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环境因素看英汉习语意象的差异性论文_杨珍丽

从地理环境因素看英汉习语意象的差异性论文_杨珍丽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9)

摘要:众所周知,习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人类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的文明成果,习语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与本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环境,宗教,政治环境等密不可分。本文着重以地理环境的差异作为切入点,探讨中西方地理环境差异下,英汉习语意象选择的差异性。

关键词:英汉习语,习语意象,地理环境

引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习语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并吸引人们对其进行研究与探讨,丰富多彩的习语反映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生活的多样性。广义上的习语包括成语,俗语,谚语,典故,格言,歇后语等(魏志成,2006:161)。它是语言精华,具有独特的语言功能,饱含哲理,具有丰富的文化性和艺术性。而习语中所蕴含的丰富多彩的意象也吸引了中外学者的关注,人们开始对比研究英汉习语中的不同意象,并与其产生的历史文化环境,政治环境和地理环境联系在一起,发现,中西迥异的地理环境对英汉习语意象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归纳梳理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阐释清楚具体的地理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到习语意象的选择。

1迥异的地理位置对英汉习语的影响

当谈到地理位置,我们不妨试着比较一下中国和西方的代表国家英国这两者在地理位置上的差异。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西南部则是绵延起伏的喜马拉雅山脉,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陆环境造就了古代人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特色生存方式,在中国,国土资源丰富,幅员辽阔,耕地面积也十分广阔,这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迅速发展。中国人视“土”为万物之源,对于自然有着无尽的崇拜和敬畏之心,因此,“皇天后土”,“土生土长”,“寸土不让”,“开疆辟土”,“挥金如土”“土崩瓦解” (crumble; fall apart; collapse),“人杰地灵”(The greatness of a man lends glory to a place),“谈天说地”(Talk of everything under the sun),“铺天盖地”(Blot out the sky and cover up the earth)等等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人们对于土地的依赖与热爱。而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希腊南邻地中海,东接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这样一个开放的海洋环境孕育了西方人民开放的思维与开拓进取的精神。人们的各色活动都与海洋密切相关,航海,捕鱼,制盐等产业都十分的发达。因此,西方习语中,常出现与之相关的表达,如:teach fish to swim(班门弄斧),all at sea(茫然不知所措),hang in the wind(悬而未决),like a fish out of water(离水之鱼,浑身不自在),it is a silly fish that is caught twice with the same bait(智者不上两次当), see how the wind blows(了解情况),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be in deep water(陷入困境),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免受灭顶之灾),a big fish(大人物),drink like a fish(豪饮),fish in the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another kettle of fish(另外一种情况),earn one’s salt(自食其力),the salt of the earth(社会中坚),be worth one’s salt(名副其实的,应受尊敬的) 等等。习语表达中,鱼,水,船,风,海,帆等的形象占据绝大部分。这就说明地理位置在塑造英汉习语时发挥的重要作用。

2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于英汉习语的影响

中西气候条件的差异性也是不言而喻。英国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常年温和多雨。虽然气候温和但是天气多变,多云雾天气。而中国由于幅员辽阔,气候特征也是多种多样,但绝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不同,夏季盛行东南风,给内陆地区送去湿润与丰富的降水,冬季西北风盛行,从内陆沙漠和高原长途跋涉而来,带来强烈冷空气。因此在中国人眼里,东风总是象征着进步,蓬勃向上,青春活力,和煦温暖以及有利的条件(仝婷婷,2009)。人们常用“借东风”(take advantage of favorable conditions)来比喻借助有利的外部条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吹,战鼓擂”中,“东风”也是表达相同的意思。贵大诗人用“东风夜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这样的诗句来讴歌赞颂东风。而在英国,东风总是给人萧瑟寒冷,万物凋零之感。这与两者的气候差异密不可分,英国的盛行西风从大西洋带来温暖和湿润,与中国的东风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英国诗人雪莱写下著名的《西风颂》讴歌了预示着革命风暴即将到来的西风 ,表现了他对人类美好未来的乐观态度(仝婷婷,2009)。而英国小说家狄更斯在其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说“ 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有很多次,在冬日里,我看见他站在漫天飞雪之中,鼻子冻得发紫)。由此可见,西方的东风常与凛冽寒风,漫天飞雪这些联系在一起。还有些谚语如: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It’s neither good for man nor beast.(风起东方,人畜不安);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the weather’s at the best(风起西方,气候最佳)等也显示了英汉两种文化中“东风”和“西风”的不同内涵(仝婷婷,2009)。

在此气候条件的影响下,中西方的植物分布也是大不相同的。一些在中国随处可见的植被可能在西方却是十分罕见。在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下,中国水稻,绿竹和松林十分普遍,因此竹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在汉语中产生了许多与竹子有关的习语如:青梅竹马,罄竹难书 ,势如破竹 ,节外生枝 ,竹篮打水一场空,立竿见影,成竹在胸,破竹之势等等。竹,往往是高风亮节,凌云壮志的象征。

而英国不产竹子,就连 “bamboo”一词都是外来词,因此很少有与竹相关的习语。相反,其牧草,蘑菇等植物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下,生长速度极其之快。因此英国人常用“spring up like mushroom” 来描绘新鲜事物的大量涌现。

英国的天气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英国地处欧洲大陆西部的中纬度地带,受北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形成了雨量充沛,风大雾多的气候,日照时间短。伦敦也被人们称之为“雾都”。人们经常会在天气晴朗的时候随身携带一把雨伞以备不时之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受这种多雨气候的影响,英语里便有了许多与之相关的习语如:as right as rain(十分健康或正常),rain or shine(无论情况如何),for a rainy day(未雨绸缪),in a fog(困难,困惑),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下则以,一下倾盆),be rained off(泡汤),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等等。

3中国的大河文明和西方的海洋文明孕育下的中西习语

在中国,黄河和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河流的存在为灌溉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独特的农耕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古代居民很早便在这些地区生产劳动,繁衍生息。“牛”作为劳动人民得力的生产工具,在耕地,犁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与农民朝夕相处,因此中国人对牛有着很深厚的情感。传统文化中,“牛”是“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象征。在中国习语中,也有很多与“牛”有关的习语和表达如:“牛不喝水强按头”,“九牛二虎之力”,“初生牛犊不怕虎”,“风马牛不相及”,“对牛弹琴”,“汗牛充栋”“九牛一毛”“牛刀小试”“牛头不对马嘴”等等。鲁迅曾经写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牛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而在英国,自4000年前马匹被人类驯化起,马就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赛马,马术运动,育马以及相关服务业等的发展,使得英国衍生出了独特的马文化(杨荣,2015)。马的作用也高于其他动物,人们对于马的特殊情感在习语中常常流露出来。比如:one-horse town(穷乡僻壤),eat/drink like a horse(海量,牛饮),a horse laugh(狂笑),enough to make a horse laugh(让人笑掉大牙),hair by hair, you will pull out the horse’s tail(水滴石穿),talk horse(吹牛),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牛),horse and horse(并驾齐驱)。

同时,作为人民的生命之源,河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河流的水文特征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河水的潮涨潮落,水位高低,流速流向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农业生产的计划与安排。比如长江向东而流,夏季水位高,水量大,汛期较长,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水能丰富。河流的稳定往往与农民丰收,国泰民安联系在一起。因此人们常用“大好河山”,“气吞山河”,“河清海晏”,“细水长流”,“锦绣山河”,“气壮山河”,“一泻千里”等来描绘河之壮美与滔滔不竭。但是,一旦河流水势失控,洪水肆虐,农民往往首当其冲,因此中国习语中也会有许多关于河流的负面表达如“洪水猛兽“,“过河拆桥”,济河焚舟”,“井水不犯河水”,“信口开河”,“血流成河”“江河日下”等等。

4英国发达的矿业和畜牧业和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对习语的影响

英国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煤炭都十分丰富。矿业在英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早期,煤炭和钢铁的生产为英国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英国也是欧洲重要的原油生产国和消费国,石油的开发与利用极大地促进了这座工业城市的经济增长。因此,英语习语也出现了与“煤炭”有关的表达如:carry coals to Newcastle(多此一举,白费力气,徒劳无功),as common as coals from Newcastle(十分常见,遍地都是)等等。

英国农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耕作业从属于畜牧业,耕作业不占重要地位,他的大部分的产品都是为畜牧业而生产的,集约的养畜也业是农业的主要部门。他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由于畜牧业和家禽饲养业都很发达,而且是多数老百姓从事的职业,因此留下了不少有关的习语如:1)tarred with the same brush,这条习语源自牧羊,牧羊人为了让自己的羊与别人的羊区分开来,就用刷子沾上柏油,在每只养羊身上做标记。现在,这条习语多用于贬义,比喻一路货色,一丘之貉。2)wool-gathering,从事畜牧养羊业,一是为了卖给羊肉商,而是为了买卖羊毛,在剪羊毛的时候,有不少羊毛散落在泥巴上,为了不浪费,就要把这些羊毛也收集起来,这是一件琐碎无聊的工作,干起来往往是无精打采,心不在焉。现在这条习语多用于比喻做事不集中精力,三心二意的状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类似的习语如:all wool and a yard wide(心底善良,宽宏大量),lose one’s wool(生气,发脾气),much wool on the back(很健康),go for wool and come shorn (偷鸡不成,凡蚀把米),black sheep (害群之马),the end of one’s tether(在山穷水尽之时)等等。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各个产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农业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历史悠久,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由于人口众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粮食生产占主要地位。许多谚语,习语都与农业紧密相连。比如:1)六月不热,五谷不结;2)瑞雪兆丰年;春雷响,万物长;3)四月不拿扇,急煞种田汉;4)春雪流成河,人人都吃白面馍;5)惊蛰寒,秋成团等等。人们在农业生产中通过数千年来的生产实践积累了这些生产经验,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惠及后代子孙,随着农业的发展以及生产工具的发明与创造,农业不再仅限于一方的小规模生产,农业机械化推动了规模和集约生产,农业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参考文献

[1]Worrall,A.J.English Idiom s for Foreign Students with Exercises [M].London: Longman,1975.

[2]Funk,W.J.Word Origins and Their Romantic Stories[M].New York:Bell Publishing Company,1978 .

[3]Tylor,E.Primitive Culture Research into Development of

Mythology,Philosophy,Religion, Language Art and Custom [M].London :J.Murray ,1920

[4]常敬字.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6]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7]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8]邵志洪.汉英对比与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9]周义,徐志红. 中西文化比较[Z].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 P344

[10]毛立群.大学英语短语.习语.谚语词典[Z].上海外语教育,2004,10 P588-590.

作者简介:杨珍丽,22岁,湖南邵阳人,系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17级英语口译在读硕士研究生,本科学校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兴趣爱好广泛,热爱阅读和交友,获得过两次国家励志奖学金和一次千金企业奖学金,成绩优异,并通过了人事部三级笔译考试,上海高级口译笔试以及英语专业八级考试。

论文作者:杨珍丽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3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5

标签:;  ;  ;  ;  ;  ;  ;  ;  

从地理环境因素看英汉习语意象的差异性论文_杨珍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