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多专业的学科。在临床上它兼备临床各科的诊断、治疗技术,在理论上它必须具备坚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目前它的科学研究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十分迅速。本文拟对急诊医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未来进行展望和探讨。
【关键词】急诊医学;现状;发展,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7)04-217-01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包括三部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室处理和专科病监护或加强医疗监护室的进一步救治。我国首任急诊医学会主任委员邵孝鉷教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对急诊医学进行了以上的诠释。随着医学的发展,急诊医学的发展也突飞猛进,它形成了内容更加丰富和广泛的急诊医疗体系。
急诊医学以现代医学科学发展为基础,以临床医学救治措施为手段,从机体整体上研究和快速有效救治急症,并进行科学管理的综合临床学科。急诊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减轻或者解除患者痛苦,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1.急救发展的几种模式
目前国内院前急救管理模式大都具有功能完善的通讯网络,尽可能大的通讯覆盖面积,布局相对合理、急救半径较小的急救网络;众多业务素质良好的医技人员;性能良好的急救车辆、急救器材、设备和配备合理的药品等。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1院前型模式
2005年以前北京急救模式为独立型,由院前急救、急诊室、重症监护室构成,可以和市卫生局、北京各大医院直接进行通讯联系。院前急救由医师、医士、护士承担。部分患者经院外抢救处理后转送中心监护室继续治疗,多数患者转运到其他医院。缺点是急救半径扩大,到达现场时间延长,延误抢救患者的时间。2005年,改变了管理理念,其职能为院前急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指挥和管理,取消急诊室和重症监护室,将所有伤病员就近转运至相关医院。上海院前型模式:设有一个急救中心,各区、县建有分站,一般分站设在协作医院内或附近,协作医院大多是区、县中心医院。没有院内部分,但编制有专业院外急救医务人员和车管部门。全市院前急救由120急救中心统一管理,统一指挥调配,划分就近出诊,尊重患者意愿,合理分流转运及保证急救质量。其缺点是急救链容易脱节,在急救车到达医院时,各医院急诊科可能未做好抢救患者的准备工作,因而延误抢救时间。
1.2行政型模式
院外急救由急救指挥中心负责全市急救工作的总调度,以若干医院急诊科为区域,按医院专科性质分科负责急救。急救指挥中心与各医院无行政隶属关系,但具有全市日常院外急救的调度指挥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负责与其他急救系统如公安、消防、人防、血液中心和防疫站等联系协作,以应付突发灾害事故;负责急救情报的收集和研究;与红十字会合作培训全市的各级医务人员,并对群众进行现场急救知识普及教育。但有时接警慢,出车慢,延误抢救时间,引起纠纷。
1.3依托型模式
附属于一家综合医院,由120报警中心、院前救护系统、急诊科、服务部和病区专科治疗组成绿色通道。在救护车出发时急诊科和服务部立即做好抢救准备,在急救患者返院时,服务部全程陪同检查、治疗和手术,确保绿色通道畅通。可以有效整合医疗资源,节省投资,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治疗一条龙服务,可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院前急救与院内医疗一体化有利于急救医教研发展;院前急救和急诊人员可定期到院内临床科室轮转,有助于提高急救专业队伍业务水平。其缺点是出车慢,出车医务人员为非专职院前急救人员,他们肩负院内急诊工作和院前急救任务,常常顾此失彼,容易引起医疗纠纷。专科患者可能未送到相应的专科医院救治。
2.急诊发展探析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专业边缘学科,我国近十年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急救医学水平高低,既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一个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水平,也是衡量医院医护人员素质和救治水平的一项综合性指标。
2.1急诊特点。
急诊科就诊患者的病情多样,多为各科的危重证,如中毒症,交通事故,自然灾害事故等。患者来诊具有不可预见性,就诊时间,就诊人数不可预测,特别是突发事件中会有成批病人集体就诊。患者病情复杂,有的刚一发病就来就诊,病情还在进一步演变,但有些中小医院没有急诊观察室,不利于病情观察,或医生临床经验不足,稍有疏忽极易造成误诊、漏诊。另外,患者及家属因患者病情极重,常对急诊医生的工作指指点点,这样医患之间就极易发生摩擦,急诊科医生有时受到辱骂,甚至被殴打。以上特点,要求急诊科医生必须有快速反应能力,组织指挥严密、妥善,抢救工作争分夺秒。一名合格的急诊科医生必须是技术全面、业务精湛、心态良好的全科医生。
2.2新时期急诊发展探析
在当前时期,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竞争的焦点是医院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特别特别是新医疗法的颁布,全民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对我们医护人员更是一种督促,提高医疗技术,落实规章制度,减少医疗差错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单位,又是一个容易出现医疗纠纷的地方,根据急诊特点,急诊科在医院的位置处于到辅助科室及相关住院科室便利的位置。对危重患者由导诊员负责护送做辅助检查,及时送至住院科室,缩短就诊时间,急诊科的急救设备,应是全院最好的,急诊科应采用医生固定制,取消轮转制,急诊科医生最好是喜欢急救事业业务好的医生,让他们先到全院各科轮转,使他们熟悉各科的常见病,及危重症,然后再到急诊科固定工作,因为人员的固定可方便科室管理,使科室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及人才培养计划,可分批送到条件好、医疗水平高的医院进行深造,以提高全科整体医疗水平。以往急诊科由各科医生轮转带来许多弊端,医生轮转一年或半年,既不方便管理,又不利于科室的长远发展和人才培养。轮转医生专业不同技术参差不齐,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一个技术全面的急诊医生的要求,这样不仅容易出现漏诊、误诊,而且只能是一个低水平状态下周而复始的应付,每天忙忙碌碌的工作,根本谈不上急诊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由于急诊患者病情复杂,流动性强,急诊科医生不能像住院医生那样对病人进行全面的系统的临床检查、病情观察、手术治疗,及在积累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科研工作。急诊工作时时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工作风险大,因此在晋职晋级、福利待遇等方面对急诊医生要有一些特殊优惠政策,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作为急诊科的医生,应加强专业学习,提高专业技术,培养良好的医德和爱岗敬业精神,把急诊工作做好。
论文作者:谢学艳,黄晓星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4
标签:急诊论文; 医生论文; 急诊科论文; 医院论文; 患者论文; 医学论文; 医疗论文; 《世界复合医学》2017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