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为中心的引文分析方法的局限性_本土化论文

以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为中心的引文分析方法的局限性_本土化论文

引文分析方法的本土化——以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为中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引文论文,本土化论文,社会科学论文,人文论文,期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文分析作为学术评价方法之一种,已被广泛地运用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评价。以制作“C刊”(CSSCI来源期刊)目录而著称的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就是一个以引文数据制作和分析研究为核心事务的专业机构,CSSCI即“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之英文简写。①“C刊”与北京大学图书馆制作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制作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业界习称为“三大核心”。在后两个“核心期刊”的遴选依据中,引文数据也占据了相当比重。②以上“三大核心”期刊目录的制作者都是所谓“民间”的专业评价机构,但在官方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各类评奖、评比或考核中,“三大核心”一般都被列为重要的评定标准,因此,“三大核心”也已间接地得到了官方的承认。③

引文数据作为期刊评价的重要指标是有一定道理的,而来自管理部门的肯定则使核心(来源)期刊目录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那就是“最初与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甚至都没有直接的交集”的“‘核心期刊’和‘来源期刊’的评价功能也被过度开发了”。④故而,对于引文评价甚至所有量化评价方法的质疑也始终存在,因为“近年来,以学术造假为特点的学术不端行为泛滥成灾,与这样的学术评价和期刊评价的盛行有着清晰的因果关系。”⑤关于评价的讨论陷入了拉锯战,莫衷一是,然而,管理部门却一天也离不开评价,在找不到更好的替代方法之前,包括引文评价在内的诸种量化评价被广泛地运用于学术评价和学术期刊评价也就是必然的了。

在这样的情形下,对不合理的学术评价的批评和批判当然重要,但面对量化评价已广泛地运用于期刊评价实践的现实,思考发挥其合理作用,限制其负面影响的具体做法可能更有必要。本文意在从这个角度,就引文分析方法这种颇具“国际化”特征的评价方法如何尽快实现“本土化”,以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和期刊评价中发挥积极作用谈些基本看法。

一、双重移植:作为“舶来品”的引文分析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引文分析和评价体系建立较晚,尽管对西方相关研究早有介绍,但真正着手建立体系,当以上世纪90年代末CSSCI引文数据库的建立为标志。此后又有多家评价机构从事期刊引文数据库的建设。

这些引文数据库主要借鉴西方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而建立,通过期刊影响指标与期刊来源指标两大块对期刊的学术质量、学术地位、学术影响、学术排名等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期刊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H指数、特征因子、论文影响分值等期刊影响指标,载文量、出版频率、篇密度、基金论文比、平均引文数、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信息充分度、引用刊数、文献选出率、网络传播趋势、各地区下载量及被访问学科等期刊来源指标。

在以上诸种指标中,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运用最为广泛,因为影响因子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期刊因载文量、篇幅、刊龄、出版周期等因素所造成的被引量差异,使期刊可以建立一个相对一致的比较平台;被引频次是期刊在学术交流中实际被利用的最直接指标,较客观地反映了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地位。可见,影响因子重在刻画期刊的学术水平,被引频次重在刻画期刊的学术辐射能力。⑥鉴于学界对各项指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已有详细论述,兹不赘言。这里要强调两点:一是这些指标都存在片面性,一般而言,都只能对同一领域的学术期刊特别是自然科学期刊进行质量比较和排序,不能直接对跨学科多领域综合性期刊进行质量评价。针对跨学科综合性期刊评价问题,尽管西方文献情报学界提出了种种方案,但是,不管是理论探讨还是实证研究,这些方案都还无法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二是这些指标大多产生于自然科学期刊评价实践中,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是否适用,在西方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所以,即使在引文分析方法被普遍采用的自然科学期刊的评价中,它都还不足以替代同行专家的定性评价,更不用说在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中了,同行评议至今仍然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最权威的评价方法,而引文分析只被看成是学术评价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评价体系的建立实际上经历了双重的移植,一是从西方移植到中国;二是从自然科学评价移植到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移植自西方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并不鲜见,甚至许多学科也是通过移植西方学术并借鉴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才得以确立起来的。当然,仅仅移植或照搬西方或自然科学是远远不够的,但凡移植成功,在中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新学科,无不经历了与中国文化传统和特点相融合和适应的过程。

因此,尽管同样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但西方学术期刊评价理论并不能不加改造地直接应用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因为前者采用的监测数据、评价指标以及增加的各种新指标元素是基于西方学术期刊的现状和特点建立起来的,移植到中国,特别是移植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其本土化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会出现种种“水土不服”的不适应症状。

二、现实困境:本土化举步维艰

在西方学术界,引文分析应用于学术评价特别是学术期刊评价是要受到许多条件制约的,比如,只有严格执行引文规范的相同学科的论文或期刊才能运用同一指标进行比较和评价;对不同学科的论文或期刊,引文分析的方法和作用都不尽相同,引文分析一般不能直接用于综合性期刊和人文学科期刊的评价。⑦这些制约条件在西方学术界运用引文分析方法时,都会被充分考虑到。但是,当引文分析被移植到中国后,这些制约条件不但难以被纳入考虑的范围,而且由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传统特点和期刊的特殊结构,更加被忽略了,这就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引文评价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张力,出现了颇为严重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学术研究的重点不同。西方文化传统注重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科技哲学等学科与工艺器具研究更为发达,即使在社会科学领域,学者关注的重心仍是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学术期刊体现出了鲜明的实用性特征。相应地,对这样的期刊进行评价,可以比较充分地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工具,电脑检测、统计数据、数学模型等手段可以广泛地运用于评价实践,而对历史学、考古学、哲学、宗教这些与现实结合不太紧密的人文基础学科则很少使用以引文数据为基础的量化评价,仍然以同行评议为主。与西方学术不同,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有重人文轻技术的特点,政治、历史、文学、艺术等最为发达。历史学、文学是中国传统优势学科,非其他学科可以比拟,但这两大块研究大多属于基础学科研究、理论研究范畴,很少能够直接指导、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转换或创造出生产力,实现经济价值。这就决定了引文分析方法在学术评价的具体运用中所受制约更多,换言之,引文分析对社会科学各学科的评价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在中国最发达的文史研究及其期刊评价中难显身手。

其次,学术研究的依据不同。西方学术长期以来已形成同行评议的传统,是否有同行评议(审稿)已成为判断一个刊物是否为学术期刊的起码标准。这也使得西方学者特别注重既有研究成果特别是同行研究成果,努力在借鉴、运用既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创新,不仅剽窃、抄袭的论文,而且重复自我或“炒冷饭”的论文,都难以在优秀的学术期刊上出现。中国人文学科的许多学者也讲究言必有据,但喜欢的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研究风格,较少关注学术界同仁的成果。例如古代文学、历史研究多为古代典籍的今人阐释,鲜有与同行学者的学术对话,对同行的学术贡献往往视而不见,制造了大量重复研究甚至低水平重复研究的论文。这并非单个学者的学术写作风格问题,而是整个学科都容易出现的现象,值得关注和深思。以引文分析为基础、影响因子为主要指标的期刊评价体系迫使“一些综合性学报倾向于发表引用概率较大的学科论文,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从而提高被引率,很少发表甚至不再发表相对冷僻的学科的研究成果,如文字学、修辞学、训诂学、民族学等”。⑧由此造成的传统优势学科逐渐“边缘化”、“萎缩”的态势正充分体现了人文学科及综合性期刊对现行评价体系的不适应。

再次,学术期刊的结构不同。西方学术期刊主要是学科边界或问题边界清晰的专业或专题期刊,符合引文评价所必须具备的同类相比较的条件。与西方不同,我国的学术期刊特别是高校学报以多学科综合性为主,学科和问题边界皆不清晰。⑨因此,适用于专业期刊评价的引文分析却难以胜任多学科的综合性期刊评价。

最后,对知识产权和学术规范的重视不同。现代西方十分注重知识产权,创新意识也更为强烈,因而所从事的研究、所撰写的论文,前人和同行的成果与自己的学术贡献有着清晰的区分,这已成为学者必须严格遵守的学术规范的重要内容。落实到学术期刊,就是十分严格的引文规则和注释规范,这其实也是引文分析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中国学界和学术期刊对引文、参考文献尚缺乏严格的规范,学术评价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日益泛滥与此不无关系。有意引而不注和注而不引(伪引)同时存在。这些都为引文分析制造了人为的障碍。

以上种种不适应,都使得引文分析方法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期刊评价中饱受非议,举步维艰。这既与中国的学术传统有关,也与现行的科研体制、评价机制有关,还与评价机构对西方引文评价生搬硬套有关,因此,引文分析方法的本土化,不仅仅是某一方的事。

三、可行路径:四方努力,双管齐下

所谓引文分析方法的“本土化”,一方面,指的是作为一种国际学术界比较通行的评价方法在进入中国后应进行适应中国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现实的改造,使其适应中国的学术传统和特点;另一方面,要求中国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应在坚持自己特点的同时遵循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发展的规律,积极借鉴为国际学术界所普遍认同的规范,勇于抛弃不符合学术规律、阻碍学术发展的陈规陋习。如今以引文分析为代表的量化评价之所以在现实中频遭诟病,举步维艰,正是因为上述两方面都存在明显的问题和缺陷。

引文分析方法进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期刊评价只不过短短十余年历史,进入之初,基本上是对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的全盘复制。CSSCI就是仿照SSCI而创建的,所有数据采集项目和方式原则上未作改变,此后由各专业评价机构创建的期刊引文数据库也大致如此。随着引文评价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期刊评价中的决定作用日渐增强,这种因对西方和自然科学引文数据库简单移植而产生的枘凿不合的弊端也日渐显现。首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科和问题边界皆不清晰,使分类评价的基本原则无法落实,“某评价数据库主坦言:‘在对期刊进行学科划分时,比较困难的是学报类的期刊,因为大学的多学科性,大多学报属于综合性的期刊。’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这些饱受西方学术评价理论熏陶的评价人员都懂得一个基本原理,即分学科评价是学术评价必须遵守的最基本原则,而面对大量呈现于他们面前的学科拼盘式的高校学报,评价机构有点束手无策是不难想象的。”⑩其实,何止高校学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综合性期刊三分天下有其二,即使所谓专业期刊,也大多是以一级学科划分的小综合期刊,包含了一级学科下的所有二级学科,而不同的二级学科引文习惯很可能大相径庭,也没有多少数据上的可比性。其次,由于分类原则得不到贯彻,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各学科在同一平台和标准下进行评价,学科的差异被人为地忽略了,对人文学科影响尤大,因人文学科引用论文较少,所采集的数据量甚至达不到引文评价的起点,加之人文学科论文的引用半衰期远较自然科学论文长,被引峰值大多在计算影响因子的期限(两年)之后,使得评价数据与现实脱离。再次,“以刊评文”盛行,期刊因分类和引文规范缺失而产生的问题被放大了。最后,令评价机构十分头疼的问题是如何遏制数据造假。由此已足见引文分析方法本土化改造之重要与困难。

应该说,在经历的十余年的建设之后,评价机构亦已意识到必须面对的问题,并开始了引文分析本土化的进程,至少CSSCI近年来的改革值得关注。2012年1月,南京大学社科研究评价中心发表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纪要》,阐明了来源期刊评选的原则、办法及今后改进的方向,提出了“以论文内容来确定期刊学科的归类方法”,“逐步增加专业学术文献的收录量,增强CSSCI学科覆盖的完整性”,“完善以定量数据为基础、同行专家评价为重要补充的评价机制”,“对涉嫌违规的来源期刊要在发现并核实后立即停止收录”(11)等新的建库理念。这些原则和理念正是针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西方的特点而作出的调整,特别是逐步将评价的重点由期刊向论文转移是值得关注的。这些理念如果一一得到落实,对促进引文评价的本土化无疑都是有意义的。但是,这仅仅是引文评价本土化的开始,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而且单靠评价机构一方的改进,是不足以改变引文评价与评价对象枘凿不合的现状的,引文评价的本土化还有待于学术研究规范的完善和学术期刊体制的革新。

学术研究规范的完善和学术期刊体制的革新对于引文评价本土化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引文评价赖以建立的基础就是规范引用和同类比较。引用是否规范实际上是学风是否端正的问题,撇开评价不谈,正在竭力走向国际化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要真正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承认,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也是重要前提条件,这一点无需多言。近年来,教育部、科技部等学术管理职能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倡导学风建设,抵制学术不端,规范引文即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学术共同体在规范的制定、执行、评价和监督方面将发挥无以替代的作用,因为引文规范从制定到执行是否科学和符合中国学术传统及特点,判断的依据不仅在形式,更在内容,能作内容判断的,舍学术共同体而无他人。至于学术期刊体制改革,也已提上了议事日程,尽管对于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手段业界还有种种不同看法,但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数字化、国际化的方向是得到一致认同的。当然,学术期刊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由目前综合性为主向专业化、专题化转型将会有一个艰难的过程,但结果值得期待。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学术期刊专业化、专题化体系建设,将是“重建学术评价机制的逻辑起点”。(12)所有这些,都正在为引文评价的本土化提供必要条件。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在学术界、学术期刊界、政府管理部门和专业评价机构的共同努力之下,引文评价的本土化终将完成。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即使引文评价方法的本土化得以完成,它仍然只是学术评价方法之一种,它只具有评价工具的意义,而学术评价的主体只能是学术共同体。

①《“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简介》,http://cssci.nju.edu.cn/news_show.asp?Articleid=119。

②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12年版)的简介指出:“本版核心期刊定量评价,采用了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获国家奖或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等评价指标”,http://wenku.baidu.com/link?url=bFkUNK6jH8SNqDSAqwRZ2fr4Bbc9JxOcZFtYdGo313Vg7gJqNXCfJMIa6_456CEUWtgvwczbxsXqxTr_JgwrQWzhMmH5TT8655-AOsdjS。《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3年版)》简介指出其三大数据来源之第一大来源就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http://www.csstoday.net/xueshuzixun/guoneixinwen/84825.html。

③比如,新闻出版总署在2010年12月颁布的《全国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试行)》中,就将引文数据列为学术期刊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参见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关于印发〈全国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http://www.doc88.com/p44058087174.html)。

④仲伟民:《缘于体制:社科期刊十个被颠倒的关系》,《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⑤朱剑:《量化指标:学术期刊不能承受之轻——评〈全国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试行)〉》,《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⑥何汉、柳建乔:《从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看湖北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年第3期,第325-331页。

⑦例如,美国科学情报所制作的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两个著名的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与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都是针对学科边界清晰的专业期刊而制作,很少收录多学科的综合性期刊,在具体的评价实践中,SSCI与A&HCI发挥的作用也大相径庭,前者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科学各学科的评价,而后者一般不作为人文学科评价的标准。

⑧王文军:《分学科评价:综合性学术期刊评价的合理路径——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选综合性学报为例》,《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⑨李伯重先生曾言:“像国内这样多的综合性期刊,在欧美学术界是不可想象的,也是难以生存的”,转引自薄洁萍:《告别“全、散、小、弱”》,《光明日报》2011年3月22日。

⑩朱剑:《也谈社科学报的现状与改革切入点——答尹玉吉先生》,《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纪要》,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http://cssci.nju.edu.cn。

(12)朱剑:《重建学术评价机制的逻辑起点——从“核心期刊”、“来源期刊”排行榜谈起》,《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标签:;  ;  ;  ;  ;  ;  ;  ;  ;  ;  ;  

以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为中心的引文分析方法的局限性_本土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