-methylanthranylamide (10),1-methyl-2-nonyl-4(1H)-quinolone (11),1-methyl-2-undecyl-4(1H)-quinolone (12),dihydroevocarpine (13),evocarpine (14),1-methyl-2-[(Z)-6-undecenyl-4(1H)-quinolone (16),1-methyl-2-[(Z)-10-pentadecenyl]-4(1H)-quinolone (21),1-methyl-2-pentadecyl-4(1H)-quinolone (20),β-sitosterol (23)。
刘珊珊[2]2016年在《吴茱萸水溶性成分及其品质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吴茱萸在历版的《中国药典》中来源有三种,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新版的《Flora of China》(2008年)将其合并为一种。作为国家标准的《中国药典》与权威植物志在品种问题上出现了较大出入,而目前有关三品种间的品质比较研究尚未见报道。课题组前期已对脂溶性生物碱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资源调查收集样本以及对水溶性成分进行研究,制备对照品,进而对三品种多产地样本进行全面的品质评价,旨在说明其品种、产地差异性。此外,还对不同生长期挥发油成分累积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一、资源调查,收集样本通过对我国9省21地区实地调查,共收集近成熟果实样本49批,包括吴茱萸14批,石虎13批,疏毛吴茱萸22批;不同生长期三品种样本19批,为下一步品质比较提供样本。通过资源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吴茱萸主要分布在江西、贵州、湖北、湖南等地及广西、安徽、浙江、陕西、重庆部分地区。商品吴茱萸主要来源于栽培,以散户种植为主,野生资源蕴藏量少。全国吴茱萸栽培品年产量约3500 t,产销基本平衡,药材价格基本稳定。二、水溶性成分研究采用硅胶真空柱色谱(VLC),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Flash快速制备色谱,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手段,从吴茱萸水提取物中共分离出23个化合物,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各种光谱数据(1H-NMR,13C-NMR,1H-1H COSY,HMBC,HSQC,NOESY)鉴定出22个化合物结构,包括14个黄酮及其苷,4个酚酸,1个柠檬苦素苷,1个生物碱,1个苯丙素苷,1个脂肪酸,其中新化合物2个,9个化合物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分别为:柠檬黄素-3-O-β-D-木糖(1→2)-β-D-葡萄糖苷(LSS-1**),柠檬黄素-3-O-[2-O-β-D-木糖-6-O-α-L-鼠李糖]-β-D-葡萄糖苷(LSS-13**),柠檬黄素-3-O-β-D-葡萄糖苷(LSS-6),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lss-7),槲皮素-3-o-α-d-吡喃阿拉伯糖苷(lss-8),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lss-2),异鼠李素-3-o-β-d-木糖(1→2)-β-d-葡萄糖苷(lss-3),柠檬黄素-3-o-芸香糖苷(lss-4),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lss-5),槲皮素-3-o-β-d-木糖(1→2)-β-d-葡萄糖苷(槲皮素-3-o-β-桑布双糖苷)(lss-10),异鼠李素-3-o-[2-o-β-d-木糖-6-o-α-l-鼠李糖]-β-d-葡萄糖苷(lss-11),新绿原酸(lss-22),绿原酸(lss-23),隐绿原酸(lss-25),6,7-二羟基-3,7-二甲基-2(e),4(e)-二烯-1-辛酸(lss-19),松柏苷(lss-15),咖啡酸(lss-26),limonindiosphenol17-β-d-glucopyranoside(lss-24),去氢吴茱萸碱(lss-14),槲皮素(lss-9),金丝桃苷(lss-27),芦丁(lss-12),其中lss-1和lss-13为新化合物,lss-2,3,8,10,11,15,19,22,25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三、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及抗菌活性比较27批样本挥发油分析结果显示,其主要成分为β-顺式-罗勒烯,β-月桂烯,柠檬烯&β-水芹烯,β-反式-罗勒烯,芳樟醇,氧化石竹烯,石竹烯等,其中β-月桂烯,柠檬烯&β-水芹烯,β-反式-罗勒烯在各批样本中差异较大。系统聚类结果显示,挥发油成分种内差异较大,种间差异性不显著,且无产地特异性。抗菌活性研究中对革兰氏阳性菌和真菌均具有抗菌活性,其中对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较强。选取的样本因成分差异而导致活性不同。四、uplc指纹图谱分析及镇痛抗炎活性比较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显示,49批吴茱萸中共有峰17个,通过与对照物质的保留时间比对,指认了对照指纹图谱中色谱峰17个,其中包括共有峰10个。17个共有峰峰面积占各样本峰面积总和的59.91~80.57%;各批药材相似度为0.602~0.967,范围较宽,说明其内在质量存在较大差异。系统聚类及主成分分析结果未体现化学成分之间的品种及产地特异性。根据pls-da分析,其品质差异主要体现在以绿原酸为代表的大极性化合物部分。吴茱萸样本的水提液、醇提液均有一定的镇痛抗炎活性,总体来说各品种水提液的镇痛抗炎效果大于醇提液。选取的三样本间因药理活性比较因成分不同而有所侧重。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吴茱萸药材在小鼠最大给药剂量,即10g·kg-1时,安全性较好。五、不同生长期挥发油成分累积变化规律研究挥发油成分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由倍半萜及含氧倍半萜向以β-月桂烯、柠檬烯&β-水芹烯、β-顺式-罗勒烯、β-反式-罗勒烯为代表的单萜类成分转化。一般在花瓣脱落时,各类成分变化最快。通过本研究,明确了吴茱萸质量在药材品种、产地、采收时间等方面的差异,三品种间化学成分类型基本一致,但含量差异较大,且种内差异大于或等于品种间的差异。三品种间的药理作用因有效成分群的含量及比例差异而有所侧重。综合药材实际种植移栽情况、与质量有关的化学成分、指纹图谱、药效等研究结果,我们认为《Flora of China》将吴茱萸的三个品种归并为一个品种的做法是有科学依据的,建议将《中国药典》中的三种吴茱萸合并。
尹元元[3]2014年在《吴茱萸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文主要针对生物碱类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为其药效物质探讨、质量评价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对照物质;建立同时测定吴茱萸及其习用品药材中柠檬苦素、吲哚类生物碱(14N-甲酰二氢吴茱萸次碱,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喹诺酮类生物碱(1-甲基-2-正十一烷基-4(1H)-喹诺酮,吴茱萸卡品碱,二氢吴茱萸卡品碱)含量的HPLC方法;运用GC-MS结合化学统计学对不同产地、不同成熟度的吴茱萸挥发油成分的比较分析。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Flash快速制备、制备/半制备HPLC等现代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ESI-MS,1H-NMR,13C-NMR,1H-1HCOSY, HMBC, HSQC, NOESY)等波谱学技术及与文献对照等方法鉴定其结构;采用YMC 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乙腈(A)-四氢呋喃(B)-5mmol·L-1醋酸铵缓冲液(pH3.8)(C),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20,250nm。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吴茱萸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其挥发性成分;通过检索Nist8.0LIB标准图库,结合文献,鉴定其成分,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在挥发油中的质量分数。结果:(1)从吴茱萸果实的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通过各种波谱学技术和方法对其进行了结构鉴定,包括5个吲哚类生物碱,11个喹诺酮类生物碱,1个降柠檬苦素,2个酰胺,1个甾醇。化合物名称分别为: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7β-羟基吴茱萸次碱、二氢吴茱萸卡品碱、2-羟基-4-甲氧基-3-(3'-甲基-2'-丁烯基)-喹诺酮、1-甲基-2-正壬基-4(1H)-喹诺酮、1-甲基-2-正癸基-4(1H)-喹诺酮、1-甲基-2-正十一烷基-4(1H)-喹诺酮、14N-甲酰二氢吴茱萸次碱、1-甲基-2-正十五烷基-4(1H)-喹诺酮、1-甲基-2-[(Z)-6-十一烯基]-4(1H)-喹诺酮、吴茱萸卡品碱、1-甲基-2-[(Z)-10-十五烯基]-4(1H)-喹诺酮、1-甲基-2-[(Z)-4-十三烯基]-4(1H)-喹诺酮、1-甲基-2-[(6Z,9Z)-6,9-十五二烯基]-4(1H)-喹诺酮、Calodendrolide、N-甲基-邻-氨基苯甲酰胺、β-谷甾醇、乙酰胺。(2)对5种18批吴茱萸类药材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显示7种被测成分在5种药材中均有分布,但含量差异很大。16批正品吴茱萸中7种成分的总含量在9.46~69.9mg·g-1,平均为28.2mg·g-1。密果吴萸中7种成分的总含量为25.8mg·g-1,在正品含量范围内,略低于平均值;臭辣吴萸中7种成分的总含量为7.69mg·g-1,低于正品的含量下限。(3)初步鉴定吴茱萸中39个挥发性化合物,其中21个为它们的共有成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良好的一致性,依据成熟度,样品被分为三个集群(树状图)或分布于三个区域(散点图)。不同产地、不同品种、不同成熟度的样品中挥发油主要成分的种类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主要成分的含量在不同成熟度的样品中差异很大。其中,近成熟的果实中,β-月桂烯(19.83%-29.54%)、柠檬烯(19.99%-26.18%)、β-反式罗勒烯(10.31-31.77%)是主要成分;成熟的果实中β-反式罗勒烯(26.86-51.80%)的含量最高,而β-月桂烯(3.00%-5.01%)、柠檬烯(0.24%-3.57%)的含量很低;石竹烯(10.22%-14.85%)主要存在于不成熟的果实中, β-月桂烯(0.02%-6.50%)、柠檬烯(0.02%-7.40%)、β-反式罗勒烯(0.02%-8.68%)含量较低。因此,β-月桂烯、柠檬烯、β-反式-罗勒烯及石竹烯可以作为化学标记性成分,用于区分和评估不同成熟度的吴茱萸果实。结论:吴茱萸中生物碱成分的分离及鉴定,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吴茱萸植物资源及其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本文所建立的HPLC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其中,密果吴萸和臭辣吴萸与正品吴茱萸相比,主要成分一致,含量总体低于正品吴茱萸,在品质上逊于正品吴茱萸。文章从化学成分的角度阐释了湖北民间用臭辣吴萸的果实做吴茱萸代用品以及土家族将密果吴萸作为民间常备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应用GC-MS结合化学统计学方法分析吴茱萸中挥发性成分,能有效分类和鉴别不同成熟度的吴茱萸样品,并提供主要挥发性成分变化的原因。这是一个重大发现,成熟度是影响果实中主要挥发性成分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花期后两到三周是采集的最佳时间,从一定角度上为农民确定最佳采收期提供指导性建议。
孟娜[4]2006年在《吴茱萸抗癌活性成分及其合成》文中提出中药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石虎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var.officinalis (Dode) Huang或疏毛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var.bodinieri (Dode) Huang的干燥近成熟的果实,吴茱萸化学成分较为复杂,所以它的药效表现在多方面,但其抗肿瘤活性研究目前较少。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开发吴茱萸,进一步阐明吴茱萸的有效成分,确定其抗肿瘤活性部位,本文对贵州安顺产吴茱萸果实(Evodia rutaecarpa.)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并对所得部分化合物进行抗癌生物活性测试,确定化合物的抗癌活性,并以活性测试结果为指导,对部分有活性化合物进行一定的结构修饰,以期获得更高活性的化合物。 在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中,对吴茱萸果实采用无水乙醇提取,并用不同极性的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甲醇分段,对各段采用柱层析分离、重结晶和制备薄层板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共得17个化合物,用IR、NMR、MS,理化常数,标准品对照等方法鉴定了其中12个化合物。分别是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 WZY-1)、吴茱萸碱(evodiamine WZY-2)、14-甲酰基二氢吴茱萸次碱(14-formyldihydrorutaecarpine WZY-3)、1-甲基-2-[1(6Z,9Z)6,9-十五二烯]-4(1H)-喹诺酮(1-methy-2-[(6Z,9Z)-6,9-pentadecadienyl]-4(1H)-quinolone WZY-4)、花生酸丁酯(eicosanoic acid butyl ester WZY-5)、木焦油酸(lignoceric acid WZY-6)、β-谷甾醇(β-sitosterol WZY-7)、棕榈酸(palmitic acid WZY-8)、二氢吴茱萸新碱(dihydroevocarpine WZY-9)、1-甲基-2-(11-十四烯基)-4(1H)-喹诺酮[1-methyl-2-(11-tetradecenyl)-4(1H)-quinolone WZY-10]、胡萝卜苷(daucosterol WZY-11)、吴茱萸新碱(evocarpine WZY-12),化合物花生酸丁酯(WZY-5)、木焦油酸(WZY-6)和1-甲基-2-(11-十四烯基)-4(1H)-喹诺酮(WZY-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对吴茱萸多糖进行了提取纯化。 在化学成分研究基础上,对五个生物碱及其多糖部分分别以MTT法测定对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生长的抑制情况,以SRB法测定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生长的抑制情况。测试结果表明吴茱萸中生物碱具有抗癌活性,其中吴茱萸碱在浓度为2μg/ml时对A549的抑制活性为66.86%,对K562的抑制活
鲁燕侠, 蔺兴遥, 逯振宇, 许建阳[5]2002年在《吴茱萸的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综述温里药吴茱萸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情况。到目前为止 ,已经从吴茱萸中分离得到吴茱萸生物碱、柠檬苦素、黄酮、氨基酸、甾体和脂肪酸等 10 0多种成分和多种微量元素 ,其中主要成分为 14个吲哚类生物碱、16个喹诺酮类生物碱、11种苦味素。吴茱萸为温中止痛的必备药 ,临床上常用来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以及口腔溃疡等疑难杂病 ,疗效显著。本文将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吴茱萸提供参考
王雅蟳, 龚慕辛, 王智民, 张启伟, 高慧敏[6]2010年在《吴茱萸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述》文中提出目的追踪吴茱萸属植物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130余篇有关吴茱萸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的相关文献,依据化学成分结构特点归类。结果归纳的29种吴茱萸属植物中,包括生物碱、香豆素、黄酮、萜类、色原烷、酰胺等6大类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结构。结论吴茱萸属植物中已发现吲哚类生物碱36种,异喹啉类生物碱7种,喹诺酮类生物碱59种;香豆素类化合物15种;黄酮类化合物27种;色原烷和色原烯34种;柠檬苦素类化合物14个;其他萜类化合物12个;酰胺类化合物3个和其他化合物约30种。
王君伟[7]2009年在《吴茱萸生物碱的提取、纯化、结构及抗氧化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为芸香科(Rutaceae)吴茱萸属植物。其药用部分为成熟的果实,是一种常用中药,具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燥湿之功效。本论文以吴茱萸为原料,对其中主要的活性成分生物碱进行提取、分离、纯化、结构初步鉴定及功能方面研究。1吴茱萸生物碱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从乙醇、甲醇、乙酸乙酯3种溶剂中,选取乙醇为最佳提取溶剂。从冷渍法、超声提取、热回流、索氏提取4种常规提取吴茱萸生物碱方法中,确定了效率最高的索氏提取为最佳提取方法。通过对提取次数的得率比较,确定只需提取1次即可。以原料目数、乙醇浓度、溶剂倍数和提取时间为影响因素,以吴茱萸碱和次碱得率为指标,通过响应面分析试验结果可知,各因素中,乙醇浓度对得率的影响最大,依次是原料目数、提取时间和溶剂倍数。确定吴茱萸生物碱最佳提取条件为原料目数为40、提取时间为3.0h、溶剂倍数为31、乙醇浓度为72%,吴茱萸碱得率为8.90mg/g。2吴茱萸生物碱的分离纯化通过4种大孔吸附树脂静态吸附实验得出,HPD450为最佳纯化树脂,乙醇为最佳的解吸溶剂。通过HPD450大孔吸附树脂动态洗脱单因素实验,得出动态洗脱的最佳条件:每克树脂上样2.4mg,1mL/min的吸附速率,pH值为9时,5BV的70%乙醇洗脱,1mL/min的解吸速率,初步纯化效果较好。还从3种阳离子交换树脂中选取D113进行吸附研究,动态洗脱效果比大孔吸附树脂稍好。再用葡聚糖凝胶LH-20进行分离,得到了吴茱萸碱和次碱单体,与一个混合组分。再通过结晶和薄层层析,对此混合组分进行了进一步分析。3吴茱萸生物碱的结构分析采用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对吴茱萸生物碱进行分析,找到了最大吸收峰和特征基团。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吴茱萸生物碱进行检测,得到了适合混标和单标的流动相和仪器条件,吴茱萸生物碱纯化产物中吴茱萸碱与次碱的含量分别为95.00mg/g和86.00mg/g。对纯化所得样品用液质联用进行分析,初步断定是5种喹诺酮类生物碱,其中4种已经有文献报道,另一种还需核磁共振等进一步检验。4吴茱萸生物碱的抗氧化活性化学模拟体系实验表明,吴茱萸生物碱的还原能力比抗坏血酸低,在0.005mg/mL~0.2mg/mL,还原能力与浓度正相关。等浓度下吴茱萸生物碱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比抗坏血酸高,在0.2mg/mL时清除率达到46%。吴茱萸生物碱清除超氧阴离子和清除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的能力都比较强,在0.05mg/mL时清除率达到80%左右,大于0.05mg/mL时清除率基本不变。等浓度下吴茱萸生物碱清除超氧阴离子和清除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的活性比抗坏血酸略高。
杨秀伟, 张虎, 胡俊[8]2008年在《疏毛吴茱萸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疏毛吴茱萸干燥近成熟果实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谱学数据分析并与文献报道的数据进行比较,确定其分别为:吴茱萸次碱(1),吴茱萸碱(2),7β-羟基吴茱萸次碱(3),N14-甲酰二氢吴茱萸次碱(4),去氢吴茱萸碱(5),吴茱萸果酰胺-I(6),胡萝卜苷(7)和金丝桃苷(8)。其中,化合物3,4,6~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张洁[9]2013年在《吴茱萸对急性心肌缺血缺氧大鼠心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日的:通过观察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检测大鼠心肌抗氧化指标酶的药效学实验,了解辛热药物吴茱萸提取物吴茱萸水浸膏、吴茱萸醇浸膏和吴茱萸水煎液作为实验用药对缺血缺氧状态下心脏动力和心肌细胞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吴茱萸水浸膏组、吴茱萸醇浸膏组、吴茱萸水煎液组、阳性对照组(参附注射液)。采用气管夹闭法制备急性心肌缺血缺氧模型,观察吴茱萸各给药组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心率(HR);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窒息时间、复苏时间;以及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的含量;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钠,钾,三磷酸腺苷酶(Na+/K+-ATPase)活性等。结果:1.经气管夹闭造模后,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血流动力学指标HR、LVSP、+dp/dtm、-dp/dtm均低于空白对照组;LVEDP则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或P<0.01);LDH、CK的含量升高;SOD活性无明显变化,Na+/K+-ATPase活力升高。2.与模型组比较,吴茱萸水浸膏组、吴茱萸醇浸膏组、吴茱萸水煎液组和阳性对照组血流动力学指标HR、LVSP、+dp/dtm、-dp/dtm均明显高于模型组;LVEDP则明显低于模型;窒息后复苏时间明显短于模型组(P<0.05或P<0.01);能降低LDH.CK的含量;SOD活性无明显变化,Na+/K+-ATPas e的活性降低。结论:实验研究表明吴茱萸水浸膏组、吴茱萸醇浸膏组和吴茱萸水煎液组在针对急性心肌缺血缺氧大鼠模型进行实验用药时,大鼠的HR、LVSP、±dp/dtm均明显升高,LVEDP则明显降低,能明显缩短以上三组大鼠窒息后抢救的复苏时间;能明显降低血清CK和LDH的含量,说明吴茱萸水浸膏、吴茱萸醇浸膏和吴茱萸水煎液对急性心肌缺氧缺血大鼠的心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通过血流动力学和抗氧化指标检测的实验数据表明吴茱萸醇浸膏的效果更为显著。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Na+/K+-ATPase活力降低,原因可能与应激代偿反应有关,有待进一步探讨。
孟娜, 陈凤凰, 惠斌, 丁雄, 陈志娟[10]2006年在《吴茱萸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者对中药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的化学成分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分离鉴定了六个化合物,分别为吴茱萸碱(evod iam ine 1)、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 2)、14-甲酰基二氢吴茱萸次碱(14-formyld ihydrorutaecarpine 3)、1-甲基-2-[(6Z,9Z)6,9-十五二烯]-4(1H)-喹诺酮{1-methy-2-[(6Z,9Z)-6,9-pentadecad ienyl]-4(1H)-quinolone 4}、二氢吴茱萸新碱(d ihydroevocarpine 5)、β-谷甾醇(-βsitosterol 6).其中主要有效成分吴茱萸次碱的收率比其它文献[1,2]报道的高出几十倍,作者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收率高的吴茱萸次碱提取分离方法,从而为大规模分离生产吴茱萸次碱提供一个科学的方法参考.
参考文献:
[1]. 吴茱萸化学成分的研究及喹诺酮生物碱的合成[D]. 唐元清.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6
[2]. 吴茱萸水溶性成分及其品质评价研究[D]. 刘珊珊. 首都医科大学. 2016
[3]. 吴茱萸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研究[D]. 尹元元. 河南中医学院. 2014
[4]. 吴茱萸抗癌活性成分及其合成[D]. 孟娜. 贵州大学. 2006
[5]. 吴茱萸的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J]. 鲁燕侠, 蔺兴遥, 逯振宇, 许建阳.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2
[6]. 吴茱萸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述[J]. 王雅蟳, 龚慕辛, 王智民, 张启伟, 高慧敏. 中国药学杂志. 2010
[7]. 吴茱萸生物碱的提取、纯化、结构及抗氧化性能的研究[D]. 王君伟. 华中农业大学. 2009
[8]. 疏毛吴茱萸化学成分的研究[J]. 杨秀伟, 张虎, 胡俊.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8
[9]. 吴茱萸对急性心肌缺血缺氧大鼠心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洁. 贵阳中医学院. 2013
[10]. 吴茱萸化学成分研究[J]. 孟娜, 陈凤凰, 惠斌, 丁雄, 陈志娟.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