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冬梅
(温州市第三中学,浙江 温州 325000)
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为主要目的,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使青少年具有强健的体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习惯,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是其它各方面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好与坏作为评价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内容之一。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以及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说,心理健康领域目标与社会适应领域目标密切相关。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时代的需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对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未来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况且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即青春发育期。生理方面的突变引起心理、行为也发生相应变化。同时心理矛盾更为明显,如独立性与依赖性,自尊心与自卑感矛盾,反抗性与屈从性的矛盾,理想与挫折的矛盾。这些矛盾使他们在体育课堂上表现出厌学、抑郁、焦虑、偏激、逆反心理等现象。故此,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面对新课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有针对性地纠正心理缺陷,提高心理品质,克服心理障碍等。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促进体育功能和谐健康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我们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在自然面前越来越强大。可是人们面对自己的时候却迷失了,生存的价值成了人们追问的最多的问题。而一个人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从小培养。故此,目前传统的学校教育及待改进,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现在国内国外对青少年心理发展问题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已经从学校、家庭走向社会,因此儿童社会化的问题受到了普遍重视。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也取得了越来越丰厚的资料,许多著名学派的新兴派别几乎都修正了原有学派忽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内容,开始重视儿童社会性的研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且在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研究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发现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并非是截然分开的。这种理论观点,为我们研究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的认知发展、心理发展、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我们将在研究中不断挖掘着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通过体育教学探索其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育新课程标准除了突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三个方面外,更加具体并强调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体现和渗透。因此,我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把握当代青少年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况,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寓心理健康教育于体育之中。
教师明确实施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旨在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新观念,重视心理健康的维护,防治心理疾病。教师要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心理健康价值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明确体育是将心智和躯体统一起来的最有效、最容易调控的教育方法,明确体育学习、锻炼、健身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
良好的体育心理教育旨在协助学生开发学习动力调节系统,培养适度的体育学习心理状态。开发运动技能等。掌握科学的方法与策略。使学生从“会学”到“学会”。增进学习效果。从而纠正不良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习惯。再次,进行良好的个性心理教育旨在协助学生发展稳定的情绪,学会调节情绪,防止情绪波动过大,避免心理失衡。通过体育教学活动中蕴藏的对人的各种刺激,如克服困难,竞争,冒险,把握机会,追求不确定目标,达成目标,控制,成功,挫折等。获得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期望与羡慕和嫉妒,优势和劣势,个体和群体,平等和差别,公正和偏袒 ,合理与不合理的多元体验。有意识地运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在教学中这些情绪体验。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社会适应教育。帮助学生确立理性的社会意识和观念,建立互助、友好、合作融洽的人际关系,减少人际冲突,提高社会化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健康发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课堂社会”和课余群体性的体育活动,以小组合作学习,结队学习、游戏活动、竞赛为主要手段,通过讲授渗透、创设情景,启发引导,总结归纳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公正意识、群众意识、法规意识等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纪律感、责任感、集体感、荣誉感、归属感、认同感等。
论文作者:陈冬梅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5/8
标签:体育论文; 心理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学生论文; 目的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儿童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2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