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总结肠炎患儿治疗中落实个性化护理的价值。方法:随机筛选2014年12月~2016年04月间进入永济市人民医院儿科治疗的肠炎患儿共82例,分为2组,常规组39例:落实一般干预内容;干预组43例:落实个性化护理内容,观察2组依从情况。结果:常规组入选对象有效率74.36%,干预组93.03%;常规组依从性71.79%,干预组95.35%(P<0.05)。结论:在肠炎患儿中落实个性化护理内容效果突出,有助于提升其疗效及依从性,在儿科有推广的意义。
【关键词】 一般干预;依从性;个性化护理;儿科;肠炎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6-0333-02
肠炎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等特征,若不及时展开治疗与干预,极易出现脱水现象,甚至导致患儿死亡。个性化护理内容应用至小儿肠炎患者中效果显著,除了能提升患儿疗效外,还可提升其依从性,为总结肠炎患儿治疗中落实个性化护理的价值,我对82例2014年12月~2016年04月间进入永济市人民医院儿科治疗的肠炎患儿进行分组,同时在2组内落实两种干预内容,期待提升肠炎患儿预后水平和疗效。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资料
随机筛选2014年12月~2016年04月间进入我市人民医院儿科治疗的肠炎患儿共82例,分为2组。常规组:39例患儿,有女性患儿18名及男性患儿21名;本组患儿年龄介于0.4岁至5.2岁,其年龄中间值(2.9±0.6)岁;患儿病程4天至11天,其中间值是(7.1±0.3)天;疾病程度:33例患儿是轻度脱水,5例患儿是中度脱水,1例患儿是重度脱水;干预组:43例患儿,有女性患儿19名及男性患儿24名;本组患儿年龄介于0.3岁至5.5岁,其年龄中间值(3.0±0.4)岁;患儿病程3天至12天,其中间值是(7.2±0.2)天;疾病程度:35例患儿是轻度脱水,6例患儿是中度脱水,2例患儿是重度脱水。所有患儿都出现高热、恶心干呕以及腹痛腹泻等现象,且2组一般信息对照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干预组
(1)监测患儿病情。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实时检测患儿病情,重点观察其呕吐现象、呕吐量、大便频率、大便次数、大便量以及大便性质等信息,并进行详细记录,同时查看患儿恢复情况,查看其是否出现脱水现象。如果患儿已经有脱水迹象,则需予以及时纠正。除此以外,还需定时测量患儿体表温度,对出现高热现象的患儿展开物理降温处理,如果患儿的四肢出现异常冰冷现象,还需加强保暖护理。(2)优化消毒护理程序。接触患儿前,护理人员要按照“六步法”清洗双手,并进行严格消毒,防止出现交叉感染、病毒传播等现象。(3)健康指导。儿童患病后,面对陌生治疗环境,往往会对家长产生较强依赖感,因此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对患儿家长展开健康指导,向其宣教肠炎专业知识和救、护措施等信息,并嘱咐患儿家长稳定情绪,避免情绪波动影响患儿治疗。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取得患儿家长信任,共同鼓励患儿、肯定患儿,以提升患儿存在感,从而进一步提升患儿配合度。(4)心理指导。受年龄因素影响,患儿面对陌生环境、陌生人时,都可能会出现恐惧心理和害怕情绪,以至于形成排斥行为以及抵触心理。鉴于此,展开个性化护理工作时,护理人员要客观评估患儿个性化特征和心理状态,为其制定综合性、个性化特征为一体的心理指导措施,与患儿交流时,要保持语态的轻柔性和温和性,采取抚触患儿、唱儿歌以及讲故事等丰富的交流手段,与患儿平等交往,以取得其信任和肯定,避免患儿出现哭闹现象或者排斥行为。(5)用药指导。受病痛因素影响,患儿身体状况较差,除了会排斥用药外,部分患儿还会拒绝用药,以至于其依从性受到影响。因此,落实个性化护理内容时,护理人员要提前评估患儿配合情况,如果患儿出现哭闹行为,需及时分散其关注点,稳定患儿情绪后,再诱导患儿、鼓励患儿用药,以提升其用药有效性。(6)饮食干预。肠炎患儿的饮食需特殊对待:若患儿还处于母乳喂养阶段,需坚持母乳,有助于提升其抵抗力及免疫力;如果患儿已添加其他辅食,需暂停进食辅食,以免对其肠胃组织带来巨大负担。对于这些患儿,应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鼓励其食用流食,例如牛奶以及米汤等,当患儿腹泻现象得到控制后,可适当加用少量辅食,并严格控制食物的粘稠性。此外,如果患儿出现严重腹泻现象,需嘱咐其短暂禁食,等到患儿肠道组织得到修复后,即可恢复进食脱脂型奶粉,防止患儿出现营养不良现象,有助于提升其依从性,从而促进患儿康复,进一步提升其治疗质量。
1.2.2 常规组
给予患儿皮肤护理,定期清洁其臀部皮肤;给予患儿呼吸道护理等。
1.3 效果评定
对2组患儿疗效及依从性进行评定。(1)疗效:患儿大便频率维持每天2次至3次,大便性状正常,且呕吐及高热现象都已消失,为“显效”;患儿大便频率及大便性状均有显著改善,有轻度腹胀现象、呕吐现象发生,为“好转”;患儿大便频率及大便性状均无改善,为“无效”[1]。(2)依从性:无任何提醒、劝勉的情况下,患儿主动、按时用药,为“依从”;在护理人员、家长提醒下,患儿才能配合用药,为“相对依从”;在护理人员、家长提醒及强制下,患儿才被迫用药,为“不依从”。
1.4 数据统计
研究中所用软件版本为SPSS 20.0,对文中计量数据进行统计时,选用“(x-±s)”代表;分析各项计数资料时,选择“χ2”检验,检验计量资料时,选择“t”进行。客观对照分析2组入选对象临床数据,若对照结果存在差距,表明(P<0.05)。
2.结果
2.1 2组患儿疗效对照
评定患儿疗效,发现常规组中39例入选对象有效率74.36%,干预组43例为93.03%(P<0.05),数据体现见表1。
3.讨论
肠炎属于儿科临床多见症,好发时节是夏季与秋季,其诱发因素涉及:寄生虫感染、病毒感染以及细菌感染等。肠炎患儿除了年龄较小以外,而且其消化系统结构也未能达到成熟发育状态,加之抵抗能力普遍偏低,因此出现肠炎症状后,必须及时展开治疗,避免脱水、休克等现象发生[2]。肠炎患儿治疗中,由于其认知能力、接受能力有限,受疾病因素影响,患儿极易出现拒绝治疗的行为,以至于患儿疗效受到影响,所以需要加以干预,落实个性化护理方案,提升患儿的依从性。
肠炎患儿中落实个性化护理内容效果显著:(1)该护理模式强调以“个性化”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督促护理人员优化自身工作程序,为患儿提供优质干预服务,从而提升其生存质量以及依从性,促进患儿康复;(2)该护理模式强调对患者实施心理指导,可解除患儿陌生感与排斥感,防止患儿出现紧张情绪和焦躁情绪,有助于提升其依从性;(3)该护理模式强调护理人员严密监测患儿临床表现,并对其大便性状、大便频率等信息进行记录,通过准确评估患儿病情,便于及时调整后期治疗方案,确保治疗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3]。本研究落实两种干预内容后,常规组入选对象有效率74.36%,干预组93.03%;常规组依从性71.79%,干预组95.35%(P<0.05)。综上所述,在肠炎患儿中落实个性化护理内容效果突出,有助于提升其疗效及依从性,因此在儿科有推广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王安茹.关于分析小儿肠炎的发病诱因有目的性的实施护理干预的经验[J].医药前沿,2014,(20):338.
[2]阿依努尔?多斯木汗,哈米达.对小儿肠炎患儿采用不同护理方式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13):208.
[3]王艳香.对小儿肠炎患儿采用不同护理方式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48):207.
论文作者:苗红莲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3
标签:患儿论文; 肠炎论文; 大便论文; 现象论文; 疗效论文; 儿科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