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王文杰 谷大鹏

血管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王文杰 谷大鹏

威海卫人民医院王文杰 威海市市级机关卫生所 谷大鹏摘要 目的:观察血管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血管介入栓塞治疗,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两组均随访1个月,以Glasgow预后评分量表评估其预后。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分别为(2.11±0.59)h、(10.61±2.12)d,与对照组的(2.99±0.63)h、(17.24±2.58)d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lasgow预后评分提示预后良好率80%明显高于对照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方法治疗脑动脉瘤,可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预后水平。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栓塞;脑动脉瘤;预后

脑动脉瘤是由于颅内血管壁的异常膨出,导致颅内动脉壁发生的瘤样病变。患者主要表现为头部剧痛,颈部抵抗等神经症状,起病隐匿,若不及时治疗可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对患者生命安全威胁巨大[1].近年来,随着介入诊疗技术不断发展,血管内介入栓塞疗法在此类患者中逐渐得到应用[2]。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80例脑动脉瘤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80例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经影像学诊断证实为脑动脉瘤,排除既往有开颅手术史,合并重大器官衰竭、传染性疾病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28例,女12 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53.9±4.8)岁,观察组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53.6±5.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术前处理,包括早期救护、降压脑脊液引流、预防脑血管痉挛治疗等,对照组接受开颅夹闭术治疗,气管插管全麻处理。观察组患者则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方案,麻醉方法同对照组,全身肝素化处理,控制收缩压为100—120mmHg,脑血管造影采用Seidinger穿刺技术操作,确定脑动脉瘤位置、形态、大小、方向,选择合适弹簧圈,经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鞘,引导导管与椎动脉或颈内动脉,将微导管顶部塑形,引入动脉瘤瘤腔中部,并取弹簧圈作栓塞处理,其中单纯使用弹簧圈38例39个,使用支架辅助者2例2个。

1.3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②两组均随访1个月,采取Glasgow预后评分量表[3]评估其预后。分值3~15分,预后差3~6分;预后不良7~10分,预后良好11~15分。③统计两组手术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两组手术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n, X ̅±s)

组别 n 手术时间(h) 住院时间(d)

观察组 40 2.11±0.59 10.61±2.12

对照组 40 2.99±0.63 17.24±2.58

t 值 6.252 12.514

p 值 <0.05 <0.05

2.2两组术后1个月随访结果比较 观察组Glasgow预后评分显示预后良好32例(80%),明显优于对照组20例(5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随访结果比较(n,%)

组别 n 预后良好 预后不良 预后差

观察组 40 32(80.00) 6(15.00) 2(5.00)

对照组 40 20(50.00) 15(37.50) 5(12.50)

X2 6.3727 7.2465 1.409

P <0.05 <0.05 >0.05

2.3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术后各项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动脉瘤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有学者指出,脑动脉瘤的发生、发展与颅脑外伤、颅内感染和脑动脉硬化有关。脑动脉瘤患者如未得到及时治疗,可导致脑血管痉挛,进一步发展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从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过去临床上对脑动脉瘤患者应用开颅夹闭术进行治疗,该疗法手术创伤较大,且不适于脑动脉瘤位置较深的患者。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这一结合了影像学检查方法、全新介入栓塞疗法-脑动脉瘤微创的治疗方法,弥补了开放性手术的不足[4]。付锋、杨杰、王娜,等人[5]的研究结果显示,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治疗后ADL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评分和住院时间君明显优于应用开颅夹闭术手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血管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方法逐渐得到了临床的认可。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40例接受血管介入栓塞治疗的脑动脉瘤患者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分别为(2.11±0.59)h、(10.61±2.12)d,优于对照组(2.99±0.63)h、(17.24±2.58)d,差异显著(p<0.05);术后1个月随访,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率80%优于对照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这一方法对脑动脉瘤治疗有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对脑动脉瘤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屡创新高确切,可有效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预后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心同,李真保,方兴根,等.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对大脑中动脉瘤治疗效果的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6,13(1):8-12.

[2]梁月娥,李珺,王湘,等.黄芪颗粒预防脑动脉瘤介入治疗后相关对比剂肾病的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2017,28(11):1750-1752.

[3] 杨树源,张建宁.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

[4]张英亮.破裂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早期连续腰穿对脑血管痉挛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25(13):73.

[5] 付锋、杨杰、王娜,等.血管内介入和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及相关因素比较[J].疑难病杂志,2014,(9):904-906

论文作者:王文杰 谷大鹏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1

标签:;  ;  ;  ;  ;  ;  ;  ;  

血管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王文杰 谷大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