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销审计(审批)责任研究_会计主管论文

财务报销审计(审批)责任研究_会计主管论文

财务报销审核(批)责任问题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务论文,责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财务报销审核(批)是一个责任链,只有每个环节的审核(批)人高度重视、认真负责、切实把关,才能确保资金的正确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质量,而并非只是财务审核(批)人的责任。但不容置疑的是,在有的单位内,由于难以言及的原因,部分部门负责人、财务审核人、分管领导和最高负责人在财务报销审核(批)中的不到位,导致财务报销审核(批)质量不高,各类审计检查虽不断提出,但问题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就是财务报销审核(批)责任不明。

一、财务报销审核的要点

财务报销主要是审核原始凭证。为了正确地反映和监督各项经济业务,确保会计资料真实、正确和合法,必须对原始凭证进行严格认真的审核。审核原始凭证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结合日常财务工作进行会计监督的基本形式,它可以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防止发生贪污、舞弊等违法行为。

(一)原始凭证中容易出现的错误与舞弊

1.内容记载含糊不清,或不完整,或故意掩盖事情真相,进行贪污作弊。

2.单位台头不是本单位,转借发票。如张某与某企业发生一笔业务往来,某企业在给张某结算货款时,张某本应开具自己公司的发票,但张某提供的发票却是借用某大商场的发票。

3.数量、单价与金额不符。

4.无收款单位签章。

5.开具阴阳发票,大头小尾,单联填写发票,进行贪污作弊。

6.在整理和粘贴原始凭证过程中进行作弊。例如:利用单位原始凭证粘贴、整理不规范的弱点,在进行粘贴、整理时,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故意将个别原始凭证抽出,等以后再重复报销;或在汇总原始凭证金额时,故意多汇或少汇,达到贪污其差额的目的。

7.模仿领导笔迹签字冒领。

8.涂改原始凭证上的时间、数量、单价、金额或添加内容和金额。

9.利用计算机、复印机等先进工具,对原始凭证进行二次处理。

10.伪造根本不存在的经济事项的原始凭证。

11.开具假发票或过期发票进行报销的。

(二)原始凭证中主要审核的内容:

1.真实性。所谓真实,就是说原始凭证上反映的应当是经济业务的本来面目,不得掩盖歪曲和颠倒真实情况。

第一,经济业务双方当事单位和当事人必须是真实的。开出原始凭证的单位,接受原始凭证的单位,填制原始凭证的责任人,取得原始凭证的责任人都要据实填写,不得冒他人、他单位之名,也不得填写假名。

第二,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地点、填制凭证的日期必须是真实的。不得把经济业务发生的真实时间改变为以前或以后的时间;不得把在甲地发生的经济业务改变成在乙地发生,也不得把填制原始凭证的真实日期改变为以前或以后的日期。

第三,经济业务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是购货业务,必须标明货物的名称、规格、型号等;是住宿业务,就要标明住宿的日期;是乘坐交通工具业务,就得标明交通工具种类和起止地点;是就餐业务,必须标明就餐,不得把购物写成就餐,把就餐写成住宿;是劳动报酬支付,就应该附有考勤记录和工资标准等。

第四,经济业务的“量”必须是真实的。购买货物业务,要标明货物的重量、长度、体积、数量;其他经济业务也要标明计价所使用的量,如住宿1天、参观展览3次、住院治疗10天等。

第五,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单价、金额必须是真实的。不得在原始凭证填写时抬高或压低单价,多开或少开金额。

2.完整性。所谓完整,是指原始凭证应具备的要素要完整、手续要齐全。复核时要检查原始凭证必备的要素是否都填写了。例如,发货票上要有供货单位的财务公章、税务专用章、本联发货票用途、发货票的编号等。要素不完整的原始凭证,原则上应当退回重填。特殊情况下需有旁证并经领导批准才能报账。

复核原始凭证的手续是否齐全,包括:双方经办人是否签字或盖章,需要旁证的原始凭证,旁证不齐也应视为手续不齐全。例如,某些金属和化工材料的发货票或提货单后还应附有证明货物化学成分的化验单等凭证;不需入库的物品,发货票上还应有使用证明人的签名;需要另外登记的原始凭证,需经登记以后再到会计部门报账;需经领导签名批准的原始凭证,要有领导人亲笔签名,手续不齐全的原始凭证,应退回补办手续后再予以受理。

3.合法性。所谓合法,就是要按会计法规、会计制度(包括本单位制定的正在使用的一些内部会计制度)和计划预算办事。在实际工作中,违法的原始凭证主要有三种情况,复核时要加以注意:

第一,明显的假发票、假车票。有些原始凭证带有明显的时间性;时间变了,再用过去的原始凭证,很明显是假的。有些原始凭证印制粗糙;印章不规范,也可以看出是假的。

第二,虽是真实的,但制度规定不允许报销。这种例子很多。一般说来,凡私人购置和私人使用的物品,都不能用公款报销;凡个人非因公外出发生的各种费用都不能用公款报销。只要熟悉制度,就容易辨其合法性。

第三,虽能报销,但制度对报销的比例或金额有明显限制的,超过比例和限额的不能报销。例如,职工因公出差乘坐火车轮船、到旅馆住宿,对等级、金额都有限定,超过部分应自理;医药费报销,不同工龄的职工享受公费的比例不同,报销时,要按其公费比例报销。如果超过比例报销,超出部分就是不合法的。

4.逻辑性。所谓逻辑,就是必须符合一般的事理,也就是讲得通理。财务支出是否具有逻辑性也是必须审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是有些票据虽然是合法的,但事项明显不符合逻辑。如报销出租车票时的多联号票,就是很好的实例。

5.合理性。所谓合理,就是该类开支肯定要发生,只是资金的用途和使用问题把握的如何。如在高校学生实习费中,为了联系和联络与实习单位的关系,必然会发生一些招待费等,但如所占比例过大,其性质就有所改变了;再如,在就业费中向专司其职的有关人员发放“就业讲座费”、“就业通讯费”等就是不合理的。原因是前项属于份内的工作;后者是为了开展工作,学校已向有关人员发放了通讯费,因此属于自行重发行为。

6.节约性。所谓节约,就是各项工作都要反对浪费,反对铺张,精打细算,对于不必要的费用支出,能省则省,节约费用,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主要是全社会都在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对一些超标准的接待、超豪华的装修等要严格按财经纪律审核。

7.明确性。所谓明确,就是各项经费开支必须界限分明,不能相互挤占和挪用,以保证经费的专用性。如不能将高校教学经费用于吃喝招待等。也就是不相关的费用不能报销。必须明确每项经费的使用途径,不能随意开支。

8.必要性。所谓必要,就是该项支出有无必要。因为有些开支也是必要的,但有些却不是必要的,或有些开支是可以少花的,所以也需要审核时格外注意。

9.程序性。所谓程序,就是从申请支出事项到借款、报销已履行了规定的程序,不能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

10.特许性。所谓特许,就是有些费用支出以前是没有的,由于某些特殊原因,才经过特别批准后发生的,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审核时必须查明是否得到了特别的批准。

二、不同财务开支审核程序下的责任划分

财务开支审核程序基本上可以分为先批后审和先审后批两种。目前,我国财务开支大都是先由单位负责人或分管财务的领导人签批同意后,再由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审核记账,即所谓的先批后审。先审后批是指财务开支先经部门负责人签批,再由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审核通过后,送分管财务的领导人或单位负责人签批报销。这样就产生了不同财务开支审核程序下的责任问题。

不同的财务开支审核程序,有不同的责任划分。先批后审指先分管财务的领导人或单位负责人签批同意报销,在此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作为分管财务的领导人或单位负责人知道该项开支是实际发生的,但他们不一定了解该项支出是否合理合法。领导批示过后,有些会计人员明知此项支出不合理合法,但怕得罪领导,审核其通过,给予报销。在这种情况下,单位负责人或分管财务的领导人和会计机构负责人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第五条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会计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对于不合法的支出,会计人员要提出疑义。现在,在我国大部分单位实行的是先批后审。而正是由于这种大家都有责任,其实谁也不承担责任的责任划分方法,才最终导致了财务开支审核(批)责任的不明确,使审计虽不断提出类似问题,但就是难以解决。笔者认为,在先批后审的财务开支模式下,由于批准人往往是地位高于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其不经过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审核即签批同意报销,应承担最大和最后的审批责任。当然,有些批准人在问题发生后,也会说领导不懂会计,财务人员为什么不提出建议呢!对此,笔者认为,这种说法虽可成立,但环境难求,要求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承担责任的理由并不充分,也难服众论。这也是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工作环境不佳的表现之一。

先审后批的程序是:每项财务开支经过部门负责人签批,再由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对于不真实的、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并应当报告单位负责人;对于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应予以退回,并要求更正或补充。对原始凭证审核通过后,送分管财务的领导人或单位负责人签批报销。这种方式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有利于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感,为领导签批把好第一道关口,从源头上遏制虚假票据流入和虚报、重报等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先审后批这种方式中财务人员作为审核的第一道关口,对整个审核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承担主要的责任,作为财务人员,要做到辨别原始凭证是否合理合法,要做到辨别发票的真伪,要做到能发现该事项是否违纪等。这对财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增强财务开支审核(批)责任的措施

增强财务开支审核(批)责任,不仅是财务人员的事项,而且是每个经济行为人的责任。必须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措施到位,才能不断提高财务开支审核(批)质量。达到既规范员工财务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又培养队伍和保护干部的目的。主要措施是:

(一)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财务开支审核(批)责任问题。财务开支审核(批)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如果对财务开支不加以认真的审核(批),不做到谨慎支付费用,会导致大量资金外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对单位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不利于单位的发展,不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而能否达到这一目的,关键是财务人员提出建议后领导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如果领导认为不关痛痒,财务人员就将无能为力;如果能够得到领导的重视,旗帜鲜明地支持财务人员的合理化建议,则财务开支审核(批)责任问题的解决就有了行政保障。

(二)制定明确可行有效的财务开支审核流程和审核人及审批人必须承担的责任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制定科学可行的审核流程,使经办人、证明人、部门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单位负责人或分管财务的领导人等每个环节的所有人员明确报销审核(批)的流程路径,依此逐一审核,通过每个环节的高质量审核与把关,为最终分管财务的领导人或单位负责人的批准提供保障。各层次的审核责任划分是:部门负责人必须对本部门的经济事项负全部责任,对不恰当的经济行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有权拒收,并可以提出批评,对性质严重的还可以向纪检、监察等部门和单位最高负责人汇报。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对本部门审核通过的原始凭证以及单位负责人或分管财务的领导人负责。单位负责人或分管财务的领导人签批同意报销后,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提出不同意见时,分管财务的领导人或单位负责人仍坚持原来签批意见的,由分管财务的领导人或单位负责人负责。

(三)开展必要的培训活动,增强有关人员的财务知识,规范财务行为。从实际情况中可以看出,除个别人员外,应该看到绝大多数人的不规范报销行为是由于对经济事项和财务知识缺乏造成的,而非故意行为。因此,完全有必要对有关人员进行一般性的经济知识和财务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明白规定,鉴别真伪,不断规范自己的财务行为。

(四)增强财务人员的责任意识,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不容否认,在财务报销审核中财务人员存在着责任不到位的问题。主要表现:一是各类知识有限,影响正确判断,因而对吃不太准的事项只好放行;二是职业判断能力不够;三是盲从领导;四是淡化原则,混淆是非等等。因此,有必要增强财务人员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财务人员的法制学习,让他们熟悉各种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以严格执行财经纪律。

(五)制定财务开支审核责任追究制度,从经济、政治上处理不负责任的审核行为。对于不负责任的审核行为,应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追究其责任人的责任。如对有关审核(批)人规定,其审核(批)金额违规不大、次数较少的不予追究;如审核(批)人对下一环节审核(批)人提出的批评不愿接受、且态度恶劣、屡次不改的,要经过一定的批准程序予以通报批评;对审核(批)金额较大的违规审核(批)要从经济、政治上予以处理,从而严肃财务开支审核责任追究制度。

(六)通过内审披露不负责任的行为人和责任人。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通过内部审计披露不合理,不合法的财务开支,公布不负责任的行为人和责任人,提醒大家引以为戒。

(七)规定各项经费使用途径,做到审核、审批有依据。正确划分各项支出,规定各项经费的使用途径,不得挪作他用,为审核、审批提供依据。

标签:;  ;  ;  ;  

财务报销审计(审批)责任研究_会计主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